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29386100000009

第9章 曲折的婚姻

一、爱因斯坦第一个妻子

米列娃出生在匈牙利塞尔维亚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聪明好学,高中毕业后,父母将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女子学校深造。19世纪末,女大学生堪称凤毛麟角。后来,她转学到苏黎世,因为在别的地方,女学生不能参加考试。

刚到苏黎世时,她报名学医,但随即就改变了主意,改学物理学和数学。当时,她与爱因斯坦是同班同学。

与爱因斯坦相爱后,两人形影不离,一道学习,一道讨论科学问题。1901年,爱因斯坦在写给她的信中说:"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

不顾家庭的反对,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于1903年正式结婚。当时,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职位是"三级技术专家"。同年,爱因斯坦开始写博士论文时说:"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为我解开数学上的难题。"

对米列娃来说,放弃个人事业完全是为了婚姻和爱情。她是如何从失去女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迄今无人知晓。婚后,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尽一切努力帮助爱因斯坦。她包揽了全部家务活,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还办了一个大学生家庭旅店。

1904年,他们的儿子出世,取名汉斯·阿尔伯特。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收获之年,他在这一年发表了五篇引起自然科学革命的论文。米列娃骄傲地告诉女朋友说:"我们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让我丈夫一举成名!"1909年,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获得教授职位。1910年,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世,但这个小家伙和他的姐姐一样命运不济,一生患有精神病。1914年,米列娃阻止爱因斯坦前往柏林到皇家普鲁士科学院工作。1916年,爱因斯坦写信给米列娃要求离婚。1919年,米列娃同意离婚,但她提出要分一部分诺贝尔奖金。

一切人世间的幸福皆离米列娃而去。为了给小儿子爱德华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20世纪30年代,她的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小儿子,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

1948年,这位坚强的女性在苏黎世的一家医院与世长辞。

二、爱因斯坦的孩子

爱因斯坦是位尽职的好父亲,当他推着婴儿车走到街上晒太阳时,心中早已计划要送他们上大学了。每天晚上他总要帮助孩子们用他们的彩色积木建造城堡和桥梁。汉斯上学以后,做父亲的喜欢出些问题考他,以锻炼他的头脑。爱因斯坦在心里想道:他是位聪明的小伙子,也许他长大之后不会像我这样没出息!

两个儿子中,是否有人继承他对音乐的爱好?爱因斯坦不禁在心里琢磨着,并回想起当年自己在就寝时间过去很久,仍然偷偷坐在楼梯上,聆听母亲弹奏的情景。而现在,在自己的小提琴乐声或是朋友们在这栋瑞士小公寓中演奏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仍能安然入睡。

"儿子们必须要学习钢琴,"他告诉米列娃,"不久,我们就可举行属于自己的家庭音乐会了。"

爱因斯坦家里的客人中,通常都有几位研究生,他们往往一面吃着米列娃准备的简单点心,一方面讨论科学问题,往往讨论的声音大而且激烈。有一次,半夜以后,突然有一位邻居跑来敲门。邻居愤怒地说他并不是一位学者,受不了他们这种无聊的争论。邻居又说:"既然他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吵些什么,大家何不各自回家,让我们好好睡上一觉?"

爱因斯坦把自己在专利局的工作戏称为"鞋匠的工作",日复一日,每天所做的都是相同的工作,使他少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及才能。任何发明家若想获得对他某项发明产品的专利保护,就必须把那项发明产品的完整说明提交给专利局,爱因斯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说明以最简短而最清楚的方式加以改写。虽然,爱因斯坦当时并不知道,但事实上,当时在专利局所学到的,后来对他确实有极大的益处。因为他在专利局学会了如何后,爱因斯坦终于接受了后来他一连担任长达二十年的教学工作,而且表现杰出。

三、婚姻破裂

1914年春天,爱因斯坦在柏林过着寂寞但又相当繁忙的生活,他的妻子和孩子并未跟他同住。在这时候,米列娃和爱因斯坦两人一致认为,他们的婚姻失败了。米列娃拒绝住在瑞士以外的任何地方,因为她已深深爱上那地方。虽然后来他们终于离婚,但他们两人仍然维持很好的友谊。爱因斯坦经常回到瑞士探望他的孩子,而汉斯和爱德华在放假时也到德国和父亲生活一段时间。

爱因斯坦博士此时已把柏林当作是他的家,但对于一个熟知德国南部温暖的气候及风俗的人来说,柏林则显得有点儿陌生和冰冷。在这个德国最进步的城市中,发展出"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期所讲究的高度效率。好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所领导的政权,颇能合乎俾斯麦的理想。僵直有如枪管的军官们走在宽阔的街道上,街道两旁则排列着壮观的建筑物及英雄雕像。如果人行道上很拥挤,平民就要立即走到街道上,让军官们大步经过。从政府官员一直到小孩子,每个柏林人都按照正确的步伐踏步前进。小孩子们很小就知道,在公园里丢一张纸屑是最严重的罪过。

