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29500600000001

第1章 序

在二十世纪的各种纷争中,最适合生存的,究竟是那些“神经质”的欧洲人呢,还是那些永远不知疲倦、无孔不入、迟钝冷漠的中国人,我们不得而知。

——明恩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成为了美国在华最为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的几本有关中国的著作,例如《中国文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等,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风行一时, 对西方世界的中国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研究来华传教士和近代中美关系,还是西方近代的中国学与中国观, 他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看到文中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一些叙述,有的读者或许会心生反感。但面对一位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的作者,我们却不能否认他的用心和诚意。更何况,“面子”、“孝道”、“勤俭”、“忍耐”这些特性依然流淌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血液中。

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我们何其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们又何其庆幸,有一段真实的过去能够回顾,它让我们看清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性格和美德,从而找到未来的路!

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鲁迅先生临终前十四天,他在刊于上海的《大公报》上的《“立此存照”(三)》中说道:“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 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先生最想让他关注了一辈子、怒骂了一辈子、担忧了一辈子的中国读者看一本什么样的书,翻开本页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