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民主性
什么是民主呢?打个比方:有一个水管,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会从高处流到低处,而不会从低处流到高处。如果两头一样高,就会互相对流。教育也是一样,若家长与孩子处于平等地位,则思想就会自由流动。
民主中涵盖着平等、和谐、商量、公平、尊重等现代公民意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理应得到现代公民所具有的“民主”这一最基本意识的熏陶和浸润。
美国精神学家威廉哥德法勃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1.多一些倾听。
倾听是走进孩子心门的金钥匙,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家长要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
案例:
一位母亲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1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母亲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嘲笑我,真没面子。”母亲依然没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母亲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这位母亲歪打正着,一次无意的举措却赢得了孩子的心。可见学会倾听是何等的重要。
2.多一些交流。
交流是家长与孩子走进对方心灵的润滑剂。
(1)“聊天式”。
交流在随意轻松的状态下进行,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晚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周末带孩子逛街,去别人家做客,看电视,等等。都可以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而聊一聊,寓教于无意之中。
(2)“书信式”。
书信是思考后的产物,会让教育变得有意味,而耐人寻味。
案例一:
小亮一天天长大,不再愿意跟妈妈说知心话,妈妈很是烦恼,也很难过。怎么办呢?经过一番思量,妈妈和儿子决定建立一个秘密罐。一个放在儿子的写字台上,一个放在自己的床头。第一次,妈妈在里面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宁宁,妈妈想和你建立一个秘密罐,你有什么心事和不能理解的事情可以写下来,放到我的秘密罐里。我有话想和你说,就写出来放到你的秘密罐里。我们就像发帖一样,对方发的都要回复,你觉得可以吗?”儿子看到后很高兴,马上写了一张纸条放在妈妈的秘密罐里,他在这张小纸条上写道:“妈妈,您真是很有创意呢。别忘了,这是我们的秘密,可不能告诉别人哟。”
这个妈妈与儿子的交流方式告诉我们,建立秘密罐这个方式很新鲜,双方都喜欢这种方式。妈妈、儿子一来二往,哪里有什么心结呢?这是一种教育的计谋,儿子和妈妈都中计了,但都乐在其中。
案例二:
易中天教授,他教育自己的女儿时说,在教育子女方面,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从女儿小的时候起,我就任何事情都与她商量着办。二是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女儿出生那年,自己正考上研究生,在外地求学。后来女儿开始识字,我就给她写信。你看看,这又是写信。最初非常简单,我说,贝贝,爸爸想你。就这几个字,传达出爸爸对女儿的思念,这里却蕴含着大爱之情。要是在生活中,我们能说“女儿,我爱你吗?”不能的。所以说,文字是有魔力的。女儿呢,把他写的信当成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后来,信越来越长,在这个过程中,女儿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反而不用操心了,自己操心的是监督她按时休息。有很多学校请易中天谈教育方法,他说,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无为而教”。当然不教育是假的,而是要讲究教育策略的科学性,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做人处事的原则。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有趣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领悟式教育。
(3)“互教式”。
让孩子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案例一:
四川的一个农民,把五个儿子都培养成为重点大学生。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子每天将学校的功课讲给自己听。你想想,当孩子要将学过的知识讲给自己最尊敬的爸爸听的时候,那在学校的学习是何等的努力和认真埃
案例二: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与儿子共成长的典范。儿子上高中,他也跟着学高中的课程,这样就培养成功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教学相长。家长呢,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呢?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学习,共背一首诗,共写一篇文,共讲一个故事,都是很不错的学习教育方式。
3.多一些尊重。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与天真。”
父母若能时时处处以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还会使他形成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这对孩子将来的立业是十分有利的。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在变,教育方式更应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方式上进行。临汾某校的一个女生,因舍不得剪掉自己的头发,而趁爸爸外出的几分钟喝了农药自荆这是非常悲伤的事情。所以说,家长要尽量创造一种好的氛围,给孩子以好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二、激励性
没有任何一种手段,比激励更有效果了。激励也叫赏识、奖励、鼓励等。激励好比春天里的和风细雨,会让孩子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1.比之有“窍”。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发展。每一个小孩子,不管他智商是高还是低,他每天总是有不断的收获和进步。家长应不断地发现孩子今天的新进步,给孩子以成长的信心和动力。孩子上个月小测验考第十名,这个月考第九名,这就是进步。只要找,你总能够看到孩子的进步和转变。
案例一:
