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战争全知道
29388300000009

第9章 中外著名战争(2)

再说韩信先前派往赵军大营后侧埋伏的2000精兵,见赵军壁垒此时已经空无一人,立刻乘虚而人,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红旗。只一会儿的工夫,营垒周围插满了汉军的红旗,耀眼夺目。

赵军与汉军激战了好几回合,眼见无法取胜,韩信、张耳也一时难以活捉,将士疲乏,陈余只得下令鸣锣收兵。没想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军营已经遍插汉军的红旗,人人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一回过神来,便开始争相逃命,队列大乱。赵军将领竭力控制局面,连斩几个逃跑的士兵,也制止不住奔逃的人流。占领赵营的汉军,乘机出击,韩信又率部由绵蔓水边反攻,赵军腹背受敌,终于支持不住,全面崩溃。陈余在混战中被杀,赵歇也被活捉,不少赵军都成了俘虏。井陉口之战,决定了赵国灭亡的命运。

辽宋高粱河之战

公元969年二月,辽世宗第二子耶律贤(景宗)率领侍中萧思温、飞龙使女里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领甲兵干人,赶到穆宗灵柩前即皇帝位,改年号为保宁。太宗次子罨撒葛逃入沙陀。辽朝皇权由此又转到耶律倍、世宗一系。

景宗即位位后,将拥立他的萧思温和高勋分别任北院和南院枢密使。萧思温封魏王,高勋封泰王,又任命他早已交结的汉人韩匡嗣(中书令韩知古之子)为上京留守。亲信贵族耶律贤适封检校太保。景宗由此组成了他的统治集团。

但是,这个统治集团的内部,又很快地出现了相互倾轧的争斗。公元970年,统领汉军的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合谋,指使萧海只、海里等刺杀了北院枢密使萧思温。景宗处死了萧海只、海里等凶手。随即任命耶律贤适为北院枢密使,并且把即位前的侍卫组成为挞马部,以加强皇权的统治。高勋、女里到公元978年才被处死。

公元969年景宗即位后,宋太祖赵匡胤即领兵攻打北汉,辽出兵援汉,宋兵退走。公元974年,辽宋议和。

公元976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统一江南后,分道向北汉都城太原进军。景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敌烈领兵出援,宋兵败退。十一月,宋太祖病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公元979年,宋太宗亲领大兵攻太原。耶律沙、敌烈与宋兵战于白马岭,敌烈战死,辽兵大败。六月,北汉帝刘继元降宋。北汉是辽朝的属国,宋灭北汉,是辽朝一个惨重的失败。宋太宗乘胜向辽南京进攻。驻在南京的北院大王奚底与南京留守韩德让(韩匡嗣子)合力防守。奚底出战,南京城被宋兵围困,韩德让登城坚守,辽景宗命惕隐耶律休哥代奚底领兵。

七月,耶律沙自太原退兵来援,与宋军战于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带),耶律休哥与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从后面分兵合击,宋兵大败,太宗乘驴车仓皇逃走,韩德让乘胜出击,此次战役被称为高粱河之战或幽州之战。宋军损伤惨重,而辽兵则转败为胜。九月,景帝以燕王、摄枢密使韩匡嗣为都统,反攻南伐。十月,韩匡嗣与耶律休哥等与宋兵战于满城。韩匡嗣指挥失误,辽兵大败。耶律休哥力战退敌。景宗下诏责备韩匡嗣,赏赐耶律休哥,任命他为北院大王,总领南面戌兵。

公元980年十月,辽景宗到南京,领兵攻宋,围瓦桥关。耶律休哥斩宋守将张师,追击宋兵,至莫州还军。

辽景宗击败了宋朝收复燕云的企图,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李光弼保卫太原

唐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不少战功。特别是在战略防御阶段。由于他机智果断,善于节约使用兵力,以少胜多,为扭转整个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带领十万人马进攻太原。这时,李光弼的主要兵力已被调往朔方郡(辖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及后套等地),据守太原的兵马尚不到一万。将领们见敌众我寡,心里有些惊慌,便建议赶快加修城墙,以利防守。李光弼说:“太原城周长达40余里,而敌人已近在眼前,再去加修城墙,那不是要干徒劳无功的蠢事吗?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制造杀伤敌人的战具才是。”随即赶制了一批威力很大的石车(一种原始的石炮,以机抛石杀伤敌人)。

