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97

第97章 我国古代的玉雕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产玉国之一。由于玉具有温润细腻的质地,莹洁美丽的色泽,因而受到人们的珍爱。我国古代有重玉的风尚,历代王公贵族视玉为神秘、高贵之物,将佩玉、戴玉作为显示自己财富、权位的标志,并以君子德行比附于它。玉还被广泛用于朝聘、祭祀礼仪、丧葬等活动中。古代玉器既反映出不同时代和阶段的社会意识、生活习俗,同时也折射出中华艺术精华的灿烂。

春秋玉璧玉环

1976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玉制的璜、珠坠等佩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器雕刻品。也就是说,在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国玉雕。

到了商周两代,玉器制作更趋兴盛。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万四予”。可见商代制玉发达的程度。春秋战国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玉雕在艺术上出现了新的格调,风格改三代严谨凝滞为灵巧多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大动乱年代,加之瓷器的兴起,玉雕生产少有发展。到了明清,又是我国玉雕的繁荣时期。

西周鱼形璜

“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其地生产、加工玉器的历史可以上溯4000余年。自伏牛山深处流出的一脉水,在此汇成一湾,水之湄,屋舍俨然,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便开始了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制作玉器的历史。

镇平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集散地,“村村都有机器响,家家一片琢玉声”。镇平出产的南阳玉又称“独山玉”或“独玉”,是玉雕的原材料,它以绿、白、绛紫色为主,各色浸染交错,“多色交辉”。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玉石质地坚硬缜密,硬度为摩氏4度至8度,手工雕琢技术较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扬州玉雕使用的玉料有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辽宁的岫玉、玛瑙、黄玉,江苏的水晶,湖北的绿苗、松耳石,广东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历代扬州玉雕分别保留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如西汉的《白玉蝉》以和阗玉雕成,采用“汉八雕”的手法,线条凝练挺拔,推磨极见功夫;清代的《大禹治水》多种手法并用,属于稀世珍品,它以新疆青白玉为材料,高224厘米,前后雕琢6年,用工15万个,耗费白银15000余两。

我国四大名玉

一、绿松石。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绿松石产地。其中以安徽马鞍山、湖北郧县最为著名。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和秦始皇所用传国玺就是用绿松石所制。

二、南阳玉。南阳玉产于河南省南阳县的独山,又称“独山玉”,简称“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为55度至65度。南阳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鲜艳。

三、岫岩玉。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而得名,又称岫玉。属蛇纹石,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岫玉外观呈青绿色、黄绿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度至5度。

四、和阗玉。分布于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阗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