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上网成瘾已成为当前污染百万青少年心灵和健康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权威机构统计,患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10%-15%。在校学生中,因迷恋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专家研究发现,网瘾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这些将导致睡眠、健康问题,并且影响生长发育。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最新的科学研究还发现,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发育。
沉迷于网络,也会引起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孩子沉迷于网络,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导致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充斥于网络的色情、反动与暴力的内容,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冲动,并直接腐蚀了孩子们脆弱的心灵,甚而会影响到未来的一生。
更有甚者,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犯罪,通过网上交友及其他方式骗取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信任,既而达到骗财骗色的目的。
网瘾对家庭的影响是灾难,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青少年本人,而是还有青少年身后的所有家庭成员,他们都会因为孩子而产生不同的不良反映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家庭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上网成瘾是认识问题、习惯问题、教育问题,也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实践证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定要经常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与真诚的情感沟通。
妙招1.积级准备,理智地对待网络
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家长应当未雨绸缪,主动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了解和掌握网络知识,最好是和孩子共同学习,加强指导,防止上瘾。
不让孩子学电脑,怕耽误孩子现代化;让孩子学电脑,又怕孩子掉下网络陷阱难以自拔。互联网时代降临,令许多父母措手不及。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被不健康的网上内容所诱惑,同时又能使孩子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和方便来帮助他们学习和增长知识?对此,专家们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1)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应该比孩子更主动
很多父母往往认为信息化、现代化是孩子的事,自己年纪大了,家庭工作重担在身,没有精力再去学。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现代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活在现代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努力去适应。不要说三四十岁的人,就是五六十岁学电脑甚至电脑玩得很精通的也大有人在,父母们要勇于接受互联网的挑战,走在孩子的前面,或者和孩子一起学。
(2)孩子迷恋网络,更要加强情感联络
孩子沉迷网络,父母采用的方法一般比较强硬,比如训斥、恫吓、切掉电话线、砸掉电脑等等,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越强硬,他们越叛逆,反正外面有那么多网吧。而一旦把孩子推向网吧,孩子就更加难以教育管理。
问题的解决原则是,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指责。比如,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性肯定有很多疑问,自然也会“光顾”色情网站。网络世界很自由,你说什么都容易得到认同,如果家庭环境也很自由,有交流与沟通的空间,或许孩子就不会上网去寻找答案。
互联网只是个催化剂。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不好,孩子自然会尽量避开和父母沟通,而花时间在互联网上,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避风港及感情的慰藉。
(3)对网络带来的问题,要预防在先,防微杜渐
如果父母具备互联网知识,一开始就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上网,并把网络世界存在的危险和自己的担忧事先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制订上网的规则,那么,很多隐患就可以被消除在萌芽之中。
如果父母一开始没管制,等到孩子“上瘾”时才来骂,问题已经不容易解决了。
妙招2.指导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
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则两利,用不好则会成为“洪水猛兽”。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利用互联网,把网络变成学习知识的工具。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拓宽孩子的视野,启发孩子的智力,并为他们带来了现代的交流方式。但也给孩子带来了众多隐患。
《人民日报》报道:
2001年3月25日中午,青岛一名年仅11岁的小学生曹琳在家中玩电脑时突然昏倒,经海军401医院及时救治方才脱险。当天上午,这位玩电脑已有两年历史、在学校有“小网虫”之称的学生独自在家玩起了电脑游戏,2个多小时后,他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喊了他一声。正玩得起劲的曹琳猛一回头,当即昏倒在地,其父随即将其送到海军401医院救治。拍片显示:曹琳的第三至第五颈椎小关节错位,且椎间隙变窄。据医生介绍,曹琳的疾病与长期玩电脑姿势不良、时间过长有关。
对孩子们来说,上网是现今最为时髦的行动,是想挡也挡不住的“诱惑”。网络的好处无需再提,而网络的毒害却也为很多人关注。网络色情、网络诱骗、网络成瘾……就在网络如洪水猛兽般涌来的时候,社会各界频频告急:青少年的世界欠缺“防火墙”。
网络这把火正在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对每一个家庭来讲,均没有了回避的退路。作为家长,该怎样来搭建“防火墙”,让孩子安全自由地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网络海洋里汲取营养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节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限,平时最好每天不超过半小时,节假日每天不超过2小时。孩子上网不能无节制,一旦产生网络心理障碍,就很难“回头”。
(2)经常给孩子打预防针
在孩子刚上网时就要预先告诉孩子,网络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芳草地,要警惕网上的陷阱。
(3)安装过滤不良内容的软件
目前在很多社区,网络中心管理员都会事先设置好“防火墙”等保护措施,使孩子们上网时远离黄毒,家长也可以用“美萍安全卫士”、“防黄大师”等软件在自家的电脑上设置防护措施。
(4)电脑摆放在可监控的地方
电脑最好放在客厅里,置于家人的监控下,孩子就不好意思乱来。
(5)了解孩子上网的内容
例如孩子使用哪一个JSP的服务站,认识什么网友。不太熟练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引导您上网,介绍他常去的网站和所认识的朋友。
