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29386100000001

第1章 不同寻常的少年(1)

一、沉默的童年

1879年3月14日,居住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小镇的海尔曼·爱因斯坦夫妇的第一个男孩降生了。为纪念自己的父亲,海尔曼为这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小爱因斯坦起了个字头为A的名字:阿尔伯特(AlbertEinstein)、没有庆典仪式,只有海尔曼高声诵读着席勒和海涅的诗歌,为新生命而祝福。

1880年,海尔曼举家迁往慕尼黑。生活对这个小家庭来说充满着温馨。然而,这种温馨却无法冲淡海尔曼夫妇越来越沉重的心情,这不仅是因为海尔曼兄弟俩合办的工厂每况愈下,而且更正要是由于阿尔伯特造成的。这孩子看起来似乎智力上有点问题,痴呆,低能,弱智!四五岁啦竟然还不太会说话,总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利索,在叽叽喳喳的玛雅面前越发半天都挤不出几个单词。凡是认识阿尔伯特的人也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在这个文静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只有精神上的懒散和对世界、对事物浅显的并且是艰难的理解。当海尔曼夫妇为此请来医生给阿尔伯特诊"病"时,连医生也无可奈何:这小家伙一切正常啊!

一切正常?不,并非"一切"!当阿尔伯特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的弹奏,更确切些说,是被贝多芬的音乐迷住了。他可以悄悄地伫立在母亲身后,长时间专心地聆听;他多次从睡梦中醒来,循着钢琴声溜出卧室,静静地久立在楼梯的暗处--正是对音乐的这种天然情感,使他与小提琴结下了终身的不解情缘,甚至他常常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自己以音乐为职业,或许会有更大的成就。

一天,海尔曼随意让阿尔伯特看了一只小罗盘,不料,阿尔伯特一下子被罗盘无论怎样转动而指针却总是指向同一方向的神奇特性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拿着这只罗盘静静地观察着,琢磨着,百思不得其解:它的四周什么东西也没有,那么是什么控制着这根魔针呢?"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正是这根小小魔针的转动,激起了他对自然本性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事物之理的盎然兴趣,开启了这位世纪巨人的心智之光。六十多年后当爱因斯坦谈起这件事情时,仍然记忆犹新地回忆道:"小时候父亲给我看过一只罗盘,它对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一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说罗盘的物理特性令爱因斯坦对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惊奇不已的话,那么,12岁那年他又"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一种由几何学所引发的对人类理性和思维力量的惊奇。这天,与父亲一同办厂的叔叔雅各布将古老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阿尔伯特,并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写出公式AB2+BC2=AC2。

"阿尔伯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证证看,怎么样?"雅各布鼓动道。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这位先哲证明的定理,对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几何的爱因斯坦来说、既新奇又刺激,他决心凭着雅各布叔叔教给他的那点有限知识做一次新的证明。二十多天过去了,他终于在自己的小书桌上,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独自证明了这条定理。他成功了,这位12岁的少年同那位数学先贤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他第一次体验到追求知识的艰辛,同样也第一次体验到理性的力量、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激动。

二、数学小天才

中学二年级时,雅客布叔叔告诉爱因斯坦:代数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解代数题就好像一场狩猎活动,就好像要捕获的猎物,无论它如何深藏不露,猎人也有办法通过各种已知的条件和线索,一步一步将它搜寻出来。

爱因斯坦很快迷上了这门有趣的狩猎游戏。他经常撇开常用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简便、更新奇的途径,把猎物更快地捕捉到手。

雅客布叔叔还经常拿出一些更奇妙、更难解的题目试图难倒爱因斯坦。每当爱因斯坦经过深思苦想终于把狡猾的猎物寻找出来的时候,他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爱因斯坦升入三年级,要开始学习几何学这门新课了。雅客布叔叔又拿起几何课本对他说:"比起代数来,几何是一门更高智慧的学问,是一种对人的智力的更大考验。"

雅客布叔叔随手扯过来一张稿纸,在纸上刷刷几笔,画下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三个顶角上标上了A、B、C三个字母。他问爱因斯坦:"你仔细看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看了半天,觉得这三条边好像差不多长,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雅客布叔叔又在那张纸上写下了一个公式,然后他对爱因斯坦说:"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说: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爱因斯坦对这个三角形看来看去,对这个公式有些怀疑。这三条边明明差不多长嘛,怎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他又用手指当尺,在图上量来量去。

雅客布叔叔笑着说:"孩子,不用这么去量了。这个公式对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适用,无论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变化,这三条边的关系都不会变。这个公式已经经过了严密的证明,是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几何学上有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正是这本教科书里的定理之一。毕达哥拉斯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一位大数学家,这个定理是他第一个证明出来的。孩子,既然2000多年前的古人都能证明这个定理,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叔叔的这个建议大大激发了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果真决心要来试一试。

