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44

第44章 社会力量办学模式(9)

再次,要围绕特色目标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一方面要将学校的人、财、物、时间、场地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组合,使其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最大的功能。另一方面,校长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教职工的积极性,将教职工个体集结为一个统一群体,将个体效能的简单总和放大为群体的整体效能,将校长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同时还要优化学校管理,制定一整套为特色建设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全校形成一种追求特色目标、为创建特色积极奋斗、勤奋工作的风气,并通过精神、信息、物质等激励手段,激发和保持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从而保证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持续地良性发展。

(二)优化育人环境,寻求外部支持,建立教育联盟

一所学校是否能建设出自身特色,除了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内部条件外,还应有一定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力量。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们既给学校教育提供不同的发展条件,又对学校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学校在进行特色建设时,应广泛寻求外界的积极支持,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一是要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认同,包括政策上的支持,如允许学校在办学模式、课程计划、招生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适应特色学校改革的需要,允许办特长班、特色班,能跨区招生,允许一校多制等。尤其是人、财、物上的支持,争取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为学校投入相当的学校特色建设所需的费用,为学校提供人力、财力上的支持等等。二是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是很难成功的。学校要向家长宣传创办特色的目标和做法,宣传特色项目的目的意义,以求得家长对学校创办特色在舆论上、人力上、物质上的支持。尤其是要使家长进入教育境界,在培养学生的做法措施上达到广泛的认同和一致,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三是社会的协作与支持。包括学校周围企事业单位的帮助和支持,有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有关教育科研团体的协作和参与等。

(来源:东辰国际学校)

(第三章)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第一节)中外合作办学的回顾和现状

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即合作办学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这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从办学层次分布看,跨越了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其中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0多个,包括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在这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予国外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已达70多家,这主要涉及国内如北大、清华、外经贸、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以及国外12个国家的将近60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加上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颁发高等教育文凭的合作办学项目到2002年底达到100多个,其中大多数合作外方都是办学质量较好的大学。

迄今为止,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毕业生和其他在职人员除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外的新选择。

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上来看,单从京、沪两地来说,根据目前公布的数字,北京获得市教委《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已有59所,取得《京港、京澳、京台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12所,在校生超过25,000人,其中不包括经过教育部直接批准的公立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项目。上海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已达3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5万,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已近25,000人。据上海市教委最新统计,目前上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47家,开设专业70多个,就读学生8万余人,其中近6万人为高等学历和高等非学历教育。另外,国内其他地区包括黑、吉、辽、晋、冀、津、鲁、豫、陕、湘、鄂、苏、浙、川、渝、粤、闽等地区均出现了大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规模来看,与最初阶段相比,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两年,一些院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千人。

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已经不再是各类教育机构的附属品,它们拥有独立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备、大量的专职教师和大比例的外教、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校园生活。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具备了稳定的生源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不再是在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和出国留学的夹缝中生存,相反地,它已经成为以上三种教育形式的合作者,同时也是有力的挑战者和竞争者。

中外合作办学不再停留于浅层次的对外交流领域,而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国有经济在我国宪法的几次修订中,经历了由“为辅”到“补充”直至“重要组成部分”。类似地,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也已经由1995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转变为到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一般而言,办学模式是指举办、管理或经营学校的体制和机制的模式或范式。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看,除了遵循办学的一般准则外,它还具有创新性,常见的有以下六组不同的办学模式。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从总体上划分,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从全国8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看,非学历教育约占总数的47.7%,学历教育占52.3%。正规的学历教育主要以高等教育为主,还有部分高中阶段的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等。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主要以本科和专科为主,还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如MBA项目等。本科和专科教育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单文凭、双文凭、单校园、双校园等。非学历教育则以技能和证书培训为主,分布在各级各类教育当中。培训的项目主要以国际上认可的、通用的专业技能为主,以获得诸如会计师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为目标。

学历教育对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生源质量等有较多规范性的要求,合作双方通常要制订一个长远的规划。这种项目的优点有:对社会较有吸引力,可帮助满足社会对学历文凭的需求,是我国正规文凭教育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便于引进国外学历教育方面的做法;这种引进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同一学历层次上的课程及教学规范要求的比较,吸收他们科学合理的做法。不足之处是:这种文凭教育中学校所负责任较大;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教学规划在落实中会有偏差,甚至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如双校园的教学安排,有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也无法进入国外大学学习。

