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134

第134章 活灵活现的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

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清代皮影“古城会”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山西皮影戏从唱腔音乐、故事脚本,到表演形式、人物造型都和陕西东路皮影类同。

清乾隆年间,渭南地区落第举子李十三,创作了“十大本”,如《紫霞宫》、《火焰驹》、《春秋配》等,逐渐也在山西地区传播开来,同时,晋南人还过黄河到陕西购置影箱,有的去学艺,陕西雕簇皮影的艺人也到晋南来开业。皮影戏在晋南遍及城乡,蔚然成风。据新绛县志载,明末清初新绛县有影戏剧社16个,活跃在民间,新绛县北王马村文家影戏班,子承父业百余年,誉满晋南城乡。1979年老艺人文徐丁又重操旧业,移值改编了《双报恩》、《白阳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20多个剧目,寓情于影,颇受群众欢迎。

“活皮影”舞出生死情

话剧《凌河影人》讲述的是两代皮影艺人上演传奇抗日故事。该剧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与朝阳市话剧团联合创作,获得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等几乎所有戏剧界大奖,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话剧。它取材于中国北方辽西民间皮影艺人的生活。该剧讲述了辽西大凌河一带民间皮影艺人的一段传奇故事:两大皮影班为争夺“热河皮影王”而结下了血海深仇。20年后,两家被日寇同时围困在大凌河边修筑铁路桥,面临死亡,但就在危难的时刻,两代皮影艺人释家仇共赴国难,最后与大桥同归于尽,上演了惊天动地、悲壮惨烈的“活人影”。大凌河畔的皮影艺人,以决绝的气节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血与火的洗礼,完成了各自生命的升华。该剧主题紧扣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