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的智慧
29487400000004

第4章 大度做人,让你的人生更愉悦

心胸决定着人生的境界,决定着人生的态度。心胸狭隘的人,总会你争我夺,甚至蝇营狗苟。这样的人就必然是烦恼多多,生活不易。而心胸大度的人,总仁慈宽厚,善待他人。这样的人,就必然会感到快乐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

1.心胸宽广,大度能容天下事

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一个人是否具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并非是一件小事,它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自己的生命温馨提示:

一个人,大度地对待别人,就等于快乐地对待自己,在大度地待人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和健康,而且关系到事业的兴衰,甚至成败。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是常有的事。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留下许多闪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过:“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自信的表现,是正义的行为。尤其是“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可以使人反躬自问,心悦诚服。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也因为他非常狡黠地发现:“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爱精神的人,也必是心胸宽广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于己,也不苛求于人。所以,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多长寿了。

胸怀宽阔、豁达大度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能饶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心胸宽广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拥有宽广的胸怀,人生的事业、家庭和友谊就能稳固和长久。夫妻间除了要有爱情有信任,还要有度量,总是为小事斤斤计较,就不可能白头偕老;朋友间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友谊,因为度量是友谊的题中之义。领导者心胸宽广,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社会是一张彼此联系的人际网络,无人能独自成功,因而自己必须大度地对待他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怀!大度的可贵不只在于对同类的认同,更在于对异类的尊重——这也是大家风范的一个标志。

当你做到了心胸大度,你便是真的领悟了生命的内涵,便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起问题和处理起事情来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更加有效;当你学会宽容,便因知道人生残缺的本质而豁达,它会令你体谅人性弱点,走出生命固有的盲区,由此你将成为生活的智者。

2.怀宽容之心,修炼人生的高境界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必须的选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宽容,他才有足够的心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虽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互不相让的基础上,可良好的关系却是建筑在宽容互谅的基础之上。”一颗不能承受伤害的心灵是脆弱而难以生存的,一颗不能谅解伤害并宽容异己的心灵是狂暴而可温馨提示: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己善待。怕的,因为仇恨不仅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此时,宽容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生存智慧。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力承担生活的重负。

宽容的内涵非常丰富,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夜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缘分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此时你是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想从此绝交,还是宽容?冷静地想一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3.虚怀若谷,象江海那样容纳百川

虚怀若谷,常被用来称赞谦恭之人,因为山谷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得到了长久的来自于山谷的给养和尊重,同时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虚怀若谷就是要做到: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温馨提示: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不只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成功人生的智慧。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自满与自负而毁掉了人生的前程。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它会给自己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最后归宿,就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这就是江海容纳百川的奥妙。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容乃大”,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善缘之友众多的人。

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虽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后来又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但他不自满自傲,而是虚怀若谷,向师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顾炎武所作的《广师》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德: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读书为己,深颐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

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同史;

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一个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会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虚怀若谷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于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己不知道未掌握的学问。即使你是一位大学问家,你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这一点便是双倍的无知。庄子讲过这样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涨满了,于是河神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水都满江集到自己的河里,再也没有谁可胜过自己了,然而当它顺流而下时,不觉来到北海,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比它宽阔多少倍时,它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还会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懦说:“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4.以人为师,谦虚好学者最聪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欠缺,进而为人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越是德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虚怀若谷的道理。山高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根基;海深不言,是因为它以谦虚作为容量。人的胸怀如能做到如山如海一样,便是人间的圣人了。即使是圣人还要更加谦虚,《易经》上云:有大者不可以盈。意思就是即使功劳比天大,温馨提示:

谦虚的人,懂得向别人学习;而自满的人,却认为别人都应向他学习。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方向。官位比天高,也不可以骄傲自满,要谦虚。

要勇于承认“技不如人”,只有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满的人以为别人不会比自己强,故步自封,被别人甩到后面,还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不断地进步。

人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成就,但这并不代表任何方面都出类拔萃。需知术业有专攻,各擅其长,不能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举世无双。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若目空一切,眼里容不下别人,自取其辱不说,也很难有好的归宿和下场。

敢于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有的人对此存在误解,认为一旦承认了自己技不如人就会遭到别人蔑视和嘲笑,这种担忧是多余而且没有必要的。敢于承认技不如人就意味着下定了决心要进步。

