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人三养
29484900000008

第8章 女性产后的生理保护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随着婴儿宝贝的呱呱落地,女人由此变成了养育人类新生命的伟大母亲。当女人在体验着初为人母的巨大幸福时,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便是要重视产褥期的养生与保健。

刚刚当上母亲的女性,经历了巨大痛苦、耗尽了全部体能精力之后,身体极为虚弱,各种创伤尚未愈合,一旦不能及时调整心理、补充营养、保养身体、严密防范,就有可能造成身心伤害和长久的痛苦。以正确的方式养生和保健,是产褥期女性的头等大事。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特别重要的时期。其生理器官的巨大损伤与变化,要求“坐月子”的女性必须高度重视产后的生理保护和身体的调养。

1.女性产褥期生殖器官的变化

分娩后,由于怀孕和分娩而引起了变化的母体,在恢复到妊娠前状态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为产褥期。恢复状态的时间因人而异,大约需要6~8周左右。

在产褥期,身体的最大变化是子宫和性器官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乳房增大、乳汁分泌开始了,而且子宫及其周围的脏器、全身的生理机能都要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

(1)子宫的复原

子宫在分娩后立即收缩到脐下4~5厘米处,但24小时后又发展到脐上,以后逐渐缩小,两周左右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果子宫收缩得不好,胎盘的一部分或者胎膜的一部分残留在子宫里的话,恢复的就慢。

子宫收缩时,子宫内壁会出现很细小的伤痕,或胎盘脱落后遗留的较大伤口。这些伤口要通过子宫粘膜的更生,经过3~4周才能愈合。

如果子宫在复原过程中受到阻碍,子宫收缩不好,会引起子宫复原不全。

为避免发生子宫复原不全,产后不要轻率提早离床;要排空膀胱,不要存尿存便;休息时不要总是仰卧,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子宫后倾、后屈;婴儿吸吮乳头,可反射性地使子宫收缩,故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经使用上述方法,血性或褐色恶露仍不止者,一定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

(2)性器官的复原

分娩时,因为胎儿通过而被撑开的阴道壁肿胀并出现许多细小的伤口。分娩后一两天,排尿时感到刺痛,约在一周后复原。张大了的阴道产后一天就能缩紧。

还有,分娩时由于为了让婴儿的头部容易娩出,经常要施行会阴切开,这些伤口在产后立即缝合,一般一两天后伤口出现痉挛,但不必担心,缝合的伤口大体上经过四五天就可以拆线。此外骨盆底部的肌肉紧张,经过4~8周也可以得到恢复。

(3)乳汁的分泌

乳房由于在妊娠期受到激素的影响而开始变大,产后会发育得更大。有的人在产后两三天开始感到有点疼痛,特别是初产妇,更觉得疼痛。

与此同时开始出乳。一捏乳头,就会流出透明的黏糊糊的东西或黄色的乳液,这叫做初乳。初乳里含有很多脂肪,营养成分很高,也含有很多对婴儿来说是必需的免疫物质,因此尽量让婴儿吃。

乳汁一般是从产后两到三天开始流出,到四五天时流出的量逐渐增加。从初乳过渡到过渡乳,经过一周以后才能成为白色的不黏的乳汁,量也逐渐增加,这时我们称之为成熟母乳。

到能充分满足婴儿的必需量,一般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哪怕刚开始出的乳不多,也要继续进行母乳喂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和努力,不要半途而废。

乳汁分泌的多少因人而异,如先天性的乳腺发育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年龄、营养、睡眠、精神状态、感情或者物理的刺激等,也往往左右着出乳量。例如,对婴儿的直接哺乳、乳房按摩、湿热敷、挤奶等方法,都可以使乳汁的分泌增加。但如果母亲发烧、腹泻、精神受到打击等情况时,乳汁的分泌就不好。

2.产后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产后出现下更现象,一般都不用太惊慌,只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就行。

(1)月经的开始

分娩到再次来月经,有的人产后一个月就来的例子也有,哺乳的人也有一年左右不来的。就是有了初次月经,下次月经也不一定按期到来。

过去认为授乳期没有月经,也叫做“授乳性无月经”。但实际上即使在授乳中有时也能见到月经,只是在最初的一两个月多是无排卵性月经罢了。椐日本的统计,在授乳期大约有60%的人有月经。

