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式营销
29440600000018

第18章 从众效应也是一种诡异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指消费者将自己和某人进行对比,并且极度想要弥补这种不足的心理。在从众效应影响下的市场活动中,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乔布斯在经营苹果产品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而不是将同一款产品在市场上进行大力推广,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样一来,苹果产品不仅可以和其他品牌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与自身产品进行比较,从而致使所有购买苹果产品的消费者都处于一种有对象进行对比的环境中。以苹果品牌的手机为例,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是iPhone 4手机,自然感觉不如使用iPhone 4s的消费者时尚;同理,如果消费者使用的是iPhone 5,那么他的感觉一定比使用iPhone 4s的消费者优越。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乔布斯总是限时限量发售苹果产品,并且不断更新换代的原因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方主要国家经历二战之后,其国力都有了空前发展,经济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西方的主要国家开始聚集大量财富,甚至已经达到了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地步。于是,一种通过消费财富和资源来获得别人尊重的气息开始在这些国家弥漫,并且最终发展成为无休止的浪费。而一些富人也确实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一些穷人的仰视,尽管这种仰视中尊重的成分很有限,但是强大的虚荣感还是让这些富人在选择商品时希望得到一些特权,即用高昂的价格购买一些穷人无法购买的商品。这种攀比的心理显然正中商家下怀,因此很多商品品牌都会生产一些相对高端的产品。而乔布斯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则直接将苹果产品定位在高端消费品的位置上,使所有使用苹果产品的消费者都拥有一种心理优越感。这样一来,在满足了消费者攀比心理的同时,也使苹果产品的销售“走上轨道”,并“扬起风帆”。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策也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富人消费者在占据大量资源之后,也开始希望将自己和一些低端消费者区分开来,这也就为高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可能。因此,乔布斯在分析研究之后,也毫不犹豫地让苹果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并且通过攀比心理的作用,全面推动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而接下来的市场反应表明,乔布斯在中国运用攀比心理运作苹果产品,其销售活动也是非常成功的。当然,攀比心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有负面作用的,因为盲目的攀比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可怕的是,一些穷人为了赢得别人尊重,也去购买高端商品,其负面效果可想而知。

而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为了扩大市场需求,很多国家纷纷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和投资的政策。这种由国家政府出面,促进完成消费行为的行为,也从某种程度上为攀比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乔布斯对于这个市场变化信息也进行了极为敏锐的捕捉,并且立即着手推出对应的销售策略,即与诸多知名品牌联手推出苹果产品,将攀比心理在市场运作中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商业合作中,乔布斯就是利用这个全球知名的饮料公司,完成了苹果产品对富人的推广。而乔布斯在这其中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多为年轻人——年轻人的攀比心理和购买欲望比较强。最终的市场反应表明,乔布斯的判断完全没错——苹果产品由此在业务方面“更上一层楼”。

其实在西方社会,攀比心理在市场中的应用也具有非常深层的原因,甚至已经达到了他们的传统哲学方面。针对西方哲学而言,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征服世界,而人类中的智者也可以通过智慧来征服所有人类。换句话说,西方哲学并不倡导人和人,以及人和天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而是将人类与自然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对立面,把人和人、人和自然看成是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这种理论思想在应用到市场环境中时,就变成了富有者占据并浪费大量资源,而贫穷者却占据少量资源,甚至资源枯竭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富人在穷人的仰视中挥霍资源的现象,而穷人为了“被仰视”,在通过各种方法变成富人后,也会立即开始挥霍资源,从而使资源消耗陷入一种攀比的恶性循环中。而苹果产品因为是成熟的电子产品,不存在浪费的问题,其利用攀比心理进行市场运营也就无可厚非了。

与此同时,生产力的空前大发展,也为市场运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各种促进市场交易的方法也开始层出不穷。这其中,自然包括利用攀比心理进行促进的销售方式,而攀比心理在市场运营中的负面影响也因此被逐渐忽略。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曾撰文指出:“我们强大而高效的生产机器,为人们提供了堆积如山的各类商品。为了维持整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消费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应该把消费变成一种习惯甚至信仰,要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消耗这些商品,然后马不停蹄地去购买新的商品。”很多人对维克特·勒博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他的观点虽然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在道德方面是站不住脚的,毕竟世界上将近2/3的人口还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然而在事实层面来看,美国市场的确是在按照维克特·勒博的预想发展。以美国人民持有收益的周期为例,在2004年的时候大约为18个月,但仅仅到了一年之后的2005年,这个周期就已经缩短到了12个月,美国市场的手机消耗能力增长了接近一倍。而这些,无疑都为攀比心理的滋生创造了时机。

视线转回到国内市场,由于近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购买力也出现了大幅提升,又因为各种不成熟的购买表现,攀比消费在国内市场几乎呈现肆虐之势。尤其是一些没有足够内在修养,却已经迅速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即俗称的暴发户。由于这些人拥有大量的钱财,又急需得到身份地位等方面的认可,花钱购买“尊重”的情况就难免会出现。而由于缺乏基本的涵养,很多人在为自己“购买”尊重的同时,往往会以践踏别人的尊严为代价,甚至以践踏别人的尊严为乐。如此一来,攀比消费就成了一种恶性的市场行为,而这种不健康的市场最终无疑会打破或扰乱市场秩序。但无论如何,这种攀比消费还是会为商家带来经济利益的,而且通常是巨额的经济利益,所以很多商家也就因此而不再顾及这种攀比消费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此外,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成为促使攀比消费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于是很多家长就开始无底限地对孩子进行“关爱”,从而导致这些有判断能力的家长遵从没有判断能力的子女的意愿。比如,看到漂亮时尚的苹果产品,对攀比行为没有正确认识的孩子自然会心生欢喜,而家长为了自己喜爱的“宝贝儿”,即使经济条件有限,也往往会“忍痛割肉”,完成消费行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家长的这种溺爱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所谓“欲望无止境”,苹果公司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其销售量也就开始节节攀升。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使国人开始购买一些以往不敢企及的商品,尤其是金融界对于透支观念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很快,房贷、车贷等金融业务的实行,也让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直到消费者被攀比消费所左右。苹果公司对于人们的了解应该是深入的,他们知道,人们普遍好面子,所以容易被攀比消费所左右。事实上,好面子同样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之分,而需要行为者掌握好一个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好面子(即被人尊重)是人类最高层级的需求(即被认可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如果其余几个层级的需求都已经得到满足,追求精神满足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下面几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直接去追求最高级别的“被尊重”需求,就属于负面的“好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