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男性健康全书
29473300000017

第17章 七情莫过,不伤内腑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当“七情”过度,突然出现或持久不息时,可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生病。

喜就是高兴、欢喜的意思,属于心的情感体现。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喜乐、高兴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流畅,所以适度喜乐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如果过度喜乐无常,不仅无益,还会使心气散乱,损伤心脏的正常活动而生病。

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对肝脏影响很大。若过度愤怒,容易伤及肝脏,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肝气横逆、上冲,出现面赤、头晕、胸腹满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昏迷、不省人事。

思就是思虑,对脾脏影响较大。若过分思虑或思考过久而不得其解,就会出现情绪消沉,气容易结于内而不通畅,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食欲减退、精神委靡不振等症状。

忧就是忧愁,对肺脏有一定影响。若过分忧愁,则气机不利,血脉闭塞不畅,常出现胸闷、气短、精神不振等症状。悲就是悲哀、悲痛的意思。对肺、心影响较大。若悲哀过度,则意志消沉,损伤肺气和心气,易引发抑郁情绪。

惊就是惊恐、恐惧或恐怖,对肾脏影响较大。过于惊恐或长期处于恐怖状态,可导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两便失禁等症状。

情感的异常变化,首先会影响心、肝、脾三脏,然后波及其他脏器,结果出现种种不同的功能失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太过、不及都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要有节制,有所引导,做到恰到好处。

“恬淡虚无”是《黄帝内经》提出的调摄情志法。其意思是保持知足常乐,安静而无杂念的心理,具体要求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即生活简朴,思想纯正,少私寡欲,不追求吃穿,对社会上的风俗习惯乐于相处,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无所妄求,安于淡泊。

根据《内经》“恬淡虚无”的原则,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十二少”养生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它要求人们情绪活动不要太过,避免波动过激,维持心情的正常状态。同时指出,若不按“十二少”养生,就会变成为“十二多”,给生命带来损害,此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进而指出:“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到了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则将保持心理恬愉的养生法简要概括为“六常存”。

(1)常存正觉心:知邪与正,明是与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纠纷。石天基说:“学人唯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得此妙法,不独病痊,而且寿长。”

(2)常存善良心:心地善良的人,常以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都要想到有利于人否?有损于人否?人邪我正;人恶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如此问心无愧,自然心思恬适。

(3)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如白居易诗言:“随富随贫且随意,不开口笑是痴人。”

(4)常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待人和蔼,谦虚谨慎,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也乐。

(5)常存安乐心:凡人一生,每遇不如意之事,要善于排除,要与更甚之事比之,心即坦然而安乐。如阎非台先生养生妙语:“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缺东而少西,时刻过去不得;退一步想,只吃这碗饭,只穿这件衣,俯仰宽然有余。”上句道不知足的苦境,下句言知足的乐趣。此有“退后一步天地宽”,“知足常乐心坦然”之意。

(6)常存安静心:即安静之心要求不妄想,不贪求,不患得患失。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安静,试看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

人的衣、食、住、行,应顺乎自然;人的喜、怒、哀、乐,要适可而止。凡事有欲有节,善于自我平衡,才能保持乐观心绪,不致七情过度,伤及腑脏,身体也才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