分娩后到月经再次来潮期间,据说在两个月以内的占18%~22%,而且和经产妇相比,初产妇和年纪比较轻的再次来潮的时间早。还有不授乳的人月经的来潮也早。

(2)体重的变化

妊娠中体重大约增加10公斤左右,在分娩后要失去5~6公斤,在产褥期由于恶露、汗液、尿液、授乳等因素使体重减轻。在产后5~6周恢复到妊娠前的体重水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好像都要比妊娠前稍微胖一些。

(3)体温的升降

分娩时由于肌肉的疲劳,短时性的体温都要上升到38℃,可是在数小时后,就可以回归到平常的温度,不需要担心。

再者,产后三四天,在出现乳腺肿胀、疼痛的同时,有时也伴随着发热,这是由于乳汁分泌逐渐旺盛的缘故。但是如果持续发热达到38℃以上,就有必要进行治疗。

(4)呼吸和脉搏的变化

妊娠中由于增大的子宫对肝脏等内脏的压迫,导致抬肩呼吸,在产褥期横膈膜的活动比较自由了,其吸气比较深,呼吸比较舒适。

再者,脉搏在产后多少要快一些,以后慢下来,有时一分钟为50~60次左右,这叫做产后性迟脉,是生理性的改变,也不需担心。

(5)发汗

产褥期的汗腺活动活跃,容易出汗,特别是在睡眠中易出汗。

(6)尿便困难

产后尿量增加,但是在产后1—2天有时排尿困难。排便时由于腹压减少、痔疮及会阴切开的伤口疼痛等原因而不能充分用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便秘。

(7)畏寒及不快感

分娩之后,有时会感到一时的不舒服,这是由于用力造成的肌肉紧张突然除去,或由于出汗感到一种发凉的寒冷感觉。一般过20~30分钟这种寒冷感觉就能被抑制,如让产妇饮用热开水或用热开水擦擦身体,给身体盖好被子暖暖和和就能入睡了。

(8)无食欲

产后两至三日有的产妇没有食欲,伴随着体力的恢复食欲也会增加。特别是述说嗓子干渴的人很多,补充水分对于解除疲劳也是有效果的。

开始给婴儿哺乳后,这时食欲会进一步增加。产后特别应该注意饮食,但是对于血压高的产妇,应该控制含盐分比较高的饮食。

(9)产后抑郁

平安地完成了分娩,产妇从长时间的紧张中解放出来,松一口大气的同时,又陷入了一种虚弱状态。从分娩的第四天开始,植物神经系统的各种症状,如头痛、失眠、倦怠感、心悸、眩晕、发汗、下腹部的胀满感、疲劳感、食欲不振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都容易出现。

有的人可能因一点点小事而烦躁不安、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容易产生产后抑郁。这些表现是因为分娩使得身体状态产生变化,同时也是因为对孩子的责任感、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的变化而带来心理上的紧张的结果。为了防止精神状况的恶化,因此要调整家庭内的人际关系,避免与丈夫或婆婆感情上的纠纷。要注意孩子的成长,吃好、睡好,保持规律性的生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10)神经衰弱

容易患神经衰弱的时期是在产后3~5个月。产后身体恢复的不好,随之表现出丧失育儿的自信心,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但确实有一种授乳性精神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授乳期的身体衰弱、贫血等等。

无论如何,要顺利地通过育儿神经衰弱症这个难关,不要一个人烦恼,要和住所附近的有经验的人、年长的人谈一谈,也可以和保健所的大夫进行商量,通过谈话使情绪变得更乐观。

有时也可以暂时请别人照料一下孩子,自己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变换一下生活内容,也有利于情绪的转换,从精神紧张中摆脱出来,自己管理自己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产妇的休息环境和卧床应讲究

产后休息是第一重要的保养。产妇休息时既要有良好的条件,也要注意卧床的一些讲究。

(1)良好的休息环境

产妇要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卧室要做到空气流通,经常保持空气新鲜,排除室内乳气、汗气、恶露血腥气。空气新鲜有益于产妇精神与心情愉快,有利于休息。卧室通风,要依据四季气候和产妇的体质而定。卧室要经常洒扫,保持窗明几净、光线柔和,以促进睡眠。室内用具应放置整齐,并摆放芳香悦目的盆景、鲜花等,可调节气氛,使人精神舒畅、轻松,宜于入眠。