做人要谦虚,不能老是抱怨,抱怨并不能带来命运的转折或是改变,相反只会增加心中的怨气和阴霾,给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只有承认了技不如人,才能给自己留足改进和追赶的勇气和力量,若是不承认,迎接自己的就只有失败和懊恼。

为人处世要远观诸人,近观于己。自己得不到升迁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别人得到了升迁肯定存在优于自己的地方,自己应该向他学习。只有拥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取得进步,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谱写成功的篇章。谦虚而不是怨天尤人,才是成功者应保持的心态。

5.与人为善,厚德才能载物

善良的人在付出他们的仁慈的时候是一片赤心和真心,从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慈悲为怀,与人为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终究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虽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但他的一颗慈悲心却堪温馨提示:

仁善是凝聚人心使人和睦相处的基石。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如果人性中失去了善良,文明就将不复存在,生活就将失去意义。称我们的楷模。唐三藏没有孙悟空的法力,不及猪八戒的力量,甚至连沙僧的憨厚都不如,但他却能够集合众人的力量,危难时刻,往往化险为夷。唐三藏之所以能够经历重重磨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靠的就是他的慈悲之心。他的大慈大悲感化了三界。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三藏终于成为人人敬仰的佛祖。当然,仁慈宽厚不是出家人的专利,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西方世界,圣诞老人是最仁慈的人,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人们是高贵或卑贱,无论贫穷或富裕,无论疾病或健康,圣诞老人在12月25日这一天,都会从各家的烟囱爬进来,把礼物放进人们事先准备好的长筒袜里,风雨无阻,从不会遗忘任何人。虽然圣诞老人是虚构的人物,但却表达了人类对善良的共同愿望:我们需要宽厚,我们呼唤善良,我们但愿这个世界因为善良厚道而更美好。

仁慈宽厚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道家的始祖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像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

仁慈宽厚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仁慈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我们喜欢某一个人,就对他好,这不是善良,这仅仅是个人的喜好而已。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但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施以援手,这才是善良。善良对事不对人,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人,但不可以剥夺他接受善良的权利。古代朝鲜,有一名叫长今的女子,原本是御膳厨房的一名上赞内人,由于受到仇人的迫害被发配到济州岛。按照惯例,被赶出宫的内人是不能再回到宫里的。

在济州岛,长今遇到一位叫张德的医女。张德告诉她,要想再回到宫里,只有一个办法,勤学医术,然后等待朝廷来选拔各地衙门的医女进宫。

长今天资聪颖,加之勤学苦练,医术渐长。

终于等到朝廷选拔医女的通知。前几轮知识性的考试长今都是第一名,只剩下最后一轮实践性的考核了,那就是给真正的病人看病。长今信心十足,因为在这之前她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又同她开了一个玩笑,她要看的病人竟然是陷害她的仇人。那一刻,她有点动摇。她曾想过,坚决不给仇人看病或者给她误诊,以此来报心中积郁的深仇大恨。但是如果这样,她所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了。左思右想,长今还是放下了仇恨,把仇人当作一名普通的病人来看待。最终长今通过了最后的一场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宫医院的医女。仁慈宽厚、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其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这人过不去,而是这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人为地制造矛盾。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在很多时候,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这就教育我们,要待人如待己。在他人困难的时候,你的善行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

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

6.仁者无敌,长存仁爱之心

何谓“仁”?先圣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仁爱之心,是温馨提示:

仁,是天地间最高尚的品德,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有了仁爱之心,人间就会变得美好,人生就会得到幸福。人类美好的感情和崇高的德性。它是无私的,爱是奉献,不是索取。这种无私奉献的爱,不会因奉献而减少,只会因奉献而增加。

千百年来,儒家的这种仁爱学说,仍然是中国乃至东方各国影响巨大的道德准则,并在文明的进步中被不断提倡和发挥。

爱人的出发点是承认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爱人就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还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从消极方面讲不应该怎样做,后者是从积极方面讲应该怎样做,两者都是讲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积极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一个人,只有常存仁爱之心,才能关心他人的疾苦,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今天,仁爱思想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尤其是在协调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人做事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就应该认真总结这份宝贵的思想遗产,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与人是同类,人类是有理性的社会性的群体。

