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像任何系统一样,教育系统的构成方式亦有层次性。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而这种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又决定了其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的相对性。对社会大系统来讲,教育是个子系统;就教育系统来说,其内部的各个部分是子系统;而各部分中的要素又是子系统的子系统。如教育管理结构包含于教育系统之中,而其本身又包含着对学校教育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可见,教育系统不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其本身也是复杂的结构体。
(二)开放性和动态性
教育系统的存在离不开社会,时刻与社会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开放渠道单一、程度较低的教育系统,其组成部分和要素的活力就低,演化过程较为缓慢,因而对社会发展往往会起抑制作用;而开放渠道多种多样,开放程度较高的教育系统,其部分和要素则较为活跃,要素内外碰撞的机会较多,因此它在动态中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交流较为密切,通过内部调节就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
二、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教育系统结构本身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它也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方面。
(一)教育系统表层结构的组合与特点
通常表层结构能从宏观角度反映出教育系统的特点,它主要由体制、层次、种类、形式、区域等几个部分构成。
体制结构要全盘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层次比例、专业设置、形式安排等,形成整个教育发展的构思。它一般包括计划体制、行政体制、人事体制、学校制度、经费规划、监控体制等要素。而层次结构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要素。种类结构包括普通基础学校的课程设置、专科技术学校的专业安排和高等院校的学科类别等要素。形式结构主要包括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夜校、函授、自学等教育形式。区域结构主要指各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比例、布局、重点等要素关系。
表层结构各部分或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经常在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碰撞着、重组着,使教育系统表层结构直接地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概貌及其变化趋势。因此,表层结构往往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相对活跃性。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系统是个耗散结构,因此整个社会结构与教育内