产妇室内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各种噪音和震动,因为产妇气血虚弱,加上生产后各器官功能处于恢复期,身体感觉不适,这些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很容易会引起情绪波动,许多产妇常常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烦躁不安,难以静心休息。所以家人要多加理解,避免过多亲朋好友进入室内探视。产妇应酬客人时,不要言语过多,劳神伤气,更不要为了庆贺,宾朋满座,设宴摆酒,影响居室宁静;室内电视机、音响等音量均不可过大;丈夫和家人不要在产妇面前发泄怨言,家中若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要对产妇说,以免使产妇忧虑,心绪不安;一些家务劳动和护理婴儿的工作,应尽量由家属和专门照顾的人承担。总之在各方面应对产妇体贴照顾,产妇在月子里睡眠好,休息好,身体方可早日复原。

此外为产妇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也包括丈夫的体贴。丈夫要节制情欲,不要以各种动情的行为来牵动产妇的情欲。中医认为,由于产后“营血不安,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幼而漏下,身体多疾。”因此月子里要保持平和的心境,静心休息才是。

(2)产妇卧床休息的讲究

卧床休息分为平卧、侧卧、仰卧、俯卧、半坐卧、随意卧。为何产妇休息要讲究卧床方法呢?因为产后产妇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产前子宫、脏器、膈肌发生位移。产后这些器官要回复到原来位置,子宫要排除恶露,必须保证充分休息和正确的卧床、养息方法,才有利于气血恢复,有利于排除恶露,有利于膈肌、心脏、胃下降回位。

我国医学十分注重产后卧床休息的姿势及其养神方法。历代名妇产科医生主张,分娩完毕,不能立即上床睡卧,应先闭目养神,稍坐片刻,再上床背靠被褥,竖足曲膝,呈半坐卧状态,不可骤然睡倒平卧。如此坐卧三日后(指白天),才能平卧,或侧卧、仰卧皆可。闭目养神,目的在于消除分娩时的紧张情绪,安定神志,解除疲劳;半坐卧的姿势,其目的在于使气血下行,气机下达,有利于排除恶露,使膈肌下降,子宫及脏器回复到原来位置。在半卧的同时,还须用手轻轻揉搓腹部,方法是以两手掌从心下推至脐部,在脐部停留片刻做旋转或揉推,再向下搓至小腹,又做旋转式揉搓,揉搓时间应比在脐部稍长。如此反复下推、揉搓10余次,每日二至三次,可使气血流通,脏腑得以温煦濡养,恶露、瘀血不停滞于子宫中,还可避免产后腹痛,产后子宫出血,帮助子宫尽快复原。

历代医家还主张,才生产不可立即上床熟睡,应先闭目养神,如果产妇熟睡,家属应随时将产妇唤醒。如清代著名养生家尤乘告诫说:“产后上床,只宜闭目静养,忽勿熟睡。”中医认为,分娩刚结束,全身筋骨、肌肉过度疲劳,阳气过度耗伤,立即熟睡则阴气过盛,阳气不彰,气血运行缓慢,流行不畅,易停滞于筋骨、肌肉之间,反致疲劳。闭目养神则心气通于血脉,气血调和,血脉流通。这些都是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不可不珍视。

4.“月子”中怎样劳逸结合

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产妇在整个月子中都卧床不起,有的连梳头、洗脸、吃饭都不下床,甚至便桶也放置于床下,真可谓“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原因是有人认为“怀孕受苦,今当弥补”;有人怕劳伤筋骨,感受风寒;又有人认为此乃传统风俗习惯,不可违抗,各种想法均有。当然月子中必须注意休息,但是适当活动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务,应当由自己料理。

一般情况下,分娩当天,在产程结束后约2个小时之内应仰卧在床,安静地休息,观察出血状况。此后的短时间内,可在床上自由活动。但吃饭、排便都应尽可能躺着。正常生产24小时以后,便可下床活动;年龄稍大的产妇,于产后32小时可下床活动。产妇可步行去洗脸间和厕所,这样做不但对身体没有危害,还有利于恶露排出和子宫复原,可较快地恢复人体的生理机能。但哺乳和吃饭时,如坐起来感觉疲劳,也可躺下。下床活动的次数、范围、时间,应随产日逐渐增加:产后2日~10日内,可下床、梳洗、进餐、大小便;产后10日~20日内,应自理日常生活;产后20日以后,便可下床缓行,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若素来身体强壮,又是顺产,下床活动、缓行时间可酌情提早。休息至满月,便可从事轻微的家务劳动,照料婴儿。顺产将息6周-8周,则可参与日常工作;剖宫产将息10周~12周,始可从事一般工作。

