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29482200000047

第47章 敢于批评,更要批评到点子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有人说,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知错—改错—进步”的过程中长大的。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要藏起一半爱,要敢于批评他,更要批评到点子上。

案例再现

武武6岁了,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一天晚上,外公看到他光着脚丫在阳台上玩沙土,便说:“武武,上床之前要把脚洗一下,不然会把床单弄脏。”

“知道了。”说完,武武继续玩。

等到快要睡觉的时候,武武把洗脚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想都没想就蹦上了床。结果,床单上留下了黑糊糊的脚印。外公看到后,二话没说,就把他从床上拽了下来,大声说:“我刚才怎么和你说的?”

武武一下子被问愣了,便问:“说什么了?”

外公一听外孙早已把自己的话忘了,更加生气了,便说:“给我好好反省反省,什么时候想好了,就来找我。如果反省不好,今天就甭想睡觉。”

武武委屈极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巴嘟囔着:“老是这样,动不动就让我反省。”

感悟反思

武武的爷爷很有教育敏感性,及时发现了武武的错误,并批评了他。但遗憾的是,爷爷并没有针对武武的错误给予正确的批评指正。如果爷爷能够心平气和地提醒武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他承担犯错的后果,即把床单洗干净,相信武武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犯错误的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批评、说教、警告,甚至是惩罚。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是希望他可以快速改正错误,但是孩子却很难接受这种批评方式,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改错。

因此,面对有过失的孩子,我们首先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把它看成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过程,然后要对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他的过失,也要看到他的长处,最后要引导他学会改正错误。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还有利于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

方法引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的确,我们只有掌握了批评的方法,才有可能收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第一,要让孩子经得起批评。

如今的孩子集多人宠爱于一身,从小就听惯了顺耳话,自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批评。尤其是现在到处都在提倡表扬教育、赏识教育,我们都喜欢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赏识孩子,几乎不敢批评他。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研究证实:孩子从未接受过批评,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是非不分,对心理健康发展毫无益处;当这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之后,大多都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无法面对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事业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可见,如果孩子经受不起批评,既不利于心理发展,又不利于事业发展。可以说,缺少了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敢于批评孩子,从而让他经得起批评。

第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和接受批评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时间间隔过长,他可能就会淡忘犯错的这件事情,那么批评教育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犯错误的性质,选择最佳的批评时机。不过,在起床后、三餐饭时、睡觉前这三个时间段内,我们最好不要批评孩子,否则会影响他一天的心情,影响他的食欲和消化,影响他的睡眠情况。

另外,有的祖父母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会增强批评的效果。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我们尽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可以先用手势、眼神等非语言形式给他暗示,也可以把他叫到没人的地方,然后再给予引导。

总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既要找准时机,又要注意场合。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批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批评孩子要学会“点到为止”。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很多祖父母经常会没完没了地说,结果只会让他感到焦躁不安,从而使他对我们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进而使批评失去效果。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点到为止”的批评更容易让他接受。

因此,我们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目的。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啰啰嗦嗦地说很多,不要借题发挥,不要“翻旧账”,而是要就事论事,要简洁明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他。

第四,做好批评孩子的善后工作。

我们对孩子进行完批评教育之后,不要对孩子情绪、行为上的变化漠然置之,而是要及时观察他的情绪、行为,加深与他的沟通,从而消除与他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对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要接受批评,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了。我们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把爱传递给孩子,比如,拍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个微笑,等等。这样一来,孩子既不会对我们产生怨恨心,也不会停留在被批评的消极状态中。他会知道,我们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