(6)提醒孩子上网要有戒心
不要随意将父母的信用卡账号或网络账号告诉他人。除非取得父母的同意,否则千万不要在网络上留下真实姓名、电话、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就读的学校等基本资料。无论是网上下载的游戏还是买来的游戏软件,都要经过家长的审查。
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网络,即使不得已,也要在必要时引导孩子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妙招3.有效防范,预防孩子染上网瘾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症状困扰着成长中的青少年,使孩子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网络时代的父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治孩子的上网成瘾症。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像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通过它,人们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系、浏览信息、听音乐、结识新朋友等等。网络生活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可是,在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出现了新问题——网络成瘾。
在网络成瘾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等不良情况。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晕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饮食不振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网络上瘾严重者还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必须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对于迷恋电脑的危害,在美国早有发现。美国医生曾发出警告:长时间使用电脑,患精神病的机会较常人高出四倍。那些平均每天使用电脑四小时或以上的人,较多会变得情绪不稳、忧虑及沮丧。
心理学家还担心,在网络和电脑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会患上“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电脑导致的情感冷漠与普通的冷漠还有所不同。一般的冷漠可能由于精神疾病,而这种冷漠可以说是由电脑引起的,患者不是对所有东西失去兴趣,而是把这种兴趣都转移到电脑世界之中。
孩子的情感冷漠是一种心理障碍,应引起父母的重视。孩子一旦形成对电脑的心理依赖,会出现一种类似上瘾的症状,对别的事物失去兴趣,社交圈缩小,沉溺在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
这不仅会使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防治孩子上网成瘾呢?
(1)帮助孩子正确看待上网聊天或游戏的作用。无论网络有多么的真实,毕竟都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它只是满足孩子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因为上网而放弃一切。若有了这个理念作为孩子的指导,孩子上网时就会比较容易控制住自己。
(2)对于自我控制力比较差的孩子,父母可请求同学与老师协助管理,通过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监督和控制逐渐使孩子消除“网瘾”。
(3)帮助孩子增加人际交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也是避免孩子上网成瘾的一个重要的办法。人际间交往的增多和扩大兴趣范围可以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避免产生不上网就没有事做的感觉。
(4)教育孩子,让他自觉意识到长时间上网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意识。医学专家经过观察证明:长期进行电脑操作易使眼睛疲劳而并发“电脑眼病综合症”,表现为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疼痛和畏光等。为防止这种眼病发生,使用电脑一小时左右,即应休息一会儿。而且长时间上网会伤害腕关节、颈椎和腰椎,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控制上网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所有这些,家长都应让孩子有所了解和认识。
妙招4.用沟通化解孩子的“网络情结”
一旦孩子上网成瘾,父母千万不能以“高压政策”对待,而应当在尊重孩子自尊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循循善诱,启发孩子自觉远离网络。
一位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说了这样一件事:
我女儿叫方琴,今年16岁,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现在在市里教育质量最好的重点中学读高一。由于丈夫长年出差在外,我与女儿互相支撑,亲密无间。十几年来,养育女儿虽然千辛万苦,但我觉得,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向上,我心里便充满着幸福和满足。女儿也一如我的愿望,既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可是,上了高中以后,女儿发生的变化让我感到发愁。今年暑假,她喜欢上了上网,她常去家里附近的网吧。我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去网吧,就买了一台电脑,让她在家上网。
开始时,她能够做完家庭作业再上网。可是后来,她一吃完晚饭就打开电脑,我预感不太对劲儿,就提醒她先做作业,再上网。起初她还能听我几次,后来就根本不听我的。我怕她耽误学习,就和她约法三章,除了周六、日外,平时不许上网。我见她满口答应,就放心了。可是,有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女儿又在上网。我才意识到,她表面上听从我的话,可等到我睡了以后,又偷偷地起床上网了。我很生气,就批评了她。
女儿不但没有接受批评,反而说我跟不上时代,不懂得上网的乐趣,而且说自己年纪不小了,让我别管得太多。
我想,对她来说,高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不好好学习的话,就可能上不了大学。于是,就把电脑的电源线藏了起来。女儿很不高兴,说我限制她的自由。
自此,她开始不理我,放学回家进门打个招呼都难开口,吃完晚饭就回自己的卧室,并把门紧紧地关起来。
我满以为把电脑线藏起来,就可以让她安心学习。可等我晚上睡觉以后,她竟然偷偷地溜出家门,去了网吧。为了防备她晚上出去上网,睡前我就把门反锁起来。女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达到上网的目的,她白天开始逃课,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我见孩子上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让老师严格管教,同时自己一有空就去学校看看,而且在中午和晚上放学时尽量抽时间去接她回家。见我这样做,女儿要么不理睬我,要么对我发脾气。
可她并没有改变,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去上网,如趁我上班忙,没时间接她的时候,或者谎称身体不舒服不去上课而去上网。我想这样下去,迟早是会出事的。因此,从前天起,我就请了假,跟着她去学校,放学后把她接回来,谁知当天晚上一回到家,女儿就和我大哭大闹,说我不尊重她的人格,限制她的自由。从昨天起,她就开始绝食。医生,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无疑,方琴的境况值得人们忧虑,值得人们沉思。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类上网成瘾的孩子呢?
