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当然,绝对平均的社会也是不正常的,因为差距也是一种动力,促使贫穷者不断地向富裕的方向努力,小富的人不断地向大富的方向拼搏,大富者向巨富的目标奋斗,永无止境。但是,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也不能过大,差距过大社会就失去了安全的保证。所以,人们对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关注的,发明了很多评价贫富差距的指标或者参数,基尼系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的动荡。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至0.3表示比较平均;
0.3至0.4表示相对合理;
0.4至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现在,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在中国,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人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因此,社会进入了高风险期和动乱期。而有的人认为中国情况特殊,基尼系数的作用被夸大,贫富差距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其实,中国当前基尼系数上升,贫富差距拉大是不争的事实,这点勿需多言。中央已多次开会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分配秩序问题,花力气构建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科学理解基尼系数,不能产生“基尼恐慌”。
国际劳动组织有一项关于基尼系数的研究显示:基尼系数的高低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密切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均GDP低)的地域,其社会的收入分配也普遍趋于不平均(基尼系数高)。这提示我们,应注意基尼系数运用的社会条件、发展水平差异等,而不能照搬。如果不考虑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加分析地将发达社会的基尼系数经验数据运用于仍处发展中的中国,就会把原本科学的方法变成有悖科学的教条。
可以说,如果不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容易盲目“炒作”基尼系数。
因此,当面对类似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地域来测算和比较基尼系数时,就更要谨慎,更要讲求科学运用。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区的基本物价水准和生活费用指数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基尼系数评价指标体系,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人口比较少、地区差异比较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的西方社会。这些就要求在应用基尼系数时,应作正确的背景分析。
从中国情况来看,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就业规模逐年扩大、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1978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有2.5亿,可是到2006年的时候,这一数字降到了2148万。收入差距虽然扩大了,但人们的收入水平是在逐年上升、提高的,而不是停滞和下降的。国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在科学分析,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基尼系数是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对此,要科学认识、科学运用。我们也应相信,当前中国存在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一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