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29500600000011

第11章 灵活又古板

我们对中国人最初的认识,来自于我们的仆人。他们自己意识不到,我们对他们的表现并不满意,但他们依然可以算作是我们认识中国的启蒙老师。在和他们接触的日子里,我们受到的教训足以令我们终生难忘。但是当我们与中国人的接触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很惊讶地发现,我们从仆人这个小圈子里得到的关于中国人的结论,显然都为我们更广的知识面所证实。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民族的缩影。本章将要谈及的中国人的特定性,尽管通过这个自我矛盾的标题不能把它圆满地描述出来,但“灵活又古板”这个措词似乎是最为恰当的。

在中国,一个外国家庭所雇佣的众多仆人中,没有谁比一个厨子更能掌控全家上下的安宁的了。一个厨子上任伊始,女主人便会告诉他,什么事情要怎样做,什么事情绝不能怎样做,对这一切,厨子毕恭毕敬地倾听着。对于女主人所定下的各项规矩,他都诚心地表示赞同,他的一言一行即使不能说已经赢得信任,也给人留下了好感。女主人会举例告诉他,前一任厨子有一个令人不快的习惯,他总是在面包尚未发酵好时就把它们放进烤箱,除此外,这个厨师还有很多方面与女主人意见不合,因此他们分道扬镳了。这位新来的厨师态度友善地表示,他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一定不会固执。另外,他还被告知,狗、闲杂人等不得进入厨房,厨房里禁止吸烟。这位新厨师答道,他讨厌狗,他从不吸烟,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很少有朋友,仅有的几个朋友绝对不会是二流子。在打了这些预防针后,厨子走马上任。但是没过几天,女主人就发现,这位新厨子在发不好面这一点上简直就和前任厨子是一对“亲兄弟”,每天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有不少人都牵着狗,厨房里永远烟味弥漫。对此,厨子坦言,他这次做的面包的确有失水准,但这肯定不是面揉得不好,他可是揉面的高手。每天进出厨房的那些陌生人肯定是哪位苦力的“发小”,他们没有一个人有狗,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尽管,第二天这帮人又出现在厨房里。没有一个仆人抽烟,烟味可能是从隔壁飘过来的,因为那家的仆人全都是烟鬼。厨师是个通情达理的典型,不过,因为没有任何需要改变的地方,他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进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一位苦力身上,他被派去割草,主人将一把崭新、锋利的外国镰刀交给他,他满眼赞许地接过镰刀。但是当天稍晚的时候,你却发现,这个苦力挥舞着一把装着一个短柄的、四英寸长的中国旧镰刀在割草。他好像在用行动告诉你:“其实旧的更好用。”你让洗衣工用一台外国造的洗衣机洗衣服,省时、省力,还节约肥皂,最重要的是洗得干净。另外还给他配备了一台有专利的甩干机,既省力又不会损伤衣物。结果洗衣机和甩干机都不幸沦为“无害的废物”,洗衣工依然像先前一样又搓又拧,衣服被洗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要捍卫这种革新,就必须以时时叮咛为代价。

你让一个园丁利用现成的砖块去修补一堵残破的围墙,但是他会觉得在墙头插上一英尺来高的树枝会更好,于是他就这样去干了。如果你去质问他,他会向你解释他的方法的优越性。雇用一个信差将一封重要的信件送去有好几天路程的地方,头天晚上就把信交给了他,让他在第二天一早出发。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你却发现他还在邻近的一条胡同里。你找人把他喊来,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却回答说自己必须休息一天洗洗袜子。你按天雇的马车夫,也能让你得到类似的体验。你让他按大家通常的情况那样,走某条特定的路,他满口答应,但是一转身就带你去走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原因是他听旁人说那条路不好走。厨子、苦力、园丁和车夫统统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对他们自己的判断推崇备至。

在外国诊所和医院里,会经常看到一些例子,一些足以证明我们这个主题的例子。经过仔细诊断,医生给病人开好了处方,病人拿到了规定剂量的药。医生害怕出错,关于服药的方法和时间,向病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病人也唯恐会忘记这些细节,还会来回一两次加以确认,但是一回到家,他还是会把两天的药一气吞下,因为他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医生细致、反复告诫患者不要把石膏夹板拿掉,但依然无法阻止夹板被病人当场拿掉,因为病人不想皮肤上长出一层硬売,变成一只“乌龟”。

在诊疗所里,一位目不识丁,连药名和疾病的症状都弄不清楚的助手的意见,和一位拥有各种医学头衔、经验丰富的主管医生的意见,对普通患者而言具有同等价值。有的病人甚至可能会因为医院看门人或者保洁员的一句话,就将医生的叮嘱抛诸脑后,转而去听信一些愚蠢之极,甚至可能致命的建议。这种现象让人十分不快,但随处可见。

至此,我们所讲述的中国人固执的例子,都是与外国人有关的,这些事情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与我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我们更深入地观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性格后,就能更深地体会到“表里不一”那句中国成语所指的情况并非特例。就像对待外国雇主一样,中国仆人对他们的中国雇主也同样顺从、谦恭,但是他们不清楚仆人是不能自行其是的,同样,他们的主人也从来不指望仆人唯命是从。而外国的顾主们会要求他的仆人事事顺从,如果仆人不听从吩咐,主人就会给他们好看。笔者的一位朋友有着众多死忠又死犟的仆人,他对他们既爱又恨。我的朋友在谈及他的那位不同寻常的“男仆”时说:他常常犹豫不决,真不知道该一刀“宰”了他还是该给他加薪。这把面对这种仆人时主人那种进退维谷的心情表达得恰如其分。而中国雇主深知,仆人总会以各种方式将他的指令大打折扣,所以对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他们总是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转圜余地。这就像一个商人为坏账预留一些准备金,或者像机械学上,设计师为减少摩擦预留下一些缝隙一样。

