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9481400000029

第29章 请尊重孩子的自我规划

“不务正业”的爱迪生被学校开除了,但母亲对“不务正业”的支持却挽救了这位科学巨匠。

刘刚的爸爸是建筑工人,妈妈是一家小商店的售货员。他们都属于“被耽搁的一代”,没有读过多少书。为弥补这个遗憾,他们决心倾其全部精力,死活也要让儿子尝尝大学滋味乃至弄顶博士帽戴戴。

为此,家长为刘刚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于是,刘刚只要一回家便被关进为他特设的摆满学习资料的“优雅的囚室”(这是刘刚的自称)。

一天,刘刚的爸爸到“囚室”检查儿子的学习表现,却发现刘刚并没有实施爸爸为他制订的学习计划,而是一边看《三毛的故事》,一边在纸上涂画。

刘刚的父亲震怒了。怪不得这小子最近的学习成绩降到了前10名以后,原来是把心思用在画“三根毛”上了。莫非你也想长大后像你老子一样往砖上抹泥呀……

刘父越想越气,他上前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三毛的故事》,把刘刚的图画撕了个四分五裂:“你赶快给我看课本写作业去,今后再不准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不准再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被“肢解”的三毛和无奈的刘刚只好“拜拜”,想画画的刘刚再不敢随便乱画,一头扎进了摆满课本和作业的“囚室”去暗暗流泪了。也许,一位未来的画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希望孩子努力读书做好学业,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像刘刚的父母这样把目光仅盯在分数和升学上,而忽视孩子兴趣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甚至以专制的手段,强行把自己的心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用新方法检测发现:人的大脑存在着多种互不相关的智力领域,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聪明与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有七种智慧: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智慧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慧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加德纳教授的新发现给了人们很重要的启示:每人各有智力潜能,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各有千秋。这有待于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智慧领域,激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从优育人,千万不要以“不务正业”而扼杀了孩子的智力和天赋。

美国的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她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辟了试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炽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爱迪生一发不可收拾的创造型智力,对18世纪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位母亲的家教,挽救了一位科学巨匠!

不少教育观念陈旧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强行要求孩子实现某种目标,而不尊重孩子的正当要求,很少或根本不与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他们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意无意地驱赶孩子走父母自己的理想道路,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差异,阻碍了孩子刨造力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个事例,看看这两位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的选择的:

赵雨刚刚9岁的时候已经上了三年级了。由于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在三年级快要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问她:“赵雨,去问问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级?如果你想要跳级的话,就要参加一个跳级考试。”赵雨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里,去问妈妈。

她的父母讨论了一下,对赵雨说,是否想跳级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帮你分析一下跳级的利与弊,最后由你自己决定。

经过讨论,父母提出了自己的参考意见,认为跳级的好处是加快了进度,使赵雨觉得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不会让过慢的进度弄得乏味而失去兴趣;不好的方面是跳级后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花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可能会损失一些正常孩子应有的娱乐时间。最后,父母说:“赵雨,爸爸妈妈的话只是给你一个参考,最终的决定还要由你自己做。”

父母还对赵雨强调说,他们对她的学习状况非常满意,这一点并不需要有考试成绩来证明,或者由跳级来证明。无论她的考试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认为赵雨是一个好学生并为她感到骄傲。

这一点使赵雨放下了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参加了跳级考试。考试的结果证明,她并没有达到跳级的要求。赵雨愉快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学习。

由于父母给了赵雨足够的心理准备,她并没有感到受到很大打击,而是照常如一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家长是非常明智的。

让儿童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实际上是“尊重儿童”理念的体现。成年人不能用自己成长的经验来替代孩子的想法,为孩子包办一切,因为这是在用成年人的模式禁锢孩子的发展,这样成长出来的个体不是丧失独立性,就是依附心理很重。因此,成年人需要耐心征求和听取孩子的意见,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做,去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方面,美国的父母做得比较好,他们意识到了让孩子做出自己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让孩子自主选择,实际上就是让他自己描绘以后的人生。

一个孩子总要长大,总是要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难道我们做父母的能为他决断一辈子的事情吗?尊重孩子吧,让他们不断地把握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