当史思明领兵前来攻城时,李光弼已将石车部署停当,他命令将大块大块的石头抛向攻城部队。史思明见手下士卒纷纷倒在飞石下面,不得不停止强攻,改令部队在城外筑起土山、飞楼(用大木支起的木屋),用弓箭向城内瞰射。李光弼针锋相对,即令部队开挖地道,进到城外土山、飞楼下面。用木桩支撑着把下面挖空,然后换上绳子一拉,使土山、飞楼全部塌陷,上面的弓弩手被埋入土中丧生。

史思明并不认输,仗着兵多势重,将太原城团团包围起来,并在城下大张宴席、搭台唱戏,让戏子扮演李亨,以激怒李光弼出城迎战。李光弼又令部队把地道挖至戏台附近,突然从地下钻出人来,把演戏的人活捉了回去。搞得史思明惊慌不安,忙把军帐转移到较远的地方。他的将士们也一个个提心吊胆,时时处处都在留心观察着地下的动静。

李光弼为了不断杀伤、消耗敌人,一面命人将地道挖到叛军的营寨下面,一面派人出城装作要投降的样子,向史思明的军帐走去。史思明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准备受降,突然,城上擂鼓呐喊,杀出数千人马。史思明慌忙指挥部队迎战时,不料一座数干人的营寨塌陷下去。唐军乘势冲杀,叛军在慌乱中被杀伤、俘虏达一万多人。

就这样,史思明接连不断地受到打击,自知一时难以攻克太原,便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自己溜掉了。自史思明走后,蔡希德在李光弼的多次袭击下,由进攻变为防守,最后被迫丢下大批资财、粮食撤退而去。李光弼先后杀伤叛军七万多人,取得了保卫太原的胜利。

李光弼保卫太原,采取了一些新的斗争策略,如制造石车、挖地道等,使敌人思想中没有丝毫准备,防不胜防,非常被动,终至大败而逃。战争中,应以奇正结合,不断地用奇法打击敌人,最终取得决胜的态势,从而战胜敌人。

诸葛亮第四次代魏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带兵马只有十多万,而魏军主将司马懿迎战蜀军,拥有精兵三十余万,还有久经沙场的大将张、郭淮、费曜等人。蜀、魏两军在祁山对峙,旌旗猎猎,鼓角相闻,战斗一触即发。

正在这紧张时刻,蜀军中有四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还乡。蜀军将领们都为此担忧:一旦离去四万人,部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服役期满的老兵们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肯定要化为泡影。将领们共同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再让老兵们还乡。

诸葛亮断然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他们家中的父母妻儿也盼亲人回来,望眼欲穿,我怎么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民呢?”说完,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

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一来,老兵们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

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上气高昂。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邦。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邦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邦。

诸葛亮赶到上邦,上邦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两千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魏大将张领兵急追,追至剑阁木门,只听一声梆子响,早已埋伏在峭避悬崖上的蜀军万箭齐发,张及其率领的百余名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

火烧赤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的一天夜里,黄盖按周瑜的布置,在10来艘艨艟斗舰上载满用油浸过的干柴干草,外面用布裹好,上面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幡。在每只大船的尾部又拴上了轻便、灵活便于攻战的“走舸即小船。大船在前,小船在后,开始向曹军所在的长江岸驶去。这天正是东南风向,机会正好。战舰一到江心,黄盖就命令各舰扬帆行驶。一时,扬起风帆的船就如同离弦之箭,飞驶而进。当快接近曹军水寨时,黄盖又命令所有将士齐声高喊:“黄盖来降了!”曹军将士听到喊声,纷纷拥出寨门“延颈观望,指言盖降”。转瞬之间,黄盖战船已靠近水寨。开始,曹操见黄盖真的前来投降,心里还很高兴,可后来发现黄盖战舰飞速而来,觉得事情不妙,但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这时,黄盖命令放开走舸,余艘大战船同时点火,直冲曹军水寨,黄盖等人跳上小船退后观阵。顷刻间,10余艘战船如十几条火龙冲入曹军水寨,江面顿时一片火海。风刮得正猛,火借风威,风助火势,曹军在毫无反应的情况下,军营就陷入熊熊大火之中。

