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个不差钱的生意人
29452100000059

第59章 善于与人“牵手”,你就省劲

见风使舵,借梯登高,办大事,成大器,自己力量不够时,不要硬撑着,该借力就借力。真正的合作,是取得成功的最佳方法,因此凡是有所作为的那些成功的经商者,都力图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成就自己。

清末名商胡雪岩,自己不甚读书识字,但他却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哲学,归纳起来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他善于观察人的心理,把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都聚拢起来,以自己的经济优势,与这些人协同作业。由于他长袖善舞,所以别的人也为他的行为所打动,对他产生了信任。他与漕帮协作,及时完成了粮食上交的任务。与王有龄合作,王有龄有了钱在官场上混,胡雪岩也有了机会在商场上发达。如此种种的互惠合作,使胡雪岩这样一个小学徒工变成了一个执江南钱庄业之牛耳的巨商。

能力有限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心与人合作,善假于物,那就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让合作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

他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事业上颇有成就。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

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公司。

李嘉诚出于扶植其子泽钜、泽楷的心理,一直都在关注荣智健的事业的发展情况。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错的荣智健有心大展宏图,此时肯定要助其一臂之力。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按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

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需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中资公司要么资历较浅,要么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途上市,所以只能打资金少、经营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后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拥有泰富50.7%控股权的曹光彪在与国泰航空的空中争霸战中不敌对手,正焦头烂额,为摆脱困难,曹氏决定“减磅”。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的财富顾问及收购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完成的。

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互惠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

李嘉诚不遗余力,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但最后只占5%股权,从股份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其实,李嘉诚吃这点小亏是为了以后更大的发展。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

既然与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与人合作又是快乐的源泉,那就应把它融于工作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展现良好的品格。

老经验: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力量不够时,不要硬撑着,该借力就借力。

只有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