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06

第6章 乐观自在,不为贫富贵贱而烦忧

生活虽有贫富之分,人格却无贵贱之别。因为,或贪或富,谁都无法拒绝我们自己在平静中体验快乐。事业有成败,但生命却无输赢。因为,或得或失,都将成为过去,最重要的是要珍惜眼前,在平常心中达观处世。

1.乐观自在的心态让人生更加绚丽

拥有乐观自在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柯贝特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人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乐观自在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

温馨提示: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美国前总统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经历。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10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唯一药方。

平时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常常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身体健康、有所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就会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需要拥有克服困难的心理与行动,需要有乐观面对困境的心态,如能这样,人生定会美丽。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但现代人往往迷失于名利、金钱等追求中,而忽略了真正的快乐。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么对于社会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什么福音。君不见,有多少背负盛名之人其实都是空有其名?他们从不施益造福,只求自己袋满肠肥。比起这些欺世盗名之徒,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知足常乐不失为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快乐的人在早晨起床时,快乐便决定了他们要拥有怎样的一天。他们决定,无论境况或顺或逆,都要尽可能使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当困难发生的时候,他们会集中心神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专注在问题的本身。

快乐的人凡事尽力而为,却不强求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知晓,无常是通往自由之路。他们在周围的每一件事情里发现美善的意义,但却从不要求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因为他们清楚地知晓,快乐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掌握在自己的心智的主控状态。

快乐,是一种感觉。它无处不在,但无声无息、无形无体,全凭我们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体验。什么都可以是快乐的,只要放开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捕捉,快乐就不会一次次和我们失之交臂。

充满梦想地生活,充满激情地生活,充满渴望地生活。梦想会使我们活得轻盈,激情会使我们活出生机,而渴望会使生命傲然挺立、永不枯萎。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拥有这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无需建立,无需寻觅,我们就站立在属于我们的那块土地上。这一片空间并不很大,但它再小,还是深藏着我们的快乐。

于是,不管得到生活的哪一样馈赠,我们都会觉得已经足够,因为我们快乐着。

快乐,是影子。只要心中有热情的阳光不灭地照耀,影子就会在我们的脚下伸展。快乐的人具有乐观、自在的心态。一个决定要以积极、乐观心态生活的人,无论外在环境或晴或雨,或顺或逆,都无损他决定快乐的心。

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百分之百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感到不痛快的事情和环境,从而使我们感到快乐。我们对事情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甚至一些非个人的原因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不快乐的反应,如要乘的公共汽车来迟了,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等等。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了生活的主人而不再是奴隶。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人是追求目标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着某个积极的目标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前提。人只要发挥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都会感到十分快乐。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说:“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成为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样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2.世事通达,生活就会潇洒自如

人性中的弱点,是好荣而恶辱,人人都想追求荣誉,人人都避免受辱。但正确的荣辱观当是:荣辱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道德的高下;富贵不为荣,贫贱不为辱;以有德为荣,以无德为辱。君子应该得到富贵荣华,但富贵荣华不是一个人所以成为君子的条件;小人应该处于贫贱,但温馨提示:

看透生活的人,绝不强求身外之物,因而活得潇洒。洞悉人生的人,绝不把得失荣辱放在心中,因而活在当下。贫贱也不是一个人所以是小人的依据。所以,求荣避辱,应该在道德修养上努力,而不是一心去追求富贵。

世事通达的人,在荣辱问题上,能够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如此这般,便能做到活得潇洒自如,顺其自然。所以,当一个人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恭维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

世间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有一种人,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欲望的诱惑,有了点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也有一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岂不知,危险与灾祸也会因此而降临。

达观之人,得到了荣誉宠禄也不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耿耿于怀,忧愁哀伤。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的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有的人在荣誉宠禄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以牺牲性命来表现伟大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的人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众所周知的《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凡夫俗子望尘莫及。

做达观之人,须世事通达。只有世事通达,荣辱不计,才能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看清纷繁的世界,才能活得光彩清白,活得潇洒自如。

3.豁达之人,人生自当逍遥乐道

豁达是个人信心的表现。豁达的人凡事都看到另外的一面,这样的人生就会轻松很多。金色的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农人聚集起来庆祝好年成,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温馨提示:

乐观是对未来的信心,而不是盲目的无知。人生谁都有过走入困境的经历。此时支撑自己的唯有镇定、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十分生气,他大怒:“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可是,”农人追问,“你是农夫吗?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呢?”

