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率部进疆后,遇到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难题便是吃饭问题,这也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当时,西北野战军第1兵团进疆部队10万余人,陶峙岳将军的起义部队和民族军也有约10万人,接收旧政府工作人员约5万人,保守估计,每年需要粮食至少10万吨。那时新疆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依靠当地农民解决部队官兵和政府机关人员的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新疆离苏联很近,但要从境外进口粮食也不现实,10万吨粮食要3000万卢布,没有钱,“老大哥”也不会卖给我们。再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家底很薄,也拿不出这么多外汇。
怎么办?王震说,还是按照毛主席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王震任359旅旅长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处处荒山没有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不能不说王震带出的部队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是百折不挠的。当年的359旅旅长,如今率领大家重走南泥湾之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50年1月,王震下达命令,部队全体官兵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冰天雪地中的新疆大地,被解放军官兵们火一样的热情融化了。随着王震的一声令下,数10万军人早已将牵拉爬犁的绳索深深地勒进了自己的肩头。从那时候起,进疆部队在天山以南,东起米兰,西到喀什,南至和田,北抵天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排兵布阵,拉开了西部荒原屯垦戍边的序幕。
为了在新疆站住脚,巩固解放新疆的成果,王震要求60%以上的官兵必须投入生产。每人要开6亩荒地,当年要开垦荒地60万亩,生产粮食5000万公斤,棉花180万公斤,战士们迅速完成了从军人到农民的转换。当时生产工具极其落后,条件很差,一没有饮用水,二没有住房,三没有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全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春耕、夏育、秋收、冬藏等生产任务。
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到处留下了王震和农垦战士的坚实足迹。
1991年盛夏,时任共和国副主席已经83岁的王震,又一次回到新疆,自1952年离开新疆,这已经是他第14次回到这里,似乎病魔已经告诉这位将军,这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离开新疆前一天,王震动情地留下了这样一段话:“1980年我在新疆就已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我的战友和亲人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边疆。”
小资料:
开国历任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
1949年10月至1952年6月:王震(书记)
1952年6月至1967年1月:王恩茂(第一书记)
1968年9月至1972年7月:龙书金(第一书记)
1972年7月至1978年1月:赛福鼎·艾则孜(第一书记)
1978年1月至1981年10月:汪锋(第一书记)
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王恩茂(第一书记)
1985年10月至1994年10月:宋汉良(书记)
1994年10月至2010年4月:王乐泉(书记)
2010年4月至今:张春贤(书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全二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7—2011.6)》,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1版。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新华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张国星、何明,《聚焦天安门:共和国开国岁月之难忘事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8]朱敏彦,《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9]文辉抗等,《新中国第一代省(市、区)委书记、省(市、区)长卷(上、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0]文辉抗、叶健君,《开国省委书记、省长》,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