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29

第29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吴敬梓像

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老家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吴敬梓33岁迁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难,但仍爱好宾客交游,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周旋中,也逐渐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厌弃功名富贵。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以病辞,从此也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此后,吴敬梓的生计更为艰难,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生活。在冬夜无火御寒时,常邀朋友绕城堞数十里而归,谓之“暖足”。在经历了这段艰苦生活之后,他一面更加鄙视那些形形色色的名利场中的人物,一面向往儒家的礼治,在他40岁时,为了倡捐修复泰伯祠,甚至卖掉最后一点财产——全椒老屋。

吴敬梓纪念馆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豪却被穷困潦倒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大作后不久,就病死了,仅活了53岁。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穷形尽相地描绘了儒林群丑的恶言丑行,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众多市民官绅的面貌情态,无情地揭露了腐朽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和它所造成了的社会危害,歌颂了敢于冲击封建礼法和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的传奇人物,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衰朽。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他笔下的读书人,有的被科举残杀,有的投机钻营考试之道,有的做官后忘本变质,残害百姓。封建文化人的形象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吴敬梓用他那犀利的目光、深刻的见解宣告了封建八股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故居陈列馆

吴敬梓故居陈列馆位于南京清溪河与秦淮交界处,毗邻古桃叶渡,名为秦淮水亭。该馆共占地80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遗址,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而得名,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多在此吟诗赋词、幽思怀古,留下许多优美诗句和生动民间传说;北半部分为吴敬梓故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著作,反映了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成为研究吴学的又一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