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给大忙人看的经济学
29479200000002

第2章 你必须要了解的经济学知识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

——熊彼特

一、经济学的概念——资源的配置

美国学者的一项最新调查统计显示: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三门课是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这三门课的比例分别是15%、13%和6%。

不仅是美国的大学生、高中生对经济学感兴趣,全世界的学生对经济学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在中国,每年大学录取分数,经济学专业的分数总是遥遥领先,几乎是大学所有录取专业里最高的。《经济学消息报》的创办者高小勇将这份报纸里摘录出来的杂文、随笔编辑成册,并且给该书起了个《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书名,可见,经济学已经表现得很“强势”,很“嚣张”,很“显学”。

虽然“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提法有些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学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学科。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每一个想了解经济学的人首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当然,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在接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先问它是什么。比如哲学是什么?笼统地说,是研究智慧的学科,“哲学”这个词在希腊文的本义就是“爱智慧”,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现在要问的是:什么是经济学?

在揭开经济学神秘的面纱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A地是个山村,很落后,交通不发达。突然有一天,探勘发现此地有煤矿,全村人欣喜若狂。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B公司进入A地采煤。新修道路和外界相连,雇用了大量的村里的劳动力,建立厂房、职工宿舍。

一时间,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可是B公司的老板很苛刻,压低民工工资,仅将5%的利润作为工资发放给工人,工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由于和外界的沟通,村里人发现,虽然在B公司挖煤所得比原来耕种要高,但是远远落后于外界。

于是B公司的煤矿工人人数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宁可去外地打工。B公司试图提高工资来改变这样的现象,但是收效甚微。

10年后,煤采光了,村里的有钱人都去外地了,村子更穷,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厂房和煤洞。

如果故事不是这样,而是一家C公司,它将30%的利润发放给工人,村里人挖煤所得竟高于出门打工。邻村的人闻风而动,纷纷前来寻找工作。由于煤矿工人手头比较宽裕,对生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理发店、浴室、电影院,甚至书店都纷纷在这个贫困的山村落户。由于工人工资比较高,姑娘们也愿意嫁到这个村子里,嫁给煤矿工人。

此后路也越来越宽,前来寻找机会赚钱的人也越来越多。过了5年,C公司看准机会,在一处风水较好的地方,开发房产,建设学校,手头有点积蓄的新人们排队购房。C公司又发了一笔财。煤采光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并没有让这些矿工失去工作。C公司依旧致力于技术培训,这些工人很快又找到了工作岗位,10年后,一个几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已经建立在这个曾经的山村。C公司CEO的铜像,竖立在城市广场。

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公司——B与C,面对同样的情况,两个公司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同了,B公司最后落得人去楼空,只剩光秃秃的厂房和煤洞;C公司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不仅公司获益,当地的人民也获益,“C公司CEO的铜像,竖立在城市广场”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暂且不管两公司的最后结果如何,它们面对同样的情况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问题的关键。

现在我们放下这个暂且不谈,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被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打动了。

然后,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之后,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任命?”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这个故事讲完了,估计大家会忍俊不禁,不急不急,再看下面一个案例:

福特汽车公司是国际领先的轿车和卡车制造商之一。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它主要在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德国、巴西和其他一些国家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福特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的采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它着重于评价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以获得一流的质量、最低的成本和最先进的技术提供者。

最近几年,福特汽车公司致力于将这种策略扩展成为集成化的“福特2000”采购战略,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于全球制造的汽车生产环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采购都是全球范围内的,并且组装也是全球范围的。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了一个“日报交货”系统应用于它的17个分厂。这个系统反映各厂每天对生产原材料大致的需求量。福特汽车公司不要求它位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在美国开设仓库,即在当地仓库实现JIT(JUST IN TIME)供货是福特汽车公司评价选择供应商的关键标准。这也是全球资源配置成功与效率的关键所在。

福特汽车公司与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并在适当的时候为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这与不同地区以及公司的不同需求有关。

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的供应商需要的技术支持比不发达地区的供应商少。不少国外供应商都与福特汽车公司在工程、合作设计等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对于很多关键部件,福特汽车公司都有当地供应商相关职员的有力技术支持,与全球供应商之间的技术交流难题也因此而得到解决。

福特汽车公司要求其供应商能在生产计划变化的时候能迅速反应。但对于大多数零部件的供应商而言,国际供应商比国内供应商更缺乏柔性。福特汽车公司最近也尽量保证生产计划的稳定性,短期计划调整的频率也比以前低了。

好了,故事也看了,案例也了解了,那么,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首先看第一个故事,在家守着老父亲的小儿子,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的女儿,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本来三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可是,有这么个人出现了,结果,小儿子离开了老父,富家女嫁给了穷小子,穷小子当上了副总裁。