教育专家经过广泛考察,认为:
当子女进入中学后,许多父母都感到他们的性格变了,不像过去在小学时那样听话,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们的表现变得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和顺从,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独立生活,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还往往自以为是。他们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待,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
青少年渴望独立的意识,必然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表现出来,如故意显示自己的“本领”,或表现得像一个大人。当父母管教他的时候,往往嫌父母管教太严、太口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也容易感到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有时还会故意与家长或老师顶撞,攻击责难父母。尤其当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绝,或家长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言论和行为上的一种对抗心理。而两代人的对抗,使得孩子在家不愿讲话,不愿和家长待在一起,而愿意与同龄人交往。
上述故事中,方琴的母亲感到女儿上高中以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前后判若两人,就是这种心理倾向的体现。
可是,方琴的母亲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仍然采取过去的管教策略,即“孩子都应听我的,不让上网,就不能上”。
母亲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达到制止孩子上网的目的,反而逐渐导致了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你不让在家上,我去网吧;你晚上把门锁起来不让出去,我就白天不上课。”躺在床上不吃饭——“绝食”是这种逆反心理的极端体现。
方琴的母亲可能会认为,自己处处关心孩子,不让孩子上网都是为她好。这似乎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意愿管孩子的主观愿望,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平等地对待和尊重。
像方琴这种处于反抗期的孩子,父母只能用疏导的、民主的方法,通过沟通,通过讲道理和做思想工作使她转变态度,最终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当然,作为父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彻底感化女儿,除了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之外,还可以与老师、孩子的同学和朋友以及其他与孩子关系密切的人共同来关心、帮助她,这样效果才会更为理想。
妙招5.耐心交流是化解网瘾的秘方
教育孩子是个复杂的过程,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一定能耐心地打开孩子心中的网瘾情节结。
旅美归国的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曾接待过这样一个孩子: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和别人交流时总是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陶教授想了很多办法,却一直不顺,打不开话题。
陶教授没有气馁。这个孩子爱讲歪理,于是陶教授心生一计,问他:“今年多大?”他说:“20岁。”陶教授问:“那明年呢?19?”他说“21!”陶教授又问:“那后年呢?18?”他烦了,大声说:“当然是22!你怎么净瞎说!”陶教授说:“是啊,你是一年一年长大的,你也会成家,当你有了小孩,你也让他每天上网吗?”他马上回答:“当然不行!”陶教授接着说:“那你找个像你一样喜欢上网的女朋友怎么样?”他反应更强烈:“那当然不行了!”陶教授说:“是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女友沉迷网络,但你却这样对待你的父母,这样对吗?”就这样,他终于敞开了心扉。谈到最后,他承诺回家就把电脑封好,再也不上网了。
还有些家长,带孩子来找过陶宏开教授一次,孩子承诺不再上网,就以为像打了退烧针,撒手不管了。等到以后,孩子管不住自己,又开始上网了,家长又火急火燎地找来,想要“灭火”。
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谈话就能彻底解决的。
比如说第一个到陶宏开教授这里接受咨询的曲倩,她的母亲付出了大量心血,天天和女儿交流,一出现反复,母女俩就一起电话咨询,三个月里他们一共通过20多次电话,每次都在半个小时以上,现在曲倩的情况就非常稳定,不再上网,一心一意刻苦学习。
所以父母一定要牢记:要让孩子真正转变,要使孩子真正戒除网瘾,耐心是重要因素。
家长不妨问问孩子为什么那么爱玩电脑游戏,他们肯定会说:“好玩”,你可再问问他:“这样你就快乐、幸福吗?你现在整天上网,就是不爱自己,就是害了自己,将来可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吗?”接着,家长不妨就和孩子们讨论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他们反应一定会很热烈,很愿意发言,因为过去没有人和他们交谈过这些道理。
