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那些人
29447900000070

第70章 鲍廷博

知不足斋

鲍廷博的名字,与他的“知不足斋”以及《知不足斋丛书》,在藏书界可谓“如雷贯耳”。鲍廷博以收藏宋元珍本闻名于世,收藏之富,校雠之精,为一时之冠。

鲍廷博之父鲍思诩为富商,也酷好收藏善本图书。鲍廷博发扬光大,一生搜罗、刊刻书籍。鲍廷博购书,不惜重金,不怕路途遥远,千方百计搜求。时间长了,鲍廷博爱书之名广泛传播,以至江南一带凡有人想卖书,必先送到杭州鲍廷博之处。

抄书

鲍廷博求书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靠抄书。他与很多藏书家都有约定,彼此互通有无,相互借抄。比如当时有名的赵昱小山堂、汪宪振绮堂、吴焯瓶花斋、金德舆桐华馆、江启淑飞鸿堂等,都互订抄借之约,往来密切。

渊博

鲍廷博知识渊博,精于鉴赏且版本学造诣极深。一卷在手,则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曾在哪朝代何处目录所载、经过几家收藏、又曾经几次刊刻、是真是假、校刊情况如何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时候别人拿来书给鲍廷博看,他不用翻开,只一见版本的样式,就能说出该书是谁家的版,第几卷有几个错讹之字等等。

以散为聚

鲍廷博与其他藏书家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提倡的“以散为聚”。

历代所有的藏书家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最珍贵的书籍,是要藏之秘阁,轻易不予示人。别说借阅,就是看一眼都不容易,有些甚至保守秘密,连消息都不向外界透露。

鲍廷博不同,他的藏书允许别人釉里红加彩花卉纹水盂,清康熙观看,还同意借给别人,有时甚至送给别人。他说:书越少越珍贵就越不容易流传,如果不使这些珍贵稀少的书广泛流传,那么古人的思想不是就在我手上断送失传了吗?

流传

鲍廷博“以散为聚”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向朝廷献书。当朝廷要修《四库全书》时,曾广泛向民间征集图书。鲍廷博送去了善本图书六百二十六种,为天下献书之冠。他所献的书,在退还的时候有多部书上均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受到皇帝的嘉奖及赏赐。

鲍廷博还以刻书的形式来完成他的“以散为聚”。《知不足斋丛书》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开始刊刻,到嘉庆十九年(1814)鲍廷博去世,共刊刻二十七集。后来他的儿子继续刻印了三集,至道光三年(1823)完成。历经两代人,五十余年,全书共三十集,七百八十一卷,采集精秘图籍二百零七种。

后世学者对《知不足斋丛书》非常推崇,极其重视。一致认为,该丛书有两大突出特点,就是凡所收之书,必是善本书;二是该丛书校刊极精,其中每一部书都曾与不同版本对照勘正,且印刷精美。

《知不足斋丛书》丛书甚至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嘉庆皇帝曾派浙江巡抚讯问该书刊刻的情况,并且赏赐鲍廷博为举人。

资料来源:黄玉淑、于铁丘《趣谈中国藏书楼》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祖居安徽歙县邑西之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鲍廷博父亲鲍思诩娶杭州顾氏为妻,遂移家杭州,鲍思诩性嗜读书,并略有藏书,鲍廷博又力购古人之书以观其父。积久,所得之书益多而精,乃筑室藏书,取《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义,言其楼为知不足斋。道光、咸丰年间,鲍氏之书全部散出,多入杭州劳氏丹铅精舍和湖州皕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