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人哲学家——叔本华
29387300000029

第29章 继承者(3)

在20世纪关注世界和人的问题的西方学者的著作(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等等)中往往可以见到叔本华的名字。但他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尼采和基尔凯戈尔的遗产上。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叔本华的思想间接地表现为尼采的创作了。至于基尔凯戈尔--比叔本华更年轻的同时代人--这位丹麦哲学家的著作只是在20世纪20年代才进入欧洲学术周转,对这个时期的哲学人类学的产生和研究有直接的影响。

然而在西方仍然存在着强大的学院派历史哲学传统,专门研究叔本华的哲学。从20年代中期开始出版全集,共计14卷。到20年代末还出版了档案文献资料和书信,使全部术语更加确切化,进行了校勘学的研究,分出了新的问题和题目。在缺少独具一格的新颖思想和考虑终极哲学问题的原则新立场的条件下,转而研究德国思想家的遗产已成为讨论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的应有之议。

从哲学家出生之日起,经过二百年(1988年),出现了使作品简易阅读的辅助性出版物:阿·艾斯捷尔曼出版了档案文献资料及刊行索引,登记的信件约1500份,手稿约100篇,文件约100篇;阿·休勃舍尔出版的内容广泛的生平传记等等。发表了许多有关完整分析思想家哲学的个别问题和立场的著作,还有鲁·萨夫朗斯基编写的思想家生平经历。

今天大多数研究叔本华哲学的人都关注这位思想家提出的对我们时代有意义的问题;某些研究者认为自己的任务在于保护哲学家免受过分的攻击。特别重视意志自由的问题,认为他是提出这一问题的第一位哲学家,可以用作解决当代问题的钥匙:意志虽然像用马刺催马快跑的骑者那样,促使那种可以导致自由的精神状态的产生,既然可以自由地消除自身,那就决不能使人服从于自己的权力。

在当代全球性危机(生态、人口、地缘政治、精神方面等等危机)的条件下,人们把叔本华的伦理学并不是简单地看成进步信念破产的预言,而是看成对人的健康的交际能力的方法论证。认为他关于幸福的学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关于指导人的行为的高度精神性的一种非凡的方法。

我们还注意到今天所讨论的问题的一种综合性质。这里指的是关于叔本华唯心主义的特点,以及关于他的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乌·姚赫强调指出,在叔本华的唯心主义中,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的主体能动性问题,获得了新的、更深刻的衡量。世界作为对洞察物的直观,与康德的现象概念相类似,更加彻底地与本体、与自在之物区别开来,它只作为人的自身直观而存在,这就使人们能把叔本华的哲学看成唯心主义哲学,因为只有主体--世界的体现者才必须先有任何客体的条件。

然而,叔本华在拒绝唯物主义的同时,却利用了作为经验现实的物质的概念,物质说明了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并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质。叔本华创作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思想家在解释自然界时接近于自然主义倾向,指出:即使在这里,他也强调主体能动性的特殊意义,证明他特别注意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对时空的主观相关概念,以及印象这种感官能力的意义,印象提供客体的直接知识。

叔本华关于美的学说吸引了现代西方美学,同时也使它反感。之所以反感是因为西方美学思想为唯科学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偏见所左右,长期以来试图丢弃作为绝对者的美的概念;而且今天即使在我们国内还有人断言,美--这是假象、某种新措施或者自我表现的方法,而艺术不再是美的了。但是,美,不容忽视,不管怎么说,它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也存在于现代艺术中),所以叔本华的创新思想不可逆转地吸引了理论家们的注意,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拥护者们的注意。

最近几年举办了有关后现代生活(后现代派)的讨论会,许多与会者转而关注叔本华的遗著,这是从现时代前后关系来看的积极掌握叔本华思想的最具特色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叔本华可以用自己的声望使我们所属的这样的时代变得神圣起来。叔本华在献出自己的宇宙的同时,提供了把我们的过去和面临的世界间接表现出来的例子和方法。"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许没有,我们仍然活在由现代过渡到未来的时期,未来对我们说来是隐蔽不露的,不如说它已经是我们背负过去重担的今天。而叔本华在此以前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作为思想家是能够改变世界面貌的。"

现时代的人们不相信像叙述历史意义的黑格尔那样的讲故事的人。今天很多人不同意把进步看成人的理性向理想和人道运行的观点。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时代周期性的显露,他们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拒绝未来,因为未来能够辜负我们的期望,因为在向世界精神的运动中,人会不知去向。叔本华把历史比作人类无穷无尽的、沉重而昏暗的梦想,这种梦想之所以不是虚幻的,仅仅因为人道在其全部空间,只是在同残酷现实的精神对立中才发展起来的。

正是这一点使后现代主义信徒很喜欢,他们不想看到历史目的,他们信仰极端主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有时甚至津津乐道人类所陷入的精神危机。这里指的是不仅历史,而且整个说来全部价值,都相对主义化了;这里指的是这样一种多元论:"一切都是允许的",一切都要从怀疑的态度和虚无主义的立场来加以重新认识。他们转向叔本华,重点放在他的悲观主义上,重视他所谓的人类危险程度与理论的渺小影响及其无能为力之间严重脱节现象。但是,叔本华并不是仅仅限于确认这一事实,他痛斥极端利己主义,追求哪怕是极小的幸福也好。

信奉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拥护者们的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与新时代(现代)的浪漫主义相比更为民主化的、变成日常的自我崇拜,这就导致对现实的歪曲理解,并以追逐自我毁灭性的享受作为最高价值。

海·菲斯特尔(德国慕尼黑)认为,叔本华由于有他的不合时宜的、但深刻合乎现代化的思维进展而成为后现代思维的预言者。他赋予康德的观念以新的生命,他依靠柏拉图,求助于奥义书,在这方面,他的哲学在那时候看起来是落后于现实的旧东西。但是正因为它的这些特征,思想家向传统呼吁,就使人们能够把叔本华看成后现代思想的前辈。

德国工业化和与此有关的经验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的优势,成为从"那个"现代生活到后现代生活的转折点。叔本华不受直线进步和历史辩证法的思想的约束,不关心寻找形而上学的意义,不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智慧,因此,他的哲学能够比其他学说更促进与他自己的时代不同的后现代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菲斯特尔指出,在我们今天,首先应当谈到叔本华哲学中已经预示的关于个性的自我确定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于把主体和理性区分开来的思想。

后现代生活的研究者们指出个性的物化,物的规律居高临下地控制着人道精神,而启蒙者的理性呈现破产。在菲斯特尔看来,证明自我中心主义的后现代派的那种极端,也许同有关意志的学说有联系,因为意志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个性化的展开而表现出来的。正是在它的基础上,极端形式的个人主义试图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叔本华想给个性化原则限定范围:他指出,个人应当非个性化为真正的自己,自己不仅生活在自身的个性中,作为个别现象,而且也生活在其他人们中间。非个性化问题是与人存在于这个有毛病的世界上的非戏剧化联系在一起的,要依靠伦理学,不要卷入政治,要使政治转换成美学。此外,叔本华用后现代派的精神把对认识的批判、心理社会学的伦理学、美学甚至音乐都结合在一起。

按照乌·埃科的说法,后现代派主张重新考虑过去,在上述著作中,叔本华表现为后现代生活的信徒,他根据以往时代智慧大师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他所发现的真理,对人类自我认识有意义,对他通过痛苦的道路达到适度幸福的伦理学也有意义。然而,当代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拥护者们企图通过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家打成他的同时代有价值的东西的破坏者、打成非理性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维护者,上述情况恰好给他们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