佛陀说:“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入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

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撒下入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解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用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那些总是只看到事物阴沉黑暗一面的人,那些总是预测自己可能不利和失败的人,那些只看到生命中丑恶肮脏和令人不快一面的人,必将会使自己一步一步接近他们看到和担心的那些东西。

譬如:一群因地震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各人的心态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在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那些将困境视为绝境的人因意志崩溃而导致体内能量系统不能有效地工作,身体各个机能逐渐丧失。在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这将是把他们迅速推向死亡的死神之手。而那些意志坚强,坚信光明终究会到来的人,体内会制造出永不枯竭的生命能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就是乐观给我们提供的力量,它大到足以支撑整个生命。

一个瓶子中装了半瓶水,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瓶子里还有一半的水呢;而悲观的人则说,太糟糕了,只有半瓶水了。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只有相对的成功,就如同瓶子中装了半瓶水,就看你怎样看了。

乐观是一种精神,处于困境时,乐观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摆脱困境,靠的就是乐观的精神,在乐观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努力拼搏。没有乐观精神,处于困境的企业就无法起死回生;没有乐观的精神,怀才不遇的才子一生只能抱怨,没有任何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些人被打击击垮,就是由于缺乏乐观精神。

为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也许是天生的,但只要肯努力练习,悲观的人也能学会开朗地思考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如果你一发现自己有消极、自暴自弃的思想就把它控制住,你便能把情况进行重新评断,这样结果还不至于太糟糕。

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想像明天、下一个星期或是明年,都可能发生许多愉快的事情,不要对未来烦恼或忧虑。多想想美好的事情,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计划实现它们。如此一来,我们就养成了乐观的习惯。

然而,盲目地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并不是乐观,而是无知。乐观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使你具有前瞻性的远见,根据合理的判断,做出适当的决定,因此每一件事情都能水到渠成。

你可以成为真正乐观的人,面对未来,理智地分析与评估各种因素,然后再决定行动,让一切如你所愿。未来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将一无所惧。

4.愉悦生活,欢喜心是一副人生良药

温馨提示: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像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家里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看他们的反应。哥哥先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这么大的雪!”

正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希望哄他高兴的时候,弟弟好奇地打开了属于他的那个盒子——房间里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起来:“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对于一个悲观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条合适他的凳子;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即使天空下着雨,他的心情也是明媚的。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和田一夫,72岁时遭到严重挫折,他苦心经营的企业不幸倒闭,这一下,使他从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有人曾预言:和田一夫肯定会自杀,要么从此一生穷困潦倒。然而,出乎人们的意料,和田一夫没有沉沦,没有堕落,更没有自杀。他同几个年轻人一起办起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挑战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结果还搞得红红火火。

于是,大家问他是如何成功地从失败之处站起来的?和田一夫说,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就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篇日记,只记录快乐的事情。他把这种日记叫做“光明日记”。而在他担任公司总裁期间,公司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在谈工作之前,要求每个与会者用3分钟时间谈一件自己本月最快乐的事情,以此调整大家的心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把这种例会称之为“快乐例会”。所以,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他能泰然处之,他说唯一的路是再创事业,再创辉煌。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压力,可天下释解压力的灵丹妙药恰恰就在于常有一颗欢喜心。

5.笑对人生,笑颜常开解除烦忧

笑是七情之一,俗说话“笑一笑,十年少”。笑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温馨提示:

笑声,是生活最不能缺少的滋补品和调味剂。假若我们每天都能开心地笑几回,那么,生活就会从此远离烦恼。标志之一,是精神愉快的表现。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而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会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笑还能对心理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就有“乐以忘忧”的古训,可见笑的重要,笑是生活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友好爱笑的民族。“中国人的微笑”,给许多来访的外国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在我国文学典籍中,单一部《红楼梦》,关于笑的描写就不下几十种之多。《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打了胜仗哈哈大笑,打了败仗竟也仰面大笑。《聊斋志异》里的《婴宁》总共不过5000多字,就写了“笑容可掬”、“笑不可遏”等14种形态的30多个笑,真是笑得不亦乐乎!

笑,常常是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法宝。例如,张三从李四门口走,李四未发现张三,突然从屋里泼出一盆水,使张三顿时成了“落汤鸡”。这时李四赶忙赔笑,连声“对不起”,张三见到笑容,一句“不要紧”也便完了。相反的,倘是李四来个“不怪我”,张三还句“瞎眼了”,事情就要麻烦。俗话说:“抬手不打笑面人”,可见笑的威力。

笑,还有个笑法问题。在不同笑法中,它能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很不一致的。一些电影常表现英雄牺牲时最后笑一下,这种笑所表现出的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是真实可信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碰到什么困难,或遇到一些问题,产生一点矛盾,便收起笑容,或悲观失望,或怒目相向。要求这些人学一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懂一点艰苦奋斗、苦尽甜来的道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对他们保持健康的笑容,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少不了笑。“出门一笑大江横”,“相逢一笑泯恩仇”。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使我们的周围洋溢着健康明朗的笑,亲切友好的笑,文明礼貌的笑,充满信心的笑。