如果产妇有创伤、感染、难产、手术及其他合并症者,其休息和活动的时间、范围,宜根据具体情况增减,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休息。当伤口和感染控制后,就应当按时下床活动,但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应比正常产褥减少。须知适当活动能促进气血流通,避免手术后引起的粘连。如果下床活动有困难,也应在床上多翻身,或做抬腿、坐卧活动。若体质素来瘦弱,其休息期限应适当延长,不必拘泥于一个月之说;应以机体康复为准。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即活动能使人体产生阳气,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气血调和,经脉畅通;“静则生阴”,即适当休息,能助阴血增长;“外卧伤气”,即产后卧床过久,会出现脏腑功能减弱等症;“产后不可过逸,逸则气滞”,即是说过于安逸、舒适,则气机郁滞不畅,以致气血凝滞,引起瘀血停留,如果瘀血停滞于子宫,则产生恶露不下,或恶露过多,或产后腹痛、瘀血停留等症。

产褥体操也是产后活动内容之一,顺产产后三天便可开始做操。

5.“月子”中刷牙漱口的讲究

临床常见有的产妇在产褥期从不刷牙漱口,认为刷牙损齿,老年牙齿会过早松动脱落。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卫生保健要求的。产妇在月子中进食大量的糖类高蛋白类食物,最易坏牙齿,引起口臭、口腔溃疡。漱口刷牙能消除陈腐酸物,保护牙齿、口腔。产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漱口。

(1)指漱

中医养生主张产后三天内可用指漱,方法是:将右手食指洗净,或用干净纱布裹缠食指,再将牙膏挤于指上,犹如使用牙刷样来回上下揩拭,然后用食指按摩牙龈数遍。指漱有活血通络、牢固牙齿的作用,长期使用指漱,能治疗牙龈炎、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产妇素有牙疾者,应当多用指漱,可以收到良好疗效。

(2)盐漱

《千金翼方》说:“每日(早晨)以盐一捻(约三克),内(放进)口中,以暖水含,指齿,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

(3)含漱

《千金翼方》说:“食毕当漱口数遍。”

(4)药液漱

①香薷4克,用沸水浸泡3分钟,待温去药渣,即可用来含漱。本品有特殊香味,过热漱口易致呕吐。

功效:芳香避秽,防暑热,治口臭,尤宜于夏季使用。

②陈皮6克(鲜者倍量)、细辛1克。用沸水浸泡,待温去渣含漱。

功效:芳香避秽,解毒杀虫,温中散寒止痛。凡口臭、牙龈肿痛、舌苔白厚不思饮食者,都宜使用,常用可治牙龈炎。

③白芷6克、甘昌3克,以沸水浸泡或微煎,待温去渣即可用来含漱。

功效:祛风止痛,健胃,防风寒。凡产后患风火牙痛者,舌苔白腻不思饮食者,均可选用。

④薄荷3克、石膏3克,用沸水泡开,待温澄清去渣含漱。

功效:芳香避秽,清利咽喉,治口臭口疮,牙龈肿痛,舌苔黄厚不思饮食等。

6.女性产后应当怎样进行洗浴

据民间传说,产妇在月子里不能梳头、洗澡、洗脚和刷牙。认为“梳洗遭风湿,老来患头风、脚痛、身痛”。有的产妇因此在整个月子里从不洗澡、洗头,以致汗臭、乳臭逼人。这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常被误以为“风俗习惯”、“中医告诫”。

其实,中医历来就提倡爱清洁,讲卫生。早在一千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倡:“欲卧时洗面,临睡时洗足,食毕当漱口。”南北朝医学家徐之才在《逐月养胎论》中主张孕妇应做到“浴沐浣洗,朝吸天光。”

(1)科学解释产后宜洗浴

女人产后汗腺很活跃,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胀还要淌奶水,下身还有恶露,形成全身发黏,几种气味混在一起,身上的卫生状况很差。产妇若不洗澡更衣,很容易遭受湿邪侵袭,湿浸肌肤则全身酸痛;湿留关节,则四肢关节疼痛;湿遏肌肤化热、化毒则引发全身皮肤疮疹、溃烂化脓,或生褥疮。这就要求产妇比平时更需要多注意卫生,多洗澡、洗头、洗脚。从科学道理上讲,产后完全可以洗澡、洗头、洗脚。只有及时洗澡、洗头、洗脚,才可使身上清洁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保持汗腺孔通畅,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由汗液排出,还可以调节植物神经,恢复体力,解除肌肉和神经疲劳。不过一定要注意产褥期的特点。