平川区大水头学校有一个奖项,很特别,叫做“学生进步奖”。如何奖呢?奖给班绩成绩后五名学生下次考试进步两位者。后五名的学生,往往在班级抬不起头,没有地位。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没有地位。但在学校校长的眼中,这些孩子同样应得到尊重。只要他们进步了,学校就奖励他们。这项举措学校已经搞了两年,奖励过四次,先后有六七十名孩子走上领奖台。他们还不习惯于在众人面前抬起头。但在掌声中,在关注中,在激励中,他们的心里一定会越来越坦然,他们前行的脚步会越来越有力量,他们眼中流露出的自信会越来越强。
学校教育着一大批不同智商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人,教育的对象是千花万丛中不同的花朵。而家庭教育的对象则是唯一,也是全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只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留意,只要你在乎,孩子的进步一定是显而易见的。家长总会能够找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而肯定它,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迫切,总是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这一比,气就从心头升起来。这种心理一定是要克服的。
案例二:
小明在学校考了89分,这已经比上次考试进步了9分,孩子一路欢奔跳跃,唱着歌,盼着回家得到妈妈的夸奖。不料回到家孩子的话刚一出口,妈妈便问道,你的同桌考了多少分?孩子一想,同桌考了95分,比自己要高6分呢。这下子孩子的气全泄了。妈妈说,你看看你,还没有同桌分数高呢。
这时,妈妈如果换个方式说:“我的宝贝女儿进步真是大,真不错。只要努力,我的女儿一定能行。”这样一说,孩子内心的自信就会被激发,“我能行,我要努力”的声音会被一次次点燃和唤醒。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在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应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的明天比今天更棒。
2.赏之有“门”。
教育的琐碎皆体现于细节之中,而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从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蕴含在细节中的美丽,正是孩子通往未来的一切美好中的灯塔和桥梁。一个细心的家长,会最容易发现这些细节中美丽的“珍珠”,而细心地拣拾并串连起来,给孩子以美丽心灵的润泽,让孩子感受到美丽生活的味道。
有一位成功人士常常想起小时候妈妈在乡亲们面前夸奖自己的镜头。他说:家里弟兄们多,我们放学后要做很多的家务活。砍柴、烧水、做饭、喂猪,这些家庭琐事,妈妈总是当着我的面夸奖给同村的乡亲们。当我听到这些夸奖时,我的心里充溢着快乐和阳光,而变得惬意无比。正是这样的夸奖和赞赏,让我找到做事的快乐和动力,而变得勤奋、努力、上进。
家长朋友们一定和这位成功人士一样有过很多刻骨铭心的体会和记忆。为何不将这些美好的记忆再演绎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呢?
有一句话讲得好,孩子就是春天里长在地上的苗,你认为他行,他一定能行。你认为他不行,他就可能不行,并用不行证明给你来看。而这个“你认为”,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只要你相信,只要你肯定,一切皆有可能。
激励性原则,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更多地应倾向精神方面的激励。有的家长误认为,激励就是给孩子物质奖励,激励就是给孩子发奖金、穿名牌。许愿式的激励,我们并不提倡。赞美一定要适度。没有原则的滥用的赞美只会变成孩子的精神鸦片,孩子会为了赞美而努力,而脱离原来的目标。
3.进之有“术”。
“术”指的是给孩子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一点一点前行,慢慢来,循序渐进,孩子就会收获幸福和自信。
有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取得了冠军,人们问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简单得很。在跑之前,我先熟悉了一下路线,并记下沿途的风景,哪儿是邮局,哪儿是宾馆,我都一一做了标记。在跑的过程中,我将这些标志作为每一个小小的终点。每看到一个终点,我就知道,我离目标越来越近。无数的终点完成了,我也就跑完了全程。
这位运动员的胜利法宝就是确立了无数个目标,然后再按目标前进。现实生活中,也是完成这一个个目标的过程。做好一件家务活,买一瓶酱油,独自去一趟朋友家,给远方的爷爷打一个电话,孩子捐出一分零花钱,一次工整的作业,小测验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肯定。
家长朋友们,伸出你的大拇指,敞开你的心胸,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为什么不可以呢?
三、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要求每一个教育者(含家庭内的每一位成员及学校中的相关教师)尽量让其教育理念、方法、手段保持科学与一致性,以便在孩子身上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益。
1.对内要谋求“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集体,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集体凝聚力就会很强,业绩也会很好。相反,如果这个集体班子成员间你唱你的调,我演我的戏,那么员工也会是三人一撮,五人一团,业绩一定会很差。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夫妻双方教育方法的不一致,夫妻双方与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之间教育手段的不一致等。导致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原因更多的成分是溺爱和私心。常言道,给孩子一个好心肠,不要给孩子一个好脸色,虽然说得有些极端,但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却极为有用。不管使用哪一种教育理念或方法,家庭成员间尽量要做到互相支持,而不是唱反调、使教育的合力变为零。
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如长久保持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性的。
案例:
小伟,胖胖的身材,任性,要强。他是妈妈带来的,和后爸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妈妈对小伟十分溺爱,继父在教育孩子上基本没有发言权。后来到这个孩子上初中时,任性逐渐膨胀,妈妈的单向教育和溺爱,使孩子的心不再收拢。有一天,这个孩子在上课时看小说,政治老师没收了他手中的小说。小伟趁政治老师在后排看板报的空子,举起凳子向老师的头砸去。幸亏老师移动步伐走开,才逃过这一劫。小伟后来辍学,与社会闲散人员为伍为伴。在过年的时候被点井下用的雷管炸瞎了右眼。再后来,因打架而被人杀害。
小伟惨死的镜头,血淋淋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这是一个因教育不当而走向毁灭的案例。倘若其母不如此溺爱,倘若继父能承担起为父的那份责任,小伟岂能这么早就失去生命而结束收场呢?