6.乐观豁达,凡事都要看开一点

生活不是开心果,总会充满了烦恼,甚至不幸。然而一个豁达之人,即使到了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也会用微笑与快乐为生命送行。两个水手因为船只失事而流落到一个荒岛。

甲水手一上岸就愁眉苦脸,担心荒岛上没有充饥之物,没有落脚之温馨提示:

当不可预料的打击降临的时候,当我们无法改变悲剧命运的时候,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快乐的心情好好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处。乙水手却一上岸就为自己将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欢呼。

两个人在荒岛上找到一个山洞,乙水手为今晚有地方可以睡一个好觉而庆幸,甲水手却担心洞里面是否有怪兽。乙水手安然入睡,甲水手辗转难眠,不知道明天怎么度过。

上帝可怜两个水手,竟然让他们在荒岛上意外地发现一袋粮食。乙水手高兴得手舞足蹈,而甲水手担心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饭,煮出来的饭是否咽得下。

岛上没有淡水,他们不得不喝海水。乙水手说:“喝淡水喝惯了,喝喝海水换换口味。”而甲水手极不情愿地把海水咽下。

每吃完一顿饭,乙水手总是很满足地说:“又过了一天。”而甲水手总是叹气:“唉,假如粮食吃完了该怎么办呢?”

粮食一天一天减少,终于被他们吃完了。荒岛上还有些野果,他们采摘回来。乙水手说:“运气真好,竟然还有水果吃。”甲水手哭丧着脸说:“从来没有这么倒霉过。上帝不要我活了,竟然要吃这样的野果。”

终于野果也吃完了,他们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吃的东西了,只好挨饿。为了保持力气,他们只好躺在洞里休息。乙水手说:“想不到我竟然什么也不用做还可以睡觉。”甲水手绝望地说:“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最后一刻,他们都坚持不住了。乙水手说:“现在终于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投奔天国了。”甲水手说:“我还不想下地狱。”

乙水手死了,脸上挂着微笑。

甲水手死了,脸上充满悲伤。同样的结局,不一样的人生。既然结局无法改变,何不快乐地面对人生,充分享受生命中的乐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经历了三起三落,每一次的跌落对一般人来讲,都很难忍受,但邓小平没有绝望,把它当作历练自己的一次机会。有起必有落,有落必有起,否则就不是人生。塞翁失马,并不着急找,是他不需要马吗?不是,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费尽周折也不一定找得到,得不偿失,还不如顺其自然。结果,那匹马不但跑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大群马。

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失去某一件东西的时候,必然会得到另外一件东西,虽然失去的很珍贵,但又有谁知道你得到的东西不比你失去的更珍贵呢?大多数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失去的已经证明它很珍贵了,得到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证明它是否珍贵。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耐心等待。

凡事都看开一点,这应是人生最明智的处世哲学。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坦然接受。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7.净化内心,达观地看待荣辱成败

每天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有愉快的,有悲伤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的心了。×国著名诗人约瑟夫·艾迪逊曾这样说:“真正的幸事温馨提示:

心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内心惟一的主人。把所有负面的反应都阻隔在心门之外,我们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喜悦。往往以苦痛、丧失和失望的面目出现;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平静,我能看到柳暗花明。”

如果我们的心境理智平和,自然会过滤掉所有对我们不利的思想和情绪,使我们不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抛开所有消极与否定的思想,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而所谓的“抛开”,也包括把消极的思想,转变为积极的思想。也就是我们要多想想愉快的事情,不要去钻牛角尖。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逆境时,平静之心,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朋友默默地帮我们脱离困境。为此,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失败和挫折,我们都要怀有一颗平静的心,要对明天充满期待,而不要过多去想昨天的遭遇。

人生之中,始终做到心境平和当然不太容易,因为总有一些不健康的消极情绪会极力扰乱我们平静的心。所以,一定要拒绝那些所有使我们感到焦虑、恐惧、愤怒、痛苦、嫉妒、贪婪以及妄想的念头,否则我们将会失去内心的平静。

把我们的愤怒和忧伤抛到脑后,把我们的嫉妒和报复还给敌人,不要让这些心灵的魔鬼再扰乱我们平静的心。除非我们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够以任何方法来打破我们的幸福与宁静。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好还是坏,事件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事情的感受及反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所有不愉快的经验,转变成对个人及世界极有利的契机。

我们必须承受一连串的挫折、失望、打击和失败,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杜鲁门曾经是一名失败的成衣商,日后却成为美国的总统。所谓的失败和打击,大多能使我们发掘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大的快乐,更能领悟人生的真意。

我们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心情,过滤不当的情绪及思想。我们能够改造我们的内心,达成任何人想要追求的目的。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及许多使人愤怒的外在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对这些行为及状况的反应。

谁人不愿流芳百世,哪个愿遗臭万年呢?人都好荣恶辱,趋利避害。其实,人生中的富贵、贫贱、得失、荣辱皆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无牵挂。既然如此,人生就应当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对成败得失又何必那么在意呢?

