“勤俭节约”代表的是一种持家原则,主要用来评价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在我们的理念中,“勤俭节约”主要有三种含义:限制消费;避免浪费;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以此标准为参照,中国人可以称得上是超级节俭。
很多到中国旅行的人开始时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中国人的饮食极其简单。人们好像只是靠着稻米、豆类、蔬菜、鱼和其他一些极少的东西糊口。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其他一些特殊场合,才能吃上一点肉。
在西方国家,人们会想方设法为那些贫困的人提供价格低廉、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寻常年景,每个成年的中国人每天在饮食方面,花费也只在二文钱以内。在饥荒年景,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也可以靠着每天不到一文半的救济金维持生计。这表明,中国人的烹饪水平普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的食物少而粗糙,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烹饪上的功夫还是极好的。柯克先生a将之列于法国之下,英美之上。虽然我们没法确定这个次序是否正确,但中国人的烹调技术比许多国家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如前所述,单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够以如此简单的食材制作出花样百出的食物,就足以证明中国人选择主食的手段之高明,以及烹饪技术之高超。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很少关注中国饮食的人也不可能全然不知。
还有一件不大为人关注却极易被证实的事情,就是中国人做饭极少浪费,所有东西都要物尽其用。一般的中国家庭,每次的剩菜剩饭,基本都会留到下一顿吃。即使自己不吃,也会留下给家养的猫狗吃。
新兴国家的浪费人尽皆知。我们可以肯定,美国全国一天浪费的食物,就足够六千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了。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注意,那就是中国人对食物不像西方人那么讲究。对他们而言,拾到篮子里的就是菜。在中国北方,常用骡、马、牛和驴干活,还有不少地区用骆驼。这些牲畜一旦死亡,不管是意外死亡、老死还是病死,统统要被吃掉。无疑,这会让我们的读者觉得,这未免节俭得太过了。但在中国,这却是理所当然的。即使牲畜是死于一些类似于胸膜肺炎之类的传染疾病,人们还是照吃不误。但这类病畜的肉也被人们认为是不好的,所以售价低廉。人们甘愿冒着生病的危险去买这类肉吃,无非就是图个便宜。不过,客观地说,因为吃了病死的牲畜而患病的情况并不多见。死狗、死猫也与死骡、死马、死驴一样,逃不过被饱腹的命运。
再说一个能体现中国人节俭的事例,也和饮食有关。中国的燃料稀少而昂贵,大多是一些不禁烧的树叶稻草。所以中国人把锅底做得尽可能薄,以更好地利用燃料。
附带说一下,拾柴也是一个可以说明中国人节俭的绝妙事例。那些太小还不能干其他重活儿的孩子会被派去拾柴。秋冬季节,满山遍野都是拾柴的人,他们的竹耙所经之处,没有一丝枯草被遗落。到了林子里,孩子们会举起木棒,像收栗子一样把枝头的秋叶打落下来;收割后的稻茬还没来得及在风中摇摆几下,就被一些心急的孩子“捡”走了。
所有的中国主妇,都懂得怎样将手中的布料物尽其用。她们的衣裙无论是款式还是做工,都不会像西方妇女那样考究。她们会精心裁剪,省工省料。即便是一块极小的洋布,也会深受中国主妇的喜爱。用这些边角料做的东西尽管不漂亮,却非常实用。这是那些喜欢谈“家政”的西方女作家协会成员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这里用不上的东西,换个地方总能派上用场——碎布条也可以用来给鞋子滚边儿。纽约和伦敦的一些爱心人士,把他们闲置的衣物捐献出来。他们天真地希望穷人能依靠这些救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但在中国不同,无论谁把同样的衣物赠送给中国人,尽管款式和布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完全不搭,但也完全可以相信,这些“另类”的衣物依然会物尽其用,哪怕是下脚料,也会与其他布料一起搭配用光。
中国人时常为朋友题字道贺,题的字往往会被松松地缝在一段绸布上,之所以用缝而不是裱,就是为了方便以后轻松地取下题词,这样受赠者就能拥有一块绸布,日后能有其他用处。
中国人的节俭还同样体现在小商贩的买卖中。再琐碎的东西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譬如,一个小商贩能准确地知道各种火柴盒里火柴的根数,并对每盒火柴所能赚到的小利也了如指掌。
用过的账簿,中国人会用来糊窗户或者裱灯笼。
中国人时时处处节俭,他们甚至为了省钱而忍饥挨饿。这在他们看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并无任何不妥。关于中国人的节俭,在《基督教与中国》(《The.Cross.and.the.Dragon》)一书中,香便文博士(Dr.B.C.Henry)举了一个典型的事例:三个苦力抬着他行走了长达二十三英里b的路,用了将近五小时,之后这三人又折回广州吃免费的早饭。他们早饭前已经走了四十六英里,其中一半的路程是抬着人的,如此奔波只为省下五分早饭钱!
