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73

第73章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异性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他们和异性同学交往会更轻松,更能满足新奇感,更能得到尊重和承认。对此,父母应给以正确的引导。

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寺庙里,从来未见过女人。十七八岁时,才见到了一位女香客。他问师傅女香客叫什么,师傅吓唬他说叫老虎。后来,师傅发现小和尚整天心神不宁,就问他想什么来着。小和尚据实相告:就想“老虎”。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走进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一种爱慕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他们和异性同学交往会更轻松,更能满足新奇感,更能得到尊重和承认。这种男女同学的交往,是件平常而又自然的事,但如果分寸把握不好而过于亲近,陷入感情困扰之中就麻烦了。不少中学生的相互交往,原本不是成人意义上的那种爱情,只是渴望友谊、渴望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与关心,最初只是“传条子”、“互相馈赠小礼物”,没想到慢慢发展到一种无法自拔的感情纠葛状态。

最先发现少男少女交往的一般是教师和家长。但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干预,如指责他们“早恋”,骂他们是“流氓”,下令禁止男女同学来往,搜查孩子的“秘密”,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等等,结果,这些外力强行的压制与阻隔,不仅徒劳无益,而且适得其反。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渴望与异性交往和接触看得这样严重,倒是应该正确地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历来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般只是狭义地理解为生理卫生教育。其实,这一教育更主要应当是教育孩子们如何对待友谊、如何对待异性朋友、如何对待感情、如何对待早恋等等,高度重视他们的青春期心理问题。比如家长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何不打个“时间差”,在孩子还不明白爱情为何物时,为孩子创造、提供一些同异性接触的机会,教育孩子掌握适当的尺度和分寸。接触时间长了,孩子对异性也就习以为常了,等到长大成人后,他们无论交朋友还是谈恋爱,就会表现出一种坦然的心态,比较容易用理智而不光用感情来考虑和选择了。孩子们得到正确的青春期教育,完全可能理智地对待和异性同学的交往,不去跨越友谊的界限。

现在许多父母把13岁左右的孩子交异性朋友称作“早恋”。一个“早”宇说明社会并不欢迎这种恋情,于是人们就研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调查他们的状况,以期对其早恋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初恋的苗头,就简单粗暴地采取训斥、打骂、嘲讽的方法,想以此强行隔断他们的往来。事实证明,这种“抽刀断水”的方法,只能促使“水更流”。

我国一些教育家研究提出,孩子过早恋爱自然很不合适,但家长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要有冷静的认识。现在,青少年的营养丰富,发育提前,影视、书刊及社会环境的诱惑,使孩子受到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冲击较大,在性萌发、成熟过程中,只要“极少的养料”,就可促使他们走向早恋。而且进入早恋的年龄越小,对异性的了解就越肤浅,越容易感情用事,从而越难以听进家长的劝告。家长如果沉不住气,想一下硬把他们拆散,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公开与家长抗争,或暗地回忆亲热,家长也因此失去教育主动权。

早恋年龄越小,感情上越不带功利色彩,而以纯洁的友谊为主要成分;但也正因为年龄小,理智差,更难把握自己、驾驭感情,对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负作用越大。专家们提醒家长在进行教育时,切忌用类似“急什么,将来什么样的找不着”?“她(他)有什么值得你喜欢的?”等明里暗里贬低对方的语言去刺激孩子,想借抬高自己孩子的“身价”丝毫无助于中断孩子们的早恋。也不宜靠“广而告之”、“轮番轰炸”的方法断孩子的“后路”,包括亲友、同学、教师、参与教育的人不宜多,七嘴八舌,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正大家都知道了,也就这样了”的选择。家长可采取与班主任配合的方法,针对孩子进入早恋的心理活动,如“同学都找了”、“恋爱不影响学习”、“有了‘朋友’安全”、“错过她(他)会遗憾一辈子”等不正确认识,逐一帮助孩子对症下药,走出感情的“误区”。也可以借用周围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明早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孩子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当孩子从内心感到早恋的不合适,也不值得,而产生悔不当初的感觉时,家长再启发他走出感情的误区,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处理好这一段感情的后事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