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概况
或许许多北京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小学,就是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北京小学。它诞生于1949年6月19日,是建国前夕和初期由北京市委亲自组建的规模最大的公立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28567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占地956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北京小学广外分校留学生部)。由于多媒体技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学校现有教学班45个,其中有31个住宿班,14个走读班。1732名学生,154名教职工,120名专任教师。拥有12名中学高级教师,其中特级教师4名,市区骨干教师41名。
学校科学体育楼(内设游泳馆、体操馆、天文馆、阅览大厅、电视演播厅、阶梯教室、礼堂、器乐排练厅等)为孩子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创造了理想条件;宽阔的国旗广场,整洁的校园,教师、学生宿舍楼及就餐大厅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2004年8月,北京小学广外分校留学生部落户马连道,该部依托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以中、短期留学的方式,尝试和国内外的小学深入进行校际间的合作交往,以拓宽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
北京小学寄宿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学校根据当代独生子女的发展需求,强调“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思想,使六个年龄段上千名住宿的小学生在科学化、规律化的教养下,精神饱满,茁壮成长。
近年来,北京小学将科研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重要战略,效绩显著。学校承担国家级、市级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项目,在主体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艺术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科研示范校、北京市“九五”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校、“九五”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优秀实验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获北京市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小学的办学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德育教育
建设学校精神家园是北京小学的德育追求。学校注重在认知、交往、审美的过程中,突出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形成人人参与、践行育德的氛围。以班级教育为基础,以相对独立的班训为教育主线,同课程改革紧密融合,充分调动社会与家长积极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科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班级教育,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同时积极组建并进一步完善班队社团,使学生在自主社团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激励自我学习的意识,增强合作与执行能力。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德育信息基地校,其育德实践在全市乃至全国已产生了一定影响。
班级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为学生社会化的实习基地。一个学生从小学入学起直到大学毕业,大约有16年的时间要在班级中度过。因此班级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的成长质量,就是学生的生命质量。班级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的主要思路与做法是:
一、设计教育目标
全校共有45个班级,其年级段和各班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各班应有适合自己班级的、相对具体的班级教育目标。这些主要通过班训班规来体现。
譬如一个低年级住宿班,他们的班训为:学得轻松,住得愉快。班规为:发言要响亮,不说半截话,作业要认真,不要总拖拉。同学要友好,不要老吵架,游戏要安全,莫把栏杆滑。一个中年级班级的班训为:只有踏实,才有扎实。班规为:学习踏实,稳中求进;做人踏实,遵规守纪;做事踏实,小事起步。一个高年级班级的班训为:学会选择,懂得珍惜。班规为:选择适宜的方法自主学习,珍惜宝贵的光阴;选择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珍惜自主的权利;选择健康的活动充实自己,珍惜生活的快乐。以上这些班训班规既是对班级所有成员的一种训诫,更是班级教育目标、教育思路的概括和浓缩。
二、转变教育方式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以后,还要靠具体的操作去实施。我们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管理职能的转变
作为日常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学校教导处,由原来“管”的职能转变为“导”的职能。所谓“导”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导”学生的文明行为,此为其一。
“导”教师的学习实践,此为其二。
“导”班级的日常管理,此为其三。
“导”教育的科研工作,此为其四。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
即由“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如果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可以这样表述:“一个好老师在我悲伤时,会理解我的心情,虽然我并没有吐露只言片语。同时还要让你知道,只要你愿意,我就把一切向你倾诉。”
(三)工作方法的转变
即从“管理过度”到“教育先行”。管理是简单的,而教育是复杂的;管理之效是切近的,而教育之效是缓慢的;管理是诉诸权力的,而教育则诉诸受教育者的内心。教育者争力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积极中引导消极,在冲突中追求和谐。以理解先行,尊重为本,理真情挚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从外在约束到内心情感。
三、实施教育评价
学生评价的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小学经过两个学期的改革实践,在评价的理念、方法等方面做出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注重以“做人做事”为核心的综合评价
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尔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学业质量、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特长发展等综合内容。譬如:通过“本学期的我”(我的体重、身高、胸围、肺活量、视力等)及“体育学科发展记录”(不怕吃苦、自主锻炼、运动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各科“学习发展记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通过“学有所长”发展记录来评价学生的特长发展。尤其是加大了对学生“做人做事”的评价力度。如通过“思考时刻”(本学期最使我自豪的、本学期最使我感动的、本学期最使我惭愧的、本学期我要批评、本学期我热心公益事业的事例等)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明形象”、“做人和做事”等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这种评价导向的指引下,更加注重自己“做人做事”的品行修养。
这些评价不但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目的是共同创设一种评价的氛围。其中设计有“本人鉴定”、“同伴赠语”、“家长之言”、“教师寄语”等。为了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做人做事”一项中,没有像过去那样预设了统一的评价内容,而是设计了四个空格,每学期每个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存在的问题,自行制定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具体要求,作为本学期本人的“成长承诺”,变“要我进步”为“我要进步”,由于它针对性强,注重个体差异,因而加大了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力度。这种由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在师长的引领、同伴的感受、自我的省悟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
(二)注重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班级评价
以《北京小学班级个性发展教育指导方案》为载体。主要内容涉及“班级教育个性化”与“学生发展个性化”。“班级教育个性化”中含“班级的个性氛围”、“班级的个性发展”的指标;“学生发展个性化”中含“尊重”、“关注”、“体验”、“自觉”的指标。通过指导教师自评和互评,不断认清自己班级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并注意调整改进。
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是目的。评价旨在为学生与班级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形成性和激励性。
四、开展教育科研
北京小学依靠校本研究建设德育队伍。引导教师实现科研工作观念的转变。从“科研是学术号召”到“科研是工作要求”、从“科研是学者专利”到“科研是教师专长”、从“科研高不可攀”到“科研边做边学”,引领教师走科研的全过程,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前进,在研究中发展。“九五”期间:班级教育课题为9个,而“十五”期间:班级教育课题为40个。
我们感到,班级教育管理与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管理与评价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是在转变观念、实施操作、评价指导、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育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