其实,穷小子还是穷小子,富家女还是富家女,副总裁还是副总裁,只是,位置变了,总归是有那么个人出现了,对他们进行了合理的配置,结果什么都转变了,突然一下子,老父亲的儿子富了,富家女嫁了副总裁,银行招到富商的女婿做副总裁。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事情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它确实说明了一定的道理。再看第二个故事。福特公司是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它会在全球进行原材料采购,通过全球采购,可以找到最便宜的原料,使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收益。

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关于资源配置的,都是通过资源配置改变了效率,资源配置好了,效率提高了,像福特公司那样降低成本;资源配置不好,像B公司那样,结果是落得一败涂地。那么这到底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也就引出了我们这里的主题: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在西方世界的美国流行了半世纪的经济学教科书就不厌其烦地下了一个很长的繁杂定义:

What are the major definitions of this growing subject?The important ones are that economics。

⊙Studies how the prices of labor,capital,and land are set in the economy,and how these prices are used to allocate resources。

⊙Explores the behavior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and analyzes how they allocate capital to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Exa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nd suggests ways that the poor can be helped without harm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Look at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taxes,and budget deficits on growth。

⊙Studies the swings in un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that make up the business cycle,and develops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improving economic growth。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trade among nations,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rade barriers。

⊙Looks at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proposes ways to encourage th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在这个定义下,选择和资源的配置被看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二、鱼与熊掌间的权衡与取舍——资源与选择

什么是资源?我们饿了有饭吃,那么饭就是资源;我们渴了有水喝,那么水就是资源。一切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资源。地面的土地和农作物、地下的矿产与水资源、海域的鱼虾与海底的石油,除了天空的空气与阳光之外,资源还包括了什么?如果举出人口、时间、知识、创业精神等,大家一定不会反对。

事实上,以时间为例,每个人都希望一天能有48小时,每个人都觉得生命太短,于是,我们未必把时间都用于生产活动,而将部分时间用于读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上QQ找人聊天,到寺庙烧香拜佛,当朋友的伴郎、伴娘,去商业中心购物,等等。但时间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却总是很多,甚至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资源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的特点,被我们叫做“稀缺”。人总是在寻求自己的满足,自己的快乐,没有听说哪个人是想痛苦、想不开心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他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

也许你会说,富人的欲望可以满足,穷人不可以。但是富人也有富人无法满足的欲望,比如,他很忙,忙到没有时间跟家人团聚,那么他这种欲望就无法满足。

也许你还会说,富国肯定所有欲望都可以满足了。不是的,再富的国家也有乞丐,也有各自政府管理、外交上无法满足的方面。所以,不管是谁,富人、穷人,富国、穷国,都是一样的,都无法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或者是结果,这就是经济学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简单地说,经济学就是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学问。

经济学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首先是“生产什么”。同样一根木头,我们做成了椅子就不可以做桌子,做了桌子就不可以做床板。所以,从打算生产开始,就要做好准备,因为你做了这个就不可以做那个。接着是“如何生产”,是手工,还是机器,还是其他什么,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在其中投入的劳动成本的大小,也就关系到了最后产品的价值大小。最后是“为谁生产”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理解:“谁来消费”。我们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比如一双鞋被生产出来了,却没有被人穿在脚下,那也是鞋的一种悲哀吧!

总之,我们生产出产品就要消费它,以实现它的价值。以上就是资源配置的整个过程,掌握好整个过程,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或者说达到效率的最大,才是经济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具体到经济学的分析,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分,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什么是实证经济学,什么是规范经济学。

现在有两个人正在讨论最低工资法,这是你听到的两种表述:

甲:最低工资法导致了失业。

乙: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现在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两种表述,应该注意的是,甲和乙想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甲的说法像一个科学家:他作出了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表述。乙的说法像一个决策者,他作出了他想要如何改变世界的表述。甲认为,是最低工资引起了失业,如果事实如此,甲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实证经济学的一个表现。

而乙认为,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所以,这是应该怎样的问题。乙的说法就可以认为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所以,实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理论,它只是专注于研究经济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以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怎么样”,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就是一位实证经济学方面的大家。同样的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经济学称为价格分歧(Price Diserimi-nation)。张五常先生为了弄清价格分歧存在的条件,大年三十晚上亲自上街卖盆橘。定价叫价,讨价还价,涨价降价,一番折腾,得出与所谓定论不同的结论。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而规范经济学是对经济政策或经济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某些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评头论足,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把经济理论区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分别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它涉及理论标准和价值判断,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制度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都是主要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

穷人必须工作才能得到政府帮助吗?应该提高失业率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迅速上升吗?美国应否因为微软违反了反托拉斯法而将其拆分?由于这类问题涉及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它们只能靠政治辩论和决策来解决,而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分析。

尽管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具有种种差异,但它们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不能离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就越有规范性。它们在实践中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自此,经济学对你而言已经不再神秘,我们已经慢慢掀开了它的面纱。

知识链接:经济学发展简史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以及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11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既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重商主义——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向封建势力做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

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边际效用学派——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庸俗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帕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累托。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中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制度学派——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经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的出版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被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新经济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50~60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建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