在中国的各级官员,甚至是最高层的官员中,这种令行不止的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违抗命令的动机各不相同,诸如个性懒惰、朋友的情面,最重要的还是抵不过金钱的诱惑。一位县官因为住处的水发咸,便令仆人用水车到几里地之外的河里去取水。仆人并没有照章办理,而是去一个他知道有淡水的村子去取水,他不但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少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于是各方皆大欢喜。即便这位县官确知仆人没有遵守他的命令,但只要水没问题,他就不会有微词。在中国,“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一事成百事顺。因为中国人怕得罪人,天生怕麻烦,所以,即便违抗命令的事实人尽皆知,也不会有人出去报告。一个最典型的中国仆人,你让他把水池里的水用某种容器装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要,结果你发现,他竟然把水全部倒进了井里。这样一来,他表面上是遵从了你的命令,实际上却彻头彻尾地违背了你的意愿。雷尼博士曾提到一件事情:一位厦门官员把一张皇榜裁成两截,然后把后半部分贴在前面,故意让人看不懂。事关外国人时,这种花招十分普遍,中国官员几乎不希望让外国人遂愿。

我们很容易看到规避政策与要求公正是相抵触的。一位罪犯被判戴两个月沉重的枷锁,只有夜间才能取下。但是,只要在“最管用的地方”明智地花上几个钱,罪犯就只需要在做出判决的那位官员进出衙门时戴上枷锁走走过场,其余时间则完全可以卸掉这讨厌的重负。那么,做出判决的那位官员难道从没怀疑过他的判决因为贿赂而变成一张废纸了吗?难道他就不会突然杀个回马枪,将违抗命令的铁证逮个正着?答案是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地方长官也是中国人,他知道,判决一下,根本不会有人把它当回事儿,他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在判决的时候就将刑期翻了倍。就像许多外国人长期观察并证实的那样,这只是中国各部门官员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实例。上级官员命令下级该从事某项工作了,下级毕恭毕敬地回禀说该项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事实上,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做。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然而,若是某次有一个十万火急的项目被上级不断施压,那么下属便会把这种压力连同责任一并转嫁给他自己的下属,这样一层一层地转移,直至风头过去,压力完全被消耗掉。然后,一切又如往常一样运转。这就是所谓的“改革”, 如时断时续的禁烟运动或禁止种植罂粟,其结果如何,是众所周知的。

毫无疑问,对某些人而言,中国人是最“固执”的民族,所以用诸如“灵活的”这类形容词来刻画“固执”的中国人,似乎特别不合适。然而,

我们必须重申,中国人并非最固执的民族,事实上,他们甚至远不如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固执。我们之所以说他们是“灵活的”,是因为虽然他们像骡子一样“执拗”,但性格中也有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所缺少的屈从的能力。

中国人不失风度地接受责备的能力,是体现中国人“灵活性”这一天赋的最好例证。对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说,这是一门失落的艺术,或者更精确地说,这是一门从未被发现过的艺术。一个中国人,被人当面指出缺点,他会耐心地、专注地,甚至满怀诚意地倾听,并时不时心悦诚服地加上一两句:“是我的错,是我的错。”或许,他甚至还会因为你对他这样一个卑微的人的善意而表示感谢。他一再表示,对于你指出来的缺点,他将立刻、彻底、永远地改正。尽管他们天生随性,所以你清楚地知道,他这些言之凿凿的保证不过是“镜花水月”,但是,你的怒气还是会就此平息。你必须注意到,这也正是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有人用竹子来比喻中国人,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竹子用途广泛,柔韧中空,是一种优雅的植物。风一来,它就随风摇摆,无风的时候,它会笔直地挺立。竹子属于草本植物,一般的草很容易打结,竹子尽管柔软,却很难打结。在自然界,最柔软的莫过于人的头发了。我们可以把头发拉得很长,但手一松,它就又缩了回去。头发仅凭自身的重量,就可以倒向任何方向。不过,许多人头上都有那么一撮头发,总是按着它自身的方向生长,一般很难改变。这样的头发,通俗地称为“发旋”。由于这撮头发不服管,其余的头发无论多少,都只能顺着这撮头发的方向去梳理。如果把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看作一个脑袋,不同的民族就是这个脑袋上的头发,那么中华民族就是历史悠久的“发旋”,你可以梳理它,修剪它,甚至剃光它,但将来长出来的头发肯定还是老样子,绝不会改变它生长的方向。

扩展阅读

〔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节选

中国人固执己见且自以为是,从这方面讲,它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民族。就像在你对某件事情提出方案之后,你告诉中国人应该怎样做。如果有不同意见,中国人就会反对你的方案,并对此提出修改意见。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方案,并宣布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便装出一副孩子般满意的表情,认同你的方案并说你的方案的确是最好的。但让你吃惊的是,在事情完成之后,你发现他们执行的只是他们自己的方案。而当你质问他们时,他们却这么回答你:“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再比如,一位女士给出衣服的式样和装饰,让裁缝按自己的规定做一件新衣服。裁缝听完后,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说他完全记住了女士的要求,然后麻利地收好面料并说道:“我后天把衣服给您送来。”几天后,裁缝来了,带着做好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微笑。他利索地打开随身带来的小包,取出一套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做成的华美的服装。当衣服完全展开之后,女士的脸上却笼罩了一层阴云。她问裁缝:“你为什么改了衣服的式样?”

“我替您选了一个更好的式样。您要相信我的眼光,我是个一流的裁缝,知道什么样的衣服更漂亮。”这位裁缝用他的洋泾浜英语向女士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