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那些人
29447900000041

第41章 朱轼

素食

朱轼崇尚俭朴,反感奢侈浮华。他少年读书的时候从不参与会饮聚餐,一向素食。有一位教师要考验他,命厨师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将酒肉偷偷放在他的座位上,朱轼一点不动心,视若无睹。

朱轼读书,遇古大儒名臣循吏之类,辄以笔记之。九岁时,其父亲带他至某大户人家,主人见其清秀可喜,便问读书否,回说五经已读毕,正学破题。是时也,这家人正事修盖,主人乃以“锯木”为题,要其做对。朱轼应声而作:“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矣。”主人大奇,带着他上楼,又以“小子登楼”嘱对,朱轼再接:大人入阁。主人知其为伟器,便收在家塾,并以女妻之。

朱公席

他任浙江巡抚后,发现这一带民风比较奢靡,讲究吃与穿,而且相互攀比。朱轼以为,这种风气的蔓延,对奢侈豪华的过度追求,既造成浪费,也容易导致道德的丧失。所以他到任以后,对民间的婚丧嫁娶,往来聚会应酬等等作出了规定:凡宴会,最多只能有五种菜肴,而且都是比较普通的,不是山珍海味。当时这种“简易”的宴会被人称为“朱公席”。

清代成窑

移风

某天朱轼在路上遇见一位妇人,见她服饰艳丽奢华,非常时髦,于是就问她的丈夫是做什么的,当得知是卖菜的小贩后,就把那妇人请到了自己家。到家后他把那盛装妇人引到厨房里,让她见见夫人。妇人见厨房里几个人正忙着,也看不出谁是巡抚大人的夫人,就问哪一个是夫人啊?朱轼就指着说,那个正在做饭的就是。

他叫那妇人伺候夫人吃饭,吃的不过是一些蔬菜而已。等吃完了,就叫那妇人走了。

这事情传出去之后,当地风气乃有所转变。

心领

朱轼做官前后都非常节俭,每餐只有一菜,没有特殊情况不吃荤食。某次,有个门生送给他一些人参,他先接过来,称了一下人参的份量,然后致谢,再把人参还给门生。他对门生说,我身体还没有虚弱到用人参补养的地步,所以接过来称了称份量,就代表着我已经接受你的好意了,心意领了具体东西就没必要收了。

劾免

朱轼从浙江任上调入京城朝中,临走前劾免了两个县官。他说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这两个人平素比较贪婪,有我在,他们还不敢公然贪,可我走了之后必然肆无忌惮,到了真犯了大罪,后果恐怕不堪设想。所以我这样做,对他们也是一种保护。

持见朱轼为人谦和,为官谨慎,但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年羹尧犯法,以大逆罪被杀,按照法律其八十多岁的父亲也受株连。当时六部九卿揣度皇帝旨意,公议一致,要求治年羹尧父亲年遐龄的罪,独朱轼拒绝署名。雍正皇帝就责问朱轼为什么,朱轼坦然回答,说因儿子犯罪让父亲受刑,这本身就不合法。再说我检查过年遐龄给年羹尧的家信,年遐龄对年羹尧的教导很严格,年羹尧不听他父亲的话,那么罪就在他自己而不在他父亲。

雍正听了这话,表示赞同,赦免了年遐龄的罪。

辞官

朱轼晚年几次请求免官退休,雍正皇帝一再挽留。雍正九年再次提出退休,皇帝说你的病如果确实没办法治了,那我怎么忍心再留你呢?可如果可以医治,你又怎么忍心离开我呢?

资料来源:《淡墨录》、《郎潜纪闻二笔》、《新世说》、《郎潜纪闻三笔》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在今江西)人。清康熙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