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痘术的发明是一个延长人类寿命的奇迹。有了它,人类在天花面前束手待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病后的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侥幸逃生者,也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我国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
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晋代科学家葛洪所着的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其流行情况。从此,我国历代典籍累有天花记载,虽然各书所称病名不一,但从所描述的症状,显属天花无疑。唐宋以来,此病逐渐增多,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蔓延到深宫禁帷。
由于天花严重威胁大众的健康,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使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已经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我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据说清代有位医师首次为一个小孩种了“痘”,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这次种痘效果很好,但是由于缺乏旁证,尚不足以确证我国11世纪已发明种痘术了。有史可考的记载是,我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发明了种痘术,到了17世纪已推广到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花。后来,人们发现了连续接种和多次选练的种痘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减低痘苗毒性,但是,疫苗的危险性仍然比较大。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不久便流传到了国外。18世纪,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后,在英国流传达四十年之久。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琴纳幼时也种过人痘,后来他在行医过程中,通过挤牛奶妇女的经验知道: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了。
琴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
1796年5月14日,琴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接种部位生了一个典型的牛痘。六周后,琴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已经有免疫力了。后来,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接种牛痘后确实能预防天花。
20世纪,由于接种牛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天花病毒越来越无处藏身。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人类终于消灭了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