还有一个例子。两名轿夫负重行走了三十五英里后,乘船返回,尽管从早上六点开始就粒米未进,他们还是舍不得花三文钱吃上两大碗米饭。很不幸,船搁浅了,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船才抵达广州码头。这两人二十七个小时都空着肚子,还抬着轿子走了三十五英里。就算这样,他们还提出要抬着香便文博士和他的行李去十五英里外的广州市区!
对于中国人的节俭,西方人虽然很难认同,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纯朴的天性使然。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说来也怪),一年之中有好几个月随处可见光着身子到处跑的孩子,他们就好像生活在伊甸园一样。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凉爽舒服一点,但究其根本动机,笔者认为仍然是出于节俭的考虑。
浩浩荡荡的独轮车大军,因长年不上润滑油而发出刺耳的嘎吱声,却没人去给这些车上油。因为对这些已经“神经麻木”的人来说,相比滴上几滴油所耗费的钱财,“嘎吱”的响声还是可以忍受的。
一个日本侨民租房,往往会要求在合同里写明,每天要为他们提供多少加仑热水,以便他们泡澡。中国也有澡堂子,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根本不会去。一位好奇的西方女士,有一次看见一位中国母亲用把旧笤帚为跌倒的孩子掸掉身上的尘土,就上前问道:“你每天都给孩子洗澡吗?”这位母亲气鼓鼓地说:“每天都洗?怎么可能!他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洗过澡呢!”对肥皂零售商在橱窗上打出的“肥皂比泥土还便宜”的广告,中国人根本都不相信。
就像意大利人对英国人的评价一样,中国人无疑会认为外国人都是“浪费肥皂的人”。中国人洗衣服也会用肥皂,但能省则省,结果当然跟我们所言的清洁相去甚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节省,因为许多中国人和我们一样喜欢干净。尽管生活举步维艰,但他们中有不少人却堪称清洁典范。
由于节俭,中国人通常不会买成品,而是买一些半成品,自己回家组装加工。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加工的肯定比现成的便宜,所以市面上自然也就买不到成品了。
我们说过中国人十分注意材料的节省,这在房间的照明问题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普通人家会在中间隔墙上掏出一个洞来,在洞里点一盏廉价的油灯,昏暗的灯光驱散着两个房间的黑暗。这类节俭事例,在中国的纺织、陶瓷、五金、牙雕等行业,比比皆是。对我们而言,这些与其说证明中国人心灵手巧,不如说证明他们节俭。其实,面对浪费,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来避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像中国人那样,只使用微不足道的原材料就能达到目的。他们似乎具有“无中生有”的本事,他们的产品,或繁或简,无不如此。比如,在一个狭小的院子里,只要一个小时,他们就能用泥和砖垒出一个功能完备、结实
美观的灶台,经用、好使,而且不用花钱。
中国人节俭成性,即使在完成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时也概莫能外。没有什么比运皇粮上京的过程更能证明这个问题了。每年,如山的谷物从天津起运,经北运河运抵通州,然后卸船,称重,搬运。一位西方粮商惊奇地发现,这些原本需要用各种机械完成的工作,却仅仅由一群苦力的双手来完成。他们只有两样简单的工具,一种是跟斗差不多、容积为“一蒲式耳”的箱子,另一种就是无数的草席。将草席铺展开来,然后把谷物放在上面复秤,装袋,运走,之后卷起草席。这个热闹繁华的“帝国谷物交流中心”就又重新变成了一片光秃秃的泥岸。
在美国,烟草种植商们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搭建一个用于烘干烟叶的精致长棚。但在中国,这方面几乎不用花什么钱。烘干烟叶的棚子是用茅草搭成的。搭棚的茅草拆掉后还可以充作燃料,和新茅草一样好使。采摘烟叶时,留着结实的梗,用草绳扎住枝梗把烟叶串起来,这样就可以像挂衣服一样,白天把烟叶晾在绳子上,晚上再将烟叶连同绳子一起收起。这种简便实用的方法真是无与伦比!
每一个在中国居留、悉心观察的人,都能举出一些能反应中国人节俭的类似事例。但是,你再也找不到比下面的事例更典型的了:一位步履蹒跚的中国老太太,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去亲戚家,为的是死的时候离祖坟近一些,节省一些抬棺材的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