现在都说“与时俱进”,从挽救行动而言,“时”字最重要。其实孩子上网成瘾,关键是家长、老师没有与时俱进,或者根本不懂电脑,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或者没有引导孩子看清主流,明白哪些应该学习,哪些应该避免。正如打开窗户可呼吸新鲜空气,但蚊子苍蝇也会飞进来,所以我们要装纱窗,要过滤,为孩子把握时代的脉博。
妙招6.家长要掌握治疗网瘾的四个步骤
帮助孩子克服网瘾,不仅需要耐心、细心、而且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适当步骤稳步进行,妥善处理。
陶宏开教授说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可以采取几个基本步骤。
(1)平等交流走进孩子心扉
在刚接触有网瘾的孩子时要让他认同你、不反感你。涉及具体做法时,要遵循“人格、素质、哲理”六个字原则。
所谓“人格”,即“正人先正己”,作为父母,先要在衣着、仪态等方面要表现得大方自然,给对方以“清新纯洁”之感;“素质”是指谈话技巧和知识积累,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态度一定要真诚,切记不要做作,特别是你的语速、语态或是肢体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平等的,是真正和他来交流的,而不是来训斥、敷衍他的,这样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门;“哲理”则主要是指在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依据,陶教授自己就常用哲理来和孩子们沟通,在他看来,科学就是“把复杂的或者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简单化为有强烈社会实效性的法则和原理”。
(2)积级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确定了孩子对自己已经认同后,要把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孩子的父母身上。在陶教授接待的这些孩子中,不少都已经和家里闹翻,与父母的关系也处于僵持状态,而陶教授在和孩子细致入微的谈话中,常常会以“你觉得父母这样做错了吗?”、“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还是为了害你?”等问题来让孩子自我反省自己对于家长的态度是否对。
(3)引导孩子将兴趣转到学习上
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上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对自己有意义的书。
(4)帮孩子主动戒除网瘾
孩子们会自我认识到上网的坏处而自觉地将其戒除。
陶教授还向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告诫:在谈话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和孩子谈上网、游戏的话题,应从其他方面寻找话题;不要按照教科书或是一些术语给孩子们贴上标签,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有好的一面;而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要靠自己从实践中去感受、去总结。
妙招7.提醒孩子别误入“网恋陷阱”
父母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当心网上用爱做幌子的“温柔陷阱”,切莫被一些谎言所迷惑,切莫因“网恋”而损害了身心。
当父母们为孩子的“早恋”问题伤神的时候,一些孩子已超前一步,勇敢地到网上寻找伊甸园,甚至有的已经坠入情网。“网恋”是孩子的陷阱,是父母的心病。
《现代健康人》2001年第6期曾经刊载过这样一件事情:
中学生小芳听说网上可以聊天、交友,便加入“网虫”一族。一天,有个叫“骑士”的网友进入她的视线,不久,他们便成了无所不谈的网上朋友。“骑士”在网上告诉她,他是江西某冶金公司驻深圳的营销主管,涉世不深的小芳对此深信不疑。
4月18日是小芳的18岁生日,“骑士”知道后决定给她庆贺生日。他们在深圳某酒店见面后,小芳被“骑士”潇洒的外表和出手的阔绰所倾倒,之后,他们多次约会,并发生了关系。“骑士”信誓旦旦说一定要到深圳买房子,等小芳中学一毕业就到他单位来工作,两人结婚。
9月,小芳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二千多元现金一起交给了“骑士”。此后一个多月过去了,小芳给“骑士”打过无数个电话,但一直没有回音。小芳到“骑士”的出租屋一打听,才知道“骑士”早已没了踪影,连房东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有一些孩子,他们是因为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无处倾诉而上网聊天的。例如,学习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家庭纠纷等等。一开始,他们上网聊天往往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并非有目的的恋爱。但是,孩子心理的脆弱和虚荣心,使他们对异性的恭维与追逐并不反感,甚至以此为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给失意者以安慰,给天真者以恭维。
由于孩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比较差,总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己处在无比幸福之中,以梦幻代替现实,因此往往轻易上当。
孩子一旦沉迷于网恋,父母应做好以下工作:
(1)面对孩子的“网恋”,父母们不必太紧张。把它看作孩子这个年龄所需要的一种游戏,不必谈“网恋”色变,根据情况,解决问题。
(2)提醒孩子不要与“网友”草率见面,谎言往往是欺骗的华丽外衣,不小心会落入“陷阱”。
(3)父母的防范应当从“风起于青萍之末”开始,因为“网恋”中低级庸俗的打情骂俏也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