此时,在长江南岸的刘备、周瑜一见北岸起火,立刻率领精锐水军战舰乘机猛杀过来。一时间,船上的曹军大乱,拼命挤撞着争相逃命,但被曹操固定了的“连环船”匆忙中无法分开,都陷入火中。而孙刘联军则士气正旺,他们擂鼓挺进,个个当先,奋勇杀敌。霎时,曹军被烧杀得人仰马翻,“人马烧死溺死者甚众”。曹操眼看自己败局已定,急忙率领败兵残将冒火突出重围,取道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小径,从陆路向江陵逃去。

黄盖在混战之中不幸中箭落水,被吴兵救起。但匆忙之中士兵们没有认出是他,只将他放置在一旁。幸亏吴将韩当经过面前,黄盖强打精神喊了一声。韩当低头一看见是首建奇功的黄盖老将军,不禁哭了起来,才马上派人将黄盖送回大营。

曹操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跑途中,想到沿江还有不少自己的战船和军用物资,生怕也一起落入孙刘的手中,便立即派人去江边放火烧掉。

刘备、周瑜统率联军紧紧追杀曹操溃军,一直赶 到是南郡方才罢休。与此同时,孙权也在东线配合作战,亲自率军围攻合肥。曹操刚逃到江陵,听说合肥告急,只得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保江陵,又留下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然后自己急匆匆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5万兵力大破20多万曹军,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李牧大破匈奴

战国晚期,那些小国几本上都被兼并了,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七国之间的争夺也是越演越烈,都无瑕顾及北方了。赵灵王在位(前325~前229)时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攻灭中山,打林胡,楼烦。而此时,林胡(匈奴)又强大起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对方的秦、燕、赵造成很大的威胁。赵国更是把防备匈奴作为一件大事。牧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将领。

李牧(?~前229年)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4年,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攻打燕国,攻占了武遂和方城。李牧是赵防守北部边境的良将,曾经驻守代郡、雁门郡防匈奴。

李牧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任用官吏,将收入将军府中的税收,为士卒的费用,还下令每天都要杀几头牛来犒飨士卒。李牧精练骑射,格执行焚举烽火的制度,派出很多间谍去窥察敌人的动静。同时向士卒令,说:“如果匈奴人进入我国境内进行侵扰,那么大家赶快收拾好人物资进入堡垒,自行保卫即可。如有人胆敢去擒捉匈奴人,那就一律斩!”这样一来,匈奴每次入侵边境,军队都会燃起烽火报警,然后大家收好畜产进入营垒自行保卫,不与匈奴交战。

这样过了几年,赵国边境的人畜都没有什么伤亡损失。匈奴人却认为牧胆怯,连赵国驻边境的兵士也认为李牧的胆子太小了。赵王屡次责备牧,但李牧依旧维持老样子,不作变动。赵王怒不可遏,就派他人取代李牧大将的职位。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新任将领屡次率军迎击犯境的匈奴人,可每次战,赵军都损失惨重。最后竟然到了边境骚扰不断,百姓无法正常耕作放牧的地步。赵王不得己又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以生病为由闭门不,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如果一定要用我,必允许我照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只好答应了他要求。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匈奴鹰形金冠饰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1300辆,精选的战马13000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就下令部队假败下来,并且把数十人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即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10多万人马,并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槛檐,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单于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10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人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靖难之役

朱元璋诸子中,第四子朱棣最有雄才大略,也最为朱元璋所喜爱。朱元璋章曾有意易储,反对者提出:如果立燕王,那么,序次在他之前的秦王和晋王当置于何地呢?朱元璋打消了易储的念头。但他存此一念,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朱棣还从另一个方面得到某种暗示。朱元璋崇尚佛教,亲王就藩国,多选择择名僧相随。随朱棣到北平(今北京)的僧人姚广孝,僧名道衍,曾私下对朱棣说,如得相侍,可奉献一顶白帽与他戴。“王”字上加“白”字为“皇”,姚广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还向燕王朱棣推荐一个叫袁珙的术士。袁珙见朱棣年方四十,须长过脐,称他是“异日太平王子”。这一番明吹暗捧,无疑会激发起朱棣的勃勃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