穷达进退的变迁是人生遭遇的基本形式,人应该做到穷不易节,达不失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因穷困而改变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因富贵而背离自己做人的道义。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生在世,可谓苦乐相伴,所以苦乐观也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方面。君子忧不在天下,小人忧不在一身,对不同的人而言,苦乐也是截然不同的。对达观恬淡的人来说,他们辛苦劳作,不以为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而那些利己者,追求外在功名利禄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乐趣的。

人应该尽量忍耐对外在功利的追求所得到的快乐的欲念,这只是一时的。所以真正懂得喜忧的人,是得意而忧,逢喜而惧。立志要苦,意趣要乐,在困难和艰险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与败相对而生,能忍败,能吃苦,才能成大业。欢乐、喜悦,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随着满足和安逸而来,也就自然和人的欲望相连。欲无止境,作为常人,“无欲”也许标准太高,但纵欲也绝不可取,还是知足常乐,付笑谈于成败荣辱,才能正确对待各种人生的遭遇。

达观看待人生成败,则要正确地看待金钱。当代人,许多痴迷于金钱物欲,为此甚至不惜放弃人格信仰,铤而走险。诚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金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财富的表示,是一种权力,是成功的一种象征。人们用金钱确实可以做到世俗社会的绝大部分事情,可以满足人们的很多梦想。但以平常心透彻地看清楚金钱的本质,就能够把社会的金钱与金钱的社会都看透、看穿,这要求你看重金钱,又看轻金钱。不贪、不奢、不执著,这是潇洒的自在。理智地运用、集散金钱,才能拥有很好的平常心。

现代人在金钱问题上尤其应该达观,掌握运转金钱的智慧之后,平平常常地运转它。

在发财的问题上,在金钱的问题上,很多人是有病态情结的。因为在精神上对金钱有罪恶感,有羞耻感,有各种各样的不安感。

对金钱的贪心是病,对金钱没有道理的拒绝也是病。当天下所有的东西都在流动的时候,金钱也应该流动。对于属于自己的金钱应该这样看,它们是我的,又有可能都不是我的。

当你对金钱采取一个透彻的平常心,就会不受是否拥有它而干扰,不会为得到它而极乐,不会为失去它而狂悲。

如果你现在想做一个事情,要运用金钱,就要善于把做事和运用金钱通融起来,运用得无拘无束,使得它不成为你的负担。

安贫乐道,安富也乐道,才能活得达观、自在、坦然。

8.洁身自爱,做到出瘀泥而不染

洁身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洁净纯正。自爱,则是自己珍爱自己的身体、人格、声誉,使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洁身自爱,是做人的意义,是修身养性的根基。

自爱与自尊常常连在一起。只有洁身自爱的人才能做到自尊;只有自尊的人才能洁身自爱。

温馨提示: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要求自己要自重,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自轻自贱,超过了这个限度,自爱就会变成自私。要洁身自爱就要谨防被污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空间,优劣并存,我们既要天天摄取真善美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又要时时注意清洗沾染到身上的污点,以保持身心的清净。宋代周敦颐热情地赞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我们都应该洁身自爱培养像莲花那样的品质。

(1)自爱不是自恋

一个人的自爱,只有与关心群众爱护集体相结合时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自爱与自恋是有区别的,那种过分珍爱自己的人就会变成一个自恋者,从而脱离了大众,孤芳自赏。这种态度违背了道德意义上自爱的要求。道德意义上的自爱是恰如其分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同时又能诚挚地、热情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爱。正如古人所云:“未有爱人而不自爱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我们要做一个既能自爱又能爱人的智者。

在社会利益同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能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这种自重的道德情感,是自爱境界的道德升华。如果过分看重自己,乃至因此而导致斤斤计较,争名夺利,那就会破坏集体利益,影响人际关系,自爱便会在自私的迷雾中悄然失落。

(2)自爱是有分寸的

过于自爱则会转化为自害。明代吕坤说:“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生活的实践告诉人们:人不自爱,易于越轨;过于自爱,易于自毁。那些为社会进步、为民众造福而拼搏的人,似不自爱,却是深层次的自爱。居里夫人因搞镭的试验,烧伤了皮肉,炸毁了房屋,看上去太不自爱了,可是她用自身利益的牺牲,换来了科学的进步;她用自身的伤痕,刻画出自爱的历史印记。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物欲享受,从而容易忽视对道义的追求。洁身自爱也是要求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自觉地追求心灵美,实现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