家长成员间常常为一些教育时机的选择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时机。供家长朋友们借鉴参考。
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完成各项活动的最佳时间如下:
(1)最佳起床时间:
早晨5至6点钟是人体生物钟的“高潮”,体温升高,此时起床会精神抖擞。
(2)最佳饮水时间:
起床后饮水既可补充一夜消耗的水分,又可稀释血液,有洗涤胃肠、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上午10时、下午3时左右饮水可补充工作流汗和排尿所散失的水分;餐前1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消化液分泌,促进饮食;睡前饮水,可冲淡血液,使循环通畅。
(3)最佳用脑时间:
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上午10时精力充沛;下午2时反应最敏感;晚上8时记忆力最强。
(4)最佳工作时间: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工作效率最高,一般而言,上午适于脑力劳动,下午适于体力劳动。
(5)最佳打针时间:
一般宜选择在上午9时,此时身体对痛觉最不敏感。
(6)最佳午休时间:
人脑的活动能力在下午1时左右最为低落,故此时午睡最为适宜。
(7)最佳锻炼时间:
晨练,冬、春季的头一二个月应避开早晨6至7时,夏秋季早晨5至6时,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是锻炼的良好时机。平时上午9时、下午4时以后,做做健身操对健康有益,因为此时肌肉温度高,粘滞性最小,关节最灵活。
(8)最佳刷牙时间:
应在每餐后3分钟内进行,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蔗糖和淀粉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和溶解人的牙釉,这个过程通常是在进餐后3分钟开始的。
(9)最佳吃水果时间:
饭前1小时吃水果有益无害;饭后2小时吃水果其营养最容易被小肠吸收。
(10)最佳喝牛奶时间:
牛奶中含有一种成分,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因此喝牛奶的最佳时间为睡前,既可补充营养,又有利于安眠入睡。
(11)最佳睡眠时间:
人体生物钟在晚上10至11时出现一次“低潮”,因此,睡眠的最佳时间为9至10点。如果晚上11时后还未入睡,那么过了12点就较难入睡了。
家长如能了解这些规律,就能保持教育孩子的一致性,而不至于发生各种冲突。
2.对外要谋求“合”。
现在好多教育个案的失败,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产生更大的合力,有些还相互抵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元的。将板子打在家庭这一个方面,显然是不公平的,还有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但家庭教育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长应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而产生最大的合力。
案例:
有一个孩子,换了一个新的集体。他的语文老师看不惯他的学习态度,便有意无意地批评过他几次。这孩子便对语文老师耿耿于怀,常常在家长面前嚷着要换班级。家长找到学校,也数说语文老师如何如何不好,要求给其子换班。
这个家长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这个家长的举措明显有不当之处。孩子是受教育者,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孩子和老师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就要求换班级,当这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对自己的领导不满意,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还要这样挑剔、换下去吗?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可以找老师谈一谈,知己知彼,然后,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对策。当孩子和老师有了误会和冲突时,家长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反而助长了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倾向,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心理的形成。
四、连续性
教育孩子就怕热一阵,冷一阵。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形象,“死蜗牛哭舅母,记起来一阵子”。是形容那些做事没有恒心漫无目的的一类人,家庭教育最忌的也是这一点。
1.教育手段上要“持之以恒”。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个连贯性和系统性。先前是什么要求,后面仍要坚持。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举措,一定要坚持。小学如此,初中也要如此。
我们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习惯?我们要让孩子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目前要完成一项什么任务?家长深思熟虑之后,应该是“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好这一点,家长首先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家长无论有多忙,都应该争取和孩子一道完成已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在这些任务中,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比如,让孩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是很让家长头疼的事情。家长给孩子提出要求,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收拾。一次,两次,孩子坚持得很好。但没过几天,孩子懒惰了,家长一忙,这事儿又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孩子的房间又是一团乱麻。又如,家长提倡与孩子亲子共读,共读一本书,并一起谈心得,谈体会。起初很不错,两人比赛,你追我赶,很是热闹,孩子的心也很热乎。但到后来,家长坚持不下去了,孩子看到家长说话都不算数,也变成了先头热,后头冷了。