在大学圈子里,爱因斯坦处处遭遇到繁文缛节。他憎恨一定要对他人称呼正确的头衔,不可以把教授的太太称作某某夫人,一定要称她为某某教授夫人,若是称呼别的,将会被当作是对她的一种侮辱。一位正教授必须拥有好几套服装,比方说,讲课时穿什么衣服,或是什么时候需要换上晨装或正式外出服。虽然爱因斯坦以前在瑞士当穷学生时只能穿破衣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爱因斯坦仍然觉得如果把领子放松,并使裤子宽松自然,就会感到更为舒服。已经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说他的皮鞋从来不擦。

爱因斯坦一向不理会这些批评。事实上,他向来拒绝顺从他不同意的世俗想法。例如,参加大学宴会及定期擦皮鞋,这些小事情他一向不放在心上。他的一位同事把爱因斯坦形容得相当好:"在柏林,只有两种物理学家,一种是爱因斯坦,另一种则是其他所有的物理学家。"

不过,这么一来,爱因斯坦总算能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他的理论物理学。这位科学家遵循两种方法来研究及追寻真理。他的工作分属于大家所知的"纯科学"和"应用科学"。在纯科学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像爱因斯坦这类理论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努力提供一项新的理论给全世界,他们所使用的只有铅笔和纸张,没有任何工具。在纯科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像麦克森及莫雷这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这些科学家负责证实新理论的正确与否,他们的方式是在实验室中从事实验。

爱因斯坦在柏林初期,仍然继续研究他在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理论。当时,他的这项理论曾引起全世界的轰动,现在他则忙于撰写一篇声明,这篇声明将使他的早期学说的范围扩大,且更为普遍化。他高兴于可以不必定期讲课。当他在向他的同事或是比较优秀的研究生谈话时,他可以讲得十分精彩,因为这些人可以轻易理解他所说的话。但是在讲授一连串事先仔细计划好的课程时,由于所讲授的项目经常不是他当时特别感兴趣的,所以他经常讲得不好。

他对大学部的学生十分友善,经常抽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次他告诉一位害羞的学生说:"不会的,你绝不会打扰到我。"但是,站在教室讲台上讲授校方所规定的学术知识,对他而言却总是一项很讨厌的任务。爱因斯坦在柏林的这段期间,很高兴能节省他的精力及时间,用以从事严密的研究工作。他已不必再向参加听课的每一个学生收取费用了。事实上,由于他生活简单,没有任何嗜好,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花掉他所获得的大量薪水。

四、再婚

爱因斯坦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现在和他的妹妹住在一起。他的一位舅舅也住在柏林,爱尔莎表妹(现在是一位寡妇)则住在这位舅舅家里。起初,他根本认不出这位优雅、端庄的妇人就是他妹妹当年那位喜欢玩闹的小玩伴,她现在已经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了。

爱因斯坦很喜欢小孩子,他很高兴地带着爱尔莎的两个小女孩伊尔丝和玛戈尔出外散步,这两位小女孩也非常欢迎他的来访。在晚餐桌上,母亲和这位年轻的教授高兴地谈着当年慕尼黑的童年生活。她们发现,现在身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爱因斯坦博士,当年竟是一位羞怯而说话结巴的小男孩,这可能吗?她们忍不住提出一些问题。

伊尔丝问:"你为什么老是避开妈妈,躲到你的"洞穴"中去?"

"因为我当时很笨,"爱因斯坦回答说,"现在不会这样做了。"他发现表妹在倒咖啡时,脸都红了,不禁十分高兴。

"妈妈说,你跟她同样喜爱音乐。"玛戈尔也追着问,"那么你为什么不练习你的曲子呢?"

"我说过了,我是一个笨男孩。"爱因斯坦对她说。

玛戈尔缠着他说:"能否请你在吃完晚餐后,为我们演奏小提琴?"

"求之不得。"爱因斯坦教授回答说,"如果你们的母亲能够以钢琴和我合奏,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演奏得很好。"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在他舅舅家中度过了很多个愉快的夜晚。吃完晚餐后,通常来一次音乐会。然后,两位小女孩上床睡觉,爱因斯坦坐在他最喜爱的椅子上,抽着他的烟斗,爱尔莎则忙着家事或缝缝补补。如果这位客人愿意谈谈他刚刚讲授过的课程,或是他在实验室中未曾解决的问题,爱尔莎就会全神专注地聆听着,仿佛已经忘了她明天还要预备三餐,或是还要替玛戈尔设计一件新的宴会礼服。当她的客人陷于沉思中时,她知道最好不要说话。如果时间已经很晚,她就会冲杯咖啡,并且送上一块刚烤好的蛋糕。

"除了我母亲外,没有人烤过这么美味的蛋糕!"爱因斯坦高兴地说。

爱尔莎笑了笑,回答说:"如果我能拿到波林姑妈的食谱,那就更好了。"

当他伸手去拿帽子时,她说:"等一下,你刚才进屋来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你的帽子需要刷一刷。还有,站着不要动,我帮你弄好领子。"

爱因斯坦笑一笑,交出帽子。他说,这真有点像当年在慕尼黑的情形,他的母亲总是坚持在他出门上学之前,把他打扮得干干净净,使他有个"受人尊敬"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