(2)产后洗浴注意事项

产妇应当常洗澡,但产妇气血虚弱,表卫不固,抵抗力差,易受邪气侵害,所以产后洗澡应特别注意寒温得当,严防风、寒、暑、热乘虚侵入。

产后洗澡应做到“冬防寒,夏防暑,春秋防风”。冬天洗澡,必须密室避风,遮围四避,浴室宜暖,水热但不至大汗淋漓,因为汗出太多伤阴耗气,易致头昏、晕闷、恶心欲吐等;夏天浴室要空气流通,浴水如人体温,约37℃左右,不可贪凉,用冷水,图一时之欢而后患无穷。切记,产后触冷,将患月经不调、身痛等病。

洗完澡后若头发未干,不可辫结,不可立即就睡,否则湿邪侵袭而致头痛等。饥饿时或饱食后均不可洗澡,洗后应吃点东西,以补充耗损的气血。洗浴必须淋浴,不要坐浴。

洗澡时间,夏天产后3天便可以洗浴,冬天宜在产后1周以后。洗澡的次数比正常人少为宜。

(3)产后洗浴常用的几款药水

产后最好使用药水洗浴,尤其对于皮肤不健康、风湿性关节炎者更为适合。下面介绍几种洗澡药水,以供选用。

①桃树柳枝方

原料:桃树白皮150克、柳枝250克。

制法: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先用清水洗净身上尘垢,再用药水遍体擦洗,若皮肤长疮疖者宜先浸泡片刻再擦洗。洗毕,擦干即可,切忌用水清洗。

功效:香身避秽,通利血脉,防风寒。

②黄芪防风方

原料:黄芪100克、防风50克。

制法: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方。

功效:实毛窍,固腠理,防风寒,止汗。产后汗多最宜选用。

③竹叶桃白皮方

原料:竹叶250克,桃树白皮150克。

制法: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香身除秽,通利血脉。治热疖疮毒,皮肤不健康者宜用。

④艾叶菖蒲方

原料:陈艾150克、菖蒲100克。

制法: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芳香避秽,解毒杀虫,温暖肌肤,防风寒。湿毒疮疖、疱疹患者宜使用。

⑤防风生姜方

原料:防风50克、生姜50克。

制法:捶破,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通利血脉,防风寒,暖肌肤,祛风除湿。尤宜于素有风寒湿痹、肌肉关节疼痛者。

⑥银藤蒲公英方

原料:银花藤100克、蒲公英100克。

制法:用水洗净,煎水去渣洗浴。

用法:同上。

功效: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疖、痱子。

7.产后一些并发症的防治

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子宫脱垂、便秘、出汗异常等几种,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1)子宫脱垂的防治

子宫脱垂与产后保养有着密切关系。产妇应当做好产后保健。

①产后下床劳动不可过早。避免过度体力劳动,不可做上举劳动。当然,并不要求绝对地卧床休息。

②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服麻仁丸5克,每日二次;或早晚服蜂蜜一匙,以润肠通便。绝对禁止用力大便。

③注意保暖防寒,防止感冒咳嗽。患有慢性咳嗽者,应积极治疗。

④加强盆底肌和提肛肌的收缩运动。如抬臀运动,让产妇仰卧屈腿,有节律地抬高臀部,使臀部离开床面,然后放下。每日二回,每回连做10次~15次。此运动能使盆底肌、提肛肌逐渐恢复其紧张度,做产褥体操时可采用。

⑤若已经发生子宫下垂,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多食用补气升阳益血的药膳,如人参粥、参芪粥、人参山药乌鸡汤、人参肘子汤、黄芪羊肉汤等。

(2)产后便秘的防治

产后几乎所有的产妇都会便秘。这是因为分娩前后基本不进食、腹压降低不易用劲、会阴切开或痔疮疼痛不能用劲、产后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弱等种种不利因素导致的。产妇可在产后加强保健。

