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42

第42章 社会力量办学模式(7)

在“教育股份制”中,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中介组织,凭借《公司法》的法律规范割断了投资人与学校之间的直接联系,任何投资人都不得以个人身份干预学校活动,从而化解了普遍存在于民众潜意识中的“所有权情结”。从“所有权”到“收益权”的转变使学校法人身份的明确有了观念基础,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成了全体投资人的共同意愿,否则就不能保证他们“收益权”的实现,于是,具有法人身份的学校就成为“教育股份制”的必然选择,而学校法人身份的确立也使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了保证。明确学校的法人身份,其意义并不仅限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根据法人的法律界定,法人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并且与投资人的其他财产相分离。正是这种保全机制使学校避免受到投资人其他经营风险的牵累。

三、教育投资的经济分析

1999年6月下旬,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资产进行了调整,以2亿元的投入介入教育产业的发展中。这开启了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教育产业的先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其他产业是可以赚钱的,教育产业却是不可以赚钱的,但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年均教育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初等教育分别为25.1%和16.7%,中等教育分别为13.5%和16.3%,高等教育分别为11.3%和17.2%,远高于长期储蓄的利率,也高于其他金融投资的年收益率。

在我国,教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现在的经济商品中有95%已呈“剩余”状况,很多人感叹市场小了,投资无利可寻。现在“初级”商品市场的确已呈“饱和”状态,但是教育这种“高级”商品的市场却远远不够,潜在的需求很大。因此开发教育产业,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有2.3亿人,占总人口的1/5,加上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总的学生人数将近3亿,全国教育的总支出达2000亿元左右。教育是具有巨大需求和巨大投资潜力的产业。一是优质的公立学校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高等学校的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偏低,成为最热门的卖方市场;二是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费仅是成本的10%左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是办学成本的20%左右;三是全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仅占家庭日常收入的5.8%,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8%的比例尚有差距。全国居民的存款总额已达6万亿元,发展教育产业,鼓励教育消费,特别是加大教育投入,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四是全国基础教育民办学校占整个教育的比例不足1%,高等教育的民办学校比例更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过半是私立大学、10%左右是私立中小学形成较大的反差。因此,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发展民间教育产业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

教育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回报。美国哈佛大学结余了近百亿美元的教育基金;日本的民间教育产业相当发达,其教育广告随处可见;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把招收留学生、扩大教育出口作为重要的创汇措施。我国的几万所社会力量办的学校教育资产已超过千亿元。据权威人士测算,广东效益好的民办学校的投资收益率均在16%以上,好的学校盈余均在千万元以上,不但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而且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广东英豪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93年4月用1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投入教育储蓄金运行,仅过半年,一所占地200多亩可容纳1200名寄宿生、建筑宏伟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一年后,学校发展为占地500多亩,能容纳300名学生,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神话”。学校创办以来,所投入的教育储蓄金已全部收回。经评估,英豪学校净资产在6.5亿元以上。至今,位于广东省从化市新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英豪学校已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三的全寄宿学校,学校现有在校生2600人。该校向学生每年收取的费用从幼儿园的3.8万元到高中学生的5.5万元,构成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英豪发展投入2亿元后,能获取该收入的20%,其收益是稳定可观的。英豪学校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民办学校之一,自创办以来,以其优良的教学质量、优美的环境在海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国内民办学校的佼佼者。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明智的,他们抓住了发展教育也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正式列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它指出: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职业和大学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并指出这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教育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有眼光的企业或企业家如能抓住机遇,发展教育产业,必能获得巨大收益。

(第七节)私立学校的典型办学模式

一、南洋模式

南洋模式即由民营企业——中国南洋发展集团单独投资所创办的民办系列学校所独具的办学模式,其特点可概括为:“集团投资,连锁办学,专家治校,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目前,除两所高校——四川师大南洋学院、北京(南洋)兴华大学之外,南洋系列民办中小学已达7所,它们是:大同南洋学校、洛阳南洋学校、成都南洋学校、山西南洋学校、青岛南洋学校、昆明南洋学校和大连南洋学校。

以成都南洋学校为例,这所经四川省教委批准,由南洋发展集团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兴建的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从1999年秋季才开始招生,现已有在校生2500多名,其办学质量上乘,社会影响很好。

为什么成都南洋学校能取得如此佳绩?其成功经验在于集团奉行“专家治校”的原则,聘请了优秀校长和高素质师资执教,并赋予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理顺了投资方和校长的关系,明确了校长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南洋发展集团聘请原四川师大附中校长王必能首任校长,聘请石室中学、龙江路小学原校长为副校长,组建了学校的领导小组。学校以“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招聘了200多名高素质的师资执教。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推进“崇尚科学精神,注重人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强烈的服务意识,以“成功+特长”为目标,以科研兴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洋发展集团董事长任靖玺先生在2000年秋季南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千年南洋教育的四大目标:一是南洋教育要成为中国私立教育最好的品牌;二是南洋教育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产业集团;三是南洋学校要成为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四是南洋教育的发展模式要成为中国私立教育发展的典型模式。因此,研究“南洋模式”对于促进中国民办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树德实验模式