2.教育理念上要“与时俱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艺术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依赖性强一些,家长的要求可能会更多地得到落实。而随着年纪、年级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家长更多地要以商量的语气同孩子协商解决。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了更多的隐私空间,需要家长有更多的智慧和艺术来处理。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细心观察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及时采取灵活有效并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以变通适应发展,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路径。
现在,在家长中有这样两种教育倾向。一种是一个教育方法用到老,不知道变通。小学低年级很管用的方法,但到了中、高年级,发现方法不灵了,家长很无奈。另一种是家长用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因水土不服而出现很多问题。这都是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所导致的。
要做到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家长就要掌握一些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信息,下面这些信息是国内外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供家长们借鉴。
5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9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小学三四年级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五、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家庭教育中应尽量做到生动活泼,有趣有意味。以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1.用“游戏”做“抓手”。
我们在小学生的作文记事中,常常看到孩子们会沉醉于父母亲创设的游戏氛围中。如有的孩子写经常与爸爸妈妈开展成语接龙比赛。爸爸、妈妈、孩子齐上阵,谁在接龙中失败了,谁就表演节目,要么是唱歌,要么是跳舞,孩子很是开心。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神州大舞台”节目。这个节目创意很好,在节目的演出中,一家人尽显其英雄本色,亲子味儿很浓厚。这样的活动,既展示了家庭成员的才能,又显示了家庭成员的凝聚力,也让家庭成员间欣赏到对方的优点和艺术才华。在排练过程中,互相协作、吃苦耐劳、美感等都得到开发和训练。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只是一时之功效,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孩子长大后,会将这种浓浓的情愫进一步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并不全是艺术特长人才,但像踢毽子、放风筝、捉迷藏、猜谜语等活动,我们完全可以开展起来,以调动少年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其从中受到教育。
2.用“语言”做“媒介”。
孩子不喜欢呆板的说教,要想使他们愿意听父母说话,父母的说话方式也很关键。其中幽默的语言,不仅是谈话的调料,也是智慧的火花。既能保持亲子之间的有效交流的畅通无阻,还能浸染孩子让其养成一种幽默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待人与处世,变得轻松开朗并讨人喜欢而有更多的朋友。
下面这个案例,很让人玩味。
姚彩霞的儿子一心想上五台山当和尚,这时,责骂是没有用的,说不定反而激起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姚彩霞在听到儿子这种想法时,口气平静地问:“当了和尚你能做些什么呢?”儿子胸有成竹地回答:“念经,我每天念经。”“念经也要有文化,经文都是古汉语,和尚里头硕士多得很,你才念了三年半的书,字还认不全,经文怎么看得懂呢?”儿子愣住了。她口气越发轻松:“还有,和尚可都是不吃荤的。你要想当和尚,行,妈妈在家里先给你训练训练。从明天起,给你开小灶,每天吃青菜拌豆腐1“这个……”,儿子张口结舌。
轻松的语调,巧妙地化解一场信仰危机,解决了教育过程中说教的无力和苍白,达到了不教胜教的效果。
3.用“故事”做“桥梁”。
借助故事中的情节,在儿童身上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案例:
2009年以来,平川区大水头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校将诵读与故事讲解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诵读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孩子们听到后,纷纷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做出一件件大孝大爱的举措。有一个叫做马福兰的孩子,她听到这些故事后,当天晚上就亲自给妈妈洗脚,修剪指甲。还有的孩子,在父母亲过生日时,主动唱《生日歌》。有一位孩子,他的爸爸是井下工人,受伤后,妈妈在医院里伺候爸爸,自己做好饭后,将饭送到医院里,替妈妈照顾爸爸,在病床旁陪护了爸爸一夜。
这些温润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田为之温暖而悦畅。这些人性的光辉在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来,家长们会是多么的开心而愉悦无尽埃小学生年龄小,家长们更容易借用故事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智。当孩子还小时,家长可以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当孩子已学会拼音,认得较多的汉字后,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朗读或讲解,同孩子一道分享美丽的故事情节,享受亲子之爱,沐浴书籍中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这是多么有诗意的场景埃当你沉浸在这么欢快,这么有诗意,这么浪漫的氛围中时,你还会为教育的无力而苦恼吗?孩子们还会为教育的枯燥单调而烦恼吗?
家长朋友们,我们相信,在您和孩子共同创设的民主宽松、激励赏识、齐心协助、连续有效、生动活泼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场景中,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高。
参考文献:林格的《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