①蜂蜜适量,开水冲作饮料口服。

②胡桃肉适量,捣烂冲豆浆服。苏子9克,芝麻9克,捣烂煮粥服。此外食菠菜粥、红薯粥、牛乳花生粥、沙参鸭汤、黄芪当归乌鸡汤,会有一定疗效。忌食辛辣煎炒油炸食物。

③加强产后运动,定时做产后体操。适当增加活动范围和下床活动时间,促进肠蠕动。

④大便困难切忌用力,以防子宫脱垂及直肠脱出,保持会阴清洁,以防感染。

⑤若以上方法均无效,可用一些轻泻剂,如中药番泻叶泡水代茶饮;麻仁胶囊每次二粒,每日二次;睡前口服果导片一粒。仍然无效者应去医院接受治疗,不要乱服泻药,以免影响产妇身体复原。

(3)产后出汗异常的防治

分娩后为了排出产妇身体妊娠期增加的多余水分,产褥期汗腺分泌功能会非常活跃,出汗明显增多,尤其在活动、吃饭或睡觉时,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产后出汗异常是一种病理现象,它包括自汗和盗汗。自汗指白天自然出汗,出汗量多,无论冬春出汗湿衣,产后10日以后仍然汗流不止,并且兼见倦怠懒言、气短乏力等症。盗汗指产后睡中出汗,醒来即止,兼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头晕耳鸣等症,经久不愈。针对以上情况,产妇可做以下保健。

①产后自汗不止者,风、寒、热、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因此,生活起居应注意保暖,冬天室内门窗宜常关闭,春秋多风应避免过堂风直吹,产妇尽量少到室外活动,以防风寒外袭;随时擦干汗液,勤换衣被,保持干燥清洁,以免受湿。

②产后自汗应加强营养,多吃湿补类食物。药膳宜选用膳中有肉桂、黄芪类的粥和汤类,如黄芪羊肉汤、黄芪当归鸡汤、鲫鱼五味汤等。

③产后盗汗按中医的说法属于阴虚阳亢,故衣被不可过厚,产室宜凉爽通风。盗汗时毛窍张开,又须注意防止风寒外袭,不可大开门窗而卧,避免过堂风直吹;睡醒后应立即擦干汗液,勤换衣服,保持干燥。

④产后盗汗宜多吃滋阴补血类药膳,如鲫鱼沙参汤、猪蹄藕汤、鳖甲瘦肉汤等。

⑤可适当选用一些方法止汗(同适于自汗与盗汗),如黄芪或牡蛎碾粉擦浴后扑身;五倍子1.5克,研粉,摊于纱布上,敷脐部,每日一次,汗止停用;用麻黄根或五倍子或浮小麦泡水代茶喝,有敛汗的作用。

8.产妇乳房胀痛及其处理方法

乳汁分泌良好时,婴儿顺利吸吮后仍有乳汁残留,造成乳管出口堵塞,乳腺中充满乳汁,这种现象称为胀肠或乳汁滞留。胸部会红肿且痛,若有恶化情形时,发热会更加严重,请及早处理。例如:按摩乳房、使用挤奶器将奶吸出、使胸部冷却等。

此时若处理不当,乳腺受到感染,易造成乳腺炎。其症状为乳房开始有刺痛感,不久后变红肿,然后全部变硬,持续发热。

一般初产者较常发生,严重时会冷热变化加剧,症状较轻者,只要积乳清出后,以抗生素或冷湿布治疗即可,但如果已经化脓时,必须开刀将脓取出才行。因此,有发硬刺痛时,趁着未恶化前,尽早护理即可避免。

产后2~3天,乳腺分泌乳汁时,乳房静脉和淋巴管扩张、淤积,乳房充盈,产妇疼痛难忍,尤其腋下有副乳腺者,更感疼痛,有时甚至伴有体温升高,或乳头内凹而吸不住等症状使乳房胀满、疼痛、发热,甚至引起乳疮。

对产妇乳房胀痛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①产后1~2日内,不要过多进食肉汤,以免乳腺开始分泌时,乳房过度充盈,胀痛不舒。

②用奶罩或三角巾悬托乳房以利血液循环,减轻胀痛。

③婴儿吸吮或人工挤出乳汁,或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使乳腺管通畅。

④局部冷敷,减少乳房充血。

⑤催产素肌注,使腺管肌纤维收缩而促其排乳,或用40%硫酸镁;或用中药芒硝热敷乳房,以减轻乳胀。

⑥应用中药使肝气舒畅,乳下胀消。常用药方如下乳涌泉散,药物有熟地、当归、白芍、柴胡、青皮、花粉、木通、漏芦、通草、炮山甲等。

9.怎样防治女性的“产褥热”