树德实验模式即依托名校对薄弱学校进行改制的模式,源于成都市教委领导下的第一所改革试点学校——1996年6月所创办的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的发展模式。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是以省属重点校成都市树德中学为依托,由成都市树德中学和成都一中(薄弱学校)共同创办的实行收费制的初中段实验学校。学校为市教委直属学校,并由市教委任命原树德中学副校长为树德实验学校的校长。其师资有三方面来源:一是要求消化原一中的全部教师;二是选派到实验学校的树德中学的老师;三是面向社会招聘来的教师。从生源来说,不再像其他公立初中由就近微机排位,而是面向全市收的择校生,每人每年收取教育成本补偿费3000元。

为了加强对实验学校工作的指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市教委专门成立了由9名成都市知名退休校长、高校教授、市教科所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由8名市教委、树德中学、树德实验中学的有关领导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学校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于1996年10月制订了9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办学指导思想是:“把握机遇,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在教育管理上,实验学校既移植树德中学卓有成效的办学经验和治校方略,又不断探索改革中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途径。几年来,占地仅20亩的树德实验学校(因处在闹市之中)已有在校生2000多名,教职员工132名,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校誉日增,改制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同样,在市教委领导下创办于1997年6月的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和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是同一种模式。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是以省属重点校成都市石室中学(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为依托,由成都石室中学和成都市十中(薄弱学校)共同创办的实行收费制的初中段实验学校,由市教委任命原石室中学副校长为其校长。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是以省属重点成都市七中为依托,由成都市七中和成都市三十五中共同创办的实行收费制的初中段实验学校,由市教委任命原七中副校长为其校长。这两所学校同样有知名退休校长、高校教授和市教科所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以及由市教委和双边学校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同样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且师资、生源、收费都与树德实验中学相同。石室联合中学和七中育才学校同样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所学校的改制实验是平稳过渡、改造薄弱学校、并取得较显著成效的范例。改制以来,三所学校每年收取教育成本补偿费达上千万元,其数量大大超过国拨经费,弥补了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并加强了三校硬件、软件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教师培训费用。三所学校每年减少国家财政性投入的1/4,在第四年后彻底“断奶”(停止国拨经费)。例如,树德实验学校每年国拨经费为78万,1997年减少20万,1998年减少40万,1999年减少60万,2000年已停止国拨经费。也就是说,学校已由“公办民助型”在第四年时转变为“国有民营型”,其特点是:“校产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自负盈亏。”从而便彻底打破了铁饭碗。

在学校管理上,三所改制校都借鉴了所依托名校的办学好经验,并采用了民办学校的运营机制,而且还在改制实验中不断探索新路子。三所学校所实行的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各位校长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在联合办学初期,三所改制学校都着重解决好双方的磨合和领导班子的协作问题,市教委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改制以后,三所学校教师素质也大大提高。由于改制之后实行择优上岗,在教学中引进了竞争上岗机制,促进了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实行了激励机制,制定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岗位津贴分配原则,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更由于广大教师在学校改革中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从而使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校的教学质量比改制前均有很大提高,学生成绩上升,校风根本好转,成效很显著。

目前成都(涵盖了20个区、县的大成都概念)已有此类改制学校25所,成都市区仍为上述3所改制校。我们将上述依托名校进行改制并由“公办民助型”转制为“国有民营型”的办学模式称之为树德实验模式,这是一种强校、弱校相联合,以强促弱,扶持薄弱学校的改制模式,对各地均有推广价值。但务必注意,实行“改制”的学校在公立中小学总数中要有适当比例,目前阶段以不超过10%为好。

(第八节)“综合素质加特长”模式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中学校,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最多的还是初中学生,学校影响跨越四川盆地,中央领导李岚清、周永康、陈至立先后视察该校,称其为西部的一颗明珠。那么,它是怎么建设起来的呢?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校长祝启程老师总结了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的以下一些体会:

抓特色教育,创“特色学校”,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单一模式,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强化办学特色,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自开办以来,坚持走建设特色学校之路,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培养目标,师资建设,德育、外语、数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并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一、确立培养目标,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前提和归宿,学校的全部工作都要为培养目标服务。进行特色学校建设也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在创办特色过程中不出现片面性、简单化、单纯追求特色的做法。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办学目标。创办特色学校,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提高学生素质是办出学校特色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学校办出特色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条件和保证。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将更加激发人才个性化的发展,标准的培养模式将被打破,学生的特长、特色、博通与精专的综合将成为培养方向的重要特点。因此,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必然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校的培养目标确立为“综合素质加特长”。

所谓综合素质,就是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他们终生负责,整体培养,使之既能适应进一步深造的需要,有扎实的合格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入高一级学校发展后劲足,又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修养。

所谓特长,就是要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学有所长。我们将我校的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十个学会,即:

学会生活。达到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坚持劳动,掌握一至二项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