非学历教育的合作灵活多样,以需求为主导,扣紧市场和就业技能要求。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不那么高,课程内容通常局限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招生范围有限。不过,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一是目标定位明确,针对性强,所选项目往往应社会所需。如会计师培训使用国际通用教材,入世后,我国企业会大量接触国际间的商务往来,普通财务人员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二是项目可以填补国内空白。如厦门航空公司与新加坡国际航空学院的合作项目,专门培训机场管理人员,其中所开设的安检系列培训课程,国内尚属空白。三是能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前期准备,如雅思、托福、GRE等各类外语等级培训。不足之处是,这类国外合作机构背景复杂,有的是商业性质的营利性机构,由于国内没有类似项目,质量难以监控。

二、单校园与双校园

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

单校园合作模式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过程全部在国内完成,与国内一般的办学形式相比,仅仅在教学计划、管理方法、入学要求、证书发放以及收费标准上有所区别。学生能够接受国外教育,是一种不出国门的留学。而且在这种模式中,中方的主控权比较突出,外方处于客方,有利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实施和发挥,有利于中方引进外国教学资源,在校内产生辐射作用,借鉴并推广好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同时,学费较低,学生只需多支付引进外方资源所产生的费用,生活费等开支与国内相同。教学全过程易于掌控,学生较多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双校园模式指的是,学生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校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通常有2+2、3+1、1+2+1、2+1、1+2等模式。如本科学历项目的2+2模式,前两年在中方院校学习,第三年可直接插入国外大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只需再学两年就可获得本科文凭;如果是3+1模式,就须在国内学习三年,第四年到国外插班学习,获本科文凭;1+2+1模式是国内一年,国外两年,最后一年再回国内学习,在国内获取文凭;近年来,也有2+2+1模式,就是国内学习两年后,到国外读两年,毕业后再在国外学习一年即可获硕士研究生学历,英联邦国家通常采用这种模式。合作院校为项目学生所提供的学习期限,往往因校而异,合作双方在协议里可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期限比例。这种合作模式在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是最常见,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双校园的特点是:教学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进行,通常国内是教初级课程,国外教高级课程,国内教育是国外教育的预备。在国内通常以强化英语训练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合作模式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受益较大,特别是对那些渴望留学又没有适当途径的学生,这是一条既稳妥又经济的路子。外方合作校往往对这种项目兴趣较高,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境外生源。对中方合作校而言,比较容易寻找到合作伙伴。由于项目与出国留学直接挂钩,对社会吸引力较大,往往有较充足的生源。除了能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外,还可扩大学校知名度,树立品牌。从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国家开展合作办学的经验来看,国外大学不可能将核心课程完全输出,这意味着2+2、3+1等双校园模式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流。

实行双校园模式最大的不足是具体操作上有很多困难,比如集体申请护照受有关规定制约;学员在国外学习结束后能否全部按计划回国无法保证等。已有不少的办学事例表明,由于无法实现“第二校园”的学习计划,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这种合作项目通常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引进工作相对薄弱,外方高层次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引进较少;在国内学习期间,往往以强化英语为主,出国留学预备校的氛围较浓。总的来说,在这种合作项目中,中方合作校受益有限,学生受益大于合作校受益,眼前受益大于长远受益。

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

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都是以全日制模式运行,但也有部分项目是以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合作。全日制合作正规、传统,这里不再赘述。

非全日制合作带有创新特点,它是适应社会需求所产生的新的合作方式。国内的部分MBA合作项目便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具体做法是:每月只安排一到两次的集中授课,由外方教师授课,通常在周末。其余时间学员在家自学,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学员必须在每次授课前完成作业。上课时围绕这些作业进行解答和深入探讨,引出相关知识。通过这种集中授课加自学的方式,学员一般在一年或一年半之内完成学业,获得外方颁发的专业文凭。

非全日制合作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为公务繁忙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在职人员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工学矛盾;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聘请的多是一般的外籍教师,而非全日制合作项目比较容易聘请到外方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授课;这种高水平、短时间的授课,传授的是专业学科的精华;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适合成年人的特点,通过网上作业,师生之间可以远距离互动,有些难题可在面授时解决;国内合作校的专业教师可以旁听,能接触到国际上的学科尖端内容,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水平。不足之处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办学成本较高。所聘专家学者价码较高,而且支付多次国际往返旅费,大大增加了开支成本,学员通常必须支付高额学费。国内某些MBA项目的学费有时高达数十万元,一般人难以承受。

四、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

在双校园合作办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合作形式:引进型合作与非引进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