分娩后两三天开始体温持续38℃以上,或持续发冷。这是因为子宫内有感染而发烧叫做产褥热。过去是常见症,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已非常少见。

其原因是在分娩过程中使用的器具和医生、助产士、护士等的手臂清毒不彻底,或恶露的处理过程不清洁,产妇身患感染症(扁挑腺炎、阴道炎等),因而被腐败菌、化脓菌所感染。

产褥热是产后最常见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由于产后发热的病因、时机各异,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产妇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

(1)加强孕期保健

妊娠末期避免盆浴及性交;接生用具要彻底消毒;接生时避免过多和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及肛诊。

(2)产褥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每日用温开水或1:5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外阴,以防逆行感染;解便用纸时须由前向后,如方向相反,则粪便容易污染外阴部;产褥期内必须禁止性生活。

(3)请医生诊断

产后发热时,切不可滥用退烧药,要经医生检查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产妇应在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每4小时量体温一次,若有两次体温超过38℃,须立即求医诊治。

(4)采取良好的卧位

产褥感染的产妇应采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的排出,将炎症局限于盆腔内。能活动者要经常坐起,使炎症及炎症渗出液局限在最低处的盆腔,防止炎症扩散,避免形成不易治疗的膈下脓疡。药物治疗应首选大剂量的青霉素或卡那霉素,若体温仍持续不降,可服用对厌氧菌感染最有效的林可霉素、氯霉素等,同时加用甲硝唑。

10.正确看待产褥期恶露的变化

在产褥期从阴道排泄的分泌物叫做恶露。其成分主要是分娩造成的产道伤口的分泌物、胎盘剥离后的血液粘液、细胞组织片和细胞等,没有恶臭味。

(1)恶露的变化

恶露物一般持续到产后三周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颜色和量都发生变化。

①血性恶露:分娩后2~4天量最多,几乎都是血液。如果没有掺杂血块则是正常的;如果掺杂着血块,要立即请医生诊治。

②褐色恶露或浆液性恶露:分娩后5~8天,伤口痊愈,出血量也少了,血色素变了颜色而成为褐色浆液性恶露,其白细胞增多。

③白色恶露:分娩15天以后,由于红细胞消失,只剩下白细胞,恶露变成黄白色。到6周左右,几乎没有了颜色,量也变少了,有时就像月经结束时那样渐渐没有了。

以上是正常产褥期恶露的变化。如果胎盘和胎膜在子宫中残留,子宫恢复不好,那么血性恶露就会一直持续着。

此外,在产褥期不注意休养,或早期就做过度的工作、动作和运动,即使已经变成了白色恶露,也还会成为血性恶露或褐色恶露,并且恶露的量也增加,如果引起细菌感染时,还会散发出恶臭味。

恶露也可以成为子宫复原的“晴雨表”,因此在恶露变换时要密切注意其颜色、量和气味等因素。

(2)产后恶露的处理

出院后,如果血性恶露持续不断,或者有恶臭味时,就应再接受检查。

为了不引起细菌感染,必须经常更换恶露垫。

分娩后第一天,护士帮助换恶露垫,以后就要自己换。

恶露的处理,消毒棉就用市场上卖的那种,容易过敏的人也可以自己制作。将脱脂棉剪成5厘米大小,经过煮沸消毒后浸泡在2%的硼酸水或来苏液中,或者浸泡在稀释1000倍的消毒皂液中。随之将消毒过的脱脂棉装入带盖的容器中,这样使用起来很方便。再者脱脂棉煮沸的时间只需要5分钟即可。

更换脱脂棉时应在排尿排便之后,一定要在洗过手之后进行。在擦拭便尿的时候,要由外阴部向肛门方向擦拭。如果相反进行的话,就会把肛门部的杂菌带入分娩后留下的外阴部的伤口中,有引起感染的可能。

再者,不许用同一块消毒棉擦两次。每擦一次要更换一块。

消毒后要立即垫上新的布巾或脱脂棉,随后系上丁字带或月经带,月经带可以用专门生产的那种(市场有销售)。垫脱脂棉时,要把纱布垫在上面,否则棉絮就会粘在外阴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