爱因斯坦真的来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了。一连几个星期,他完全沉浸在这个他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几何学迷宫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了结论: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中的一个锐角。他自己做了一些合理的假设,最终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

当他把自己的证明拿给雅客布叔叔看时,雅客布叔叔喜出望外,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12岁的孩子会真的独立地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出来。

几天以后,雅客布叔叔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送给了爱因斯坦。

雅客布叔叔告诉爱因斯坦,这是平面几何学的创始人、古希腊的大数学家欧几里德写的第一本平面几何学书,这是一本人类的智慧之书。

爱因斯坦捧着这本书,跑回他自己的小屋里,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读完这本小册子,他的灵魂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

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就建立在几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人所共知的"公理"上: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从一条直线外的一点,只能引一条垂直线与它相交。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就从这些简单的公理出发。发展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推论,推导并证明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定理。从新的定理再推导出新的定理,一层又一层,就如同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从一个点出发,建立起了一座宏伟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大厦。

书中精彩的推论和定理比比皆是。这些推论和定理,当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可以非常清楚地把它们证明出来。对于每一条推论和定理,书中都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证明过程。无论哪一种,都那么严密、精确,不容人产生丝毫怀疑。

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爱因斯坦证明过的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到:他们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单纯的程度!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人的逻辑推理能够如此简单,如此明晰,又如此有力。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12岁那年,我又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事件:这是在一个学年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书。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是却可以很有力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说不用证明就得承认的公理,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在我看来是无庸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曾经有位叔叔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我。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当时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会需要证明。而且,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存在着的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带领爱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学领域的有两个人,他们就是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爱因斯坦和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雅客布·爱因斯坦是一个工程师,他爱好数学。在工厂里,他负责管技术;在家里,他则是小爱因斯坦入学前的数学启蒙老师。爱因斯坦上学以后,雅客布叔叔就常常给小爱因斯坦出一些数学题让他解答。1888年10月,爱因斯坦从慕尼黑国民学校进入路易波尔德中学学习,一直读到15岁。这期间,来自俄国的大学生塔尔梅成了爱因斯坦家里的常客。

塔尔梅每到星期四就到爱因斯坦家里吃晚饭,这是慕尼黑犹太人帮助外国来的穷苦犹太学生的一种慈善行动。塔尔梅虽然学医,但他对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哲学均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小爱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欲及学习能力非常惊叹。一开始,塔尔梅总是和爱因斯坦谈论一些数学上的问题,这引起了爱因斯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厌倦学校枯燥的教学方式的爱因斯坦干脆自学起微积分。他所提出的数学问题,经常弄得中学数学老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尽管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永远第一,但老师并不喜欢他。

爱因斯坦超常的数学能力,确实会让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感到难堪,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理压力。不过塔尔梅和这位教师不同,虽然不久后在数学上他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对手了,但他依然热情地为爱因斯坦介绍当时流行的种种自然科学书籍,以及康德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些作品给爱因斯坦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1894年6月,爱因斯坦一家除了爱因斯坦以外都已迁居到意大利。赫尔曼·爱因斯坦先生在慕尼黑的工厂举步维艰。一个名叫加罗尼的意大利人建议赫尔曼把工厂搬到意大利去。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对此完全赞成,并以他的热情带动了赫尔曼。留在慕尼黑的爱因斯坦暂时住在一位老太太的家里。父亲要求儿子一定要读完高中,并取得毕业文凭。有了文凭,才能进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师的资格。这是父亲为儿子谋划的人生道路。爱因斯坦独自一人生活在慕尼黑,这让生性孤僻的他意志消沉,心神不定。美丽的慕尼黑给了他清新宁静的自然风情,给了他美妙动听的音乐,也给了他真挚的宗教情感,但在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那时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经完全像一座"兵营"了,这座"兵营"能教给爱因斯坦什么知识呢?德国军国主义的专横、强制、丑恶的因素,在爱因斯坦中学时代,就已经从教育思想上体现出来并落实到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爱因斯坦不能接受也无法忍受,他在学校内外判若两人。在校外,爱因斯坦虽然不爱说话,但他的心灵是恬静自由的。当他的同学在学校学习平面几何时,他却利用课余时间畅游在微积分的大海里。他整日与音乐为伴,以儿时对宗教狂热的情感做着理想和希望的梦。爱因斯坦的思维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注定了他只能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在校内,除了数学以外。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分数。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学们大都视他为陌生人,从不跟他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