人际交往不仅是劳动、工作的需要,也是精神情感的需要。人与人相互友爱的真情,表现人的本性和精神。在把握这种人的本性方面,儒家比道家更接近真理。人和禽兽不同。禽兽之间是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关系,人则具有感情和理性。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协作,在思想感情上互相友爱,互相交流,充满亲情和友情。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没有友爱,人就会丧失作为人的本性而沦为禽兽了。

我国曾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把友爱、同情正常的人类情感等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加以批判,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和冷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又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冲击,只讲现实物质利益,不讲友爱、同情和关心帮助他人的现象也发生了。但友爱、同情等珍贵的情感是人类的本性。人不能只有个人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没有充满友爱的精神情感,也不能生活在孤独的、冷漠的甚至紧张、仇视的人际关系中。因此,人们又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便是现代人对2000多年前孔子“仁者爱人”的积极回应。

今天,我们可以做到真正用仁爱之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每个人付出的爱,都会得到他人加倍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别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还有精神情感上的满足和充实,以及充满友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这样社会环境中,人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事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7.乐于施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在为人处世中,每个人都关心对方,尊重对方利益,这是实现双方和谐关系的前提。只有关心对方,才能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得自己爱对方,先爱人者如同把钱存进银行才能获得利息,只有自己先付出爱,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温馨提示:

爱是一种具有神奇魔力的人类情感。爱,施予的越多,所得到的回报就越多。爱,既能拯救生命,也能救赎灵魂。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沟通理论在现代人际行为科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6年罗斯福竞选总统,在他开动竞选机器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先“爱人”、“立人”。这年夏天,天气大旱,从加拿大到德克萨斯的一大片土地,颗粒无收。罗斯福放下热火朝天的竞选,专心出去视察旱情。有记者问他:“视察旱情还能有什么政治吗?”,罗斯福虔诚地说:“不论哪个政府,只要不想把人民的痛苦同党派政治联系起来,那就会大大损害这个政府的适当治理。”这次视察为罗斯福深深地赢得了民心,它表明总统是关心人民疾苦的总统,而不是一心忙于争权夺利的党派政客。为塑造这个形象,罗斯福在9个州发表了几十次不用提纲的演说。他闭口不提竞选,只是拿他上台前经济大萧条的情景与现在的情景相比较。通过这次巡视演说,罗斯福赢得了民心,获得了美国历史上超过对手票数的最高记录的选票而再次当选。与你交往的人,一旦获得了你所给予的关怀、重视,那么你就会拥有很多朋友,同时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孔子说:“仁者,人也。”就是强调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人类本质的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的渴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要想受到欢迎,就应当真诚地关心他人,重视他人。美国强生公司的一位推销员充分尝到了因重视别人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位推销员的众多客户中,有一家药品杂货店,他每次到该店去时,都要先与站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拜会店主。有一次,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必再来了,商店不打算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了。这位推销员只好离开了该店,走出去后,他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再去该店,向店主把情况问清楚。走进该店时,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再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满脸笑容地欢迎他回来,并且订了比往常多一倍的货。这位推销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该店时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的一个男孩说,“在你离开后,这个男孩走过来告诉我,说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中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做生意的话,这个人就应该是你。我同意这个看法。”这家药品杂货店从此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客户。这个推销员感慨而郑重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重视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有做到“爱人”、“敬人”,才能得到爱,得到敬,从而使自己置身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8.以德报怨,化怨恨为友爱

以德报怨,就是以恩德来报答别人曾给予自己的怨恨。显然,没有与人为善的愿望,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宏的气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中华民族具有高尚的传统美德。不计前嫌,克己让人,以德报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用的一种好的方式。《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在齐桓公成为齐国国君之前,齐国的公温馨提示:

怨恨是把双刃剑,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唯有以德报怨的仁心善举,才能消除仇恨,和谐共荣。子纠曾同他争夺君位。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射过齐桓公一箭,幸好射在了衣带的钩子上,不然齐桓公就没命了。然而,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不仅没有报这一箭之仇,反而委管仲以相国之重任。在管仲的全力辅佐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新序·杂事四》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宋就担任边县县令,边县和楚国邻界。两国的边亭都种瓜,魏国边亭的人勤于浇灌,瓜长得很好;楚国边亭的人懒于浇灌,瓜长得不好。楚亭人出于嫉妒,夜里偷偷去拔魏亭的瓜。魏亭人发现后也要去拔楚亭的瓜,宋就不但予以制止,而且让魏亭人在夜里悄悄地为楚亭人浇瓜,楚亭的瓜于是长得越来越好。楚王闻知此事后,感到很惭愧,以厚礼致谢,并主动要求与魏国建立睦邻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记得,孙权伐黄祖时,孙权部将凌操被黄祖部将甘宁用箭射死。不久甘宁归附孙权,为东吴屡立战功,但凌操之子凌统,为报杀父之仇,每遇甘宁都要与之拼命。后来凌统在与曹操部将乐进交战时,被坐骑掀翻在地,就在乐进持枪欲刺时,甘宁一箭射中乐进,救下凌统。凌统深受感动,顿首拜谢甘宁。齐桓公、宋就、甘宁的做法收到了化消极为积极、化冲突为和睦、化对手为朋友的功效。这就是以德报怨而产生的积极效果。

上述以德报怨的善行义举,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和纠纷,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方式,人都有些自知之明,对自己所做所为的是与非,心里多少是清楚的,因此在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免心存愧疚之意。一旦出乎意料地得到对方的原谅,甚至得到对方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一般说来都会生发出由衷的愧悔和感激之情,进而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过失。所以说,显示了高度涵养的以德报怨,是超越个人之间恩恩怨怨,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今天,人与人之间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至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多了,出现一些误会、磨擦和分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是免不了的事情。可是有人却容忍不下,计得失,算恩怨,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导致矛盾激化,关系紧张,双方都捆绑在无休止的争斗战车上。

生活当中的许多事实表明,容人之过,谅人之失,以德报怨,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曾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农民的庄稼被邻人的牛踩坏了,这位农民捉到牛后把它牵到阴凉处喂以水草,在牛卧倒休息时还为它驱赶蚊蝇。邻人见后惭愧不已,一再道歉、致谢,并主动赔偿损失。试想,要是这位农民为出一时之气而把牛打一顿,结果将会如何呢?很可能惹出新的纠纷,甚至就此结下仇怨。可见,以德报怨,怨恨自消;以怨报怨,积怨益深。

然而,我们提倡以德报怨,是指原谅并适度厚待那些一时触犯、伤害过自己的人,而绝不是姑息纵容坏人、恶人。对那些以坑人为快的小人应该批评教育;对为非作歹而又不思悔改的恶棍,要绳之以法,使其罪有应得。

中国有句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许多人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仇人少一堵墙。以德报怨,化怨恨为友爱,减少对立面,广交天下友,将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和氛围,以开辟通向事业成功的宽阔的人生之路,使我们活得轻松愉快,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9.知恩图报,做人需要有良心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每到月底,约翰都要到邮局去给某扶贫基金会邮寄一笔捐款。时间一长,邮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他了。

一天,当约翰再一次走进邮局时,工作人员说:“约翰,你不是已经失业了吗?怎么还来汇款?”

温馨提示:

做人的良知,来自于行善之德、感恩之心。一个失去了良知与良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我是失业了,但我还没有失掉良心呀!这汇款我想我会坚持邮下去的。”约翰平静地说。

“那你就得压缩生活开支了吧!”

“是的,但那没什么,只要肚子里不饿,身上不冷就行。”约翰依旧一脸的平静。

“能告诉我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汇款的原因吗?”

“当然,”约翰苍白的脸变得红润起来,显然那是因为激动,“在我刚上大学时,由于家里发生了意外,无力支付我的学费,正在我绝望时,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但在我还来不及报答他时,他便离开了人世。所以,从毕业后到现在,我每月都要邮出一笔钱,既是为了报答老人,也是为了心灵的平静……”是的,做人不能没有良心。一个真正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良心,如果丧失了良心,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其实,约翰可以不坚持给扶贫基金会汇款,特别是在他失业以后,但他的良心不允许他那样做,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位好心的人帮助了他,所以现在约翰是凭着良心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以便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

卢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来阐释良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蒙昧无知,然而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准确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一桩又一桩的错事……良心是腼腆的,它喜欢幽静;世人一吵闹就会使它害怕。有人认为它产生于偏见,其实偏见是它最大的敌人。”

做人有良心,就不会忘记感恩,就不会忘记在受到了他人的恩惠后懂得回报,并且懂得一个人得到了他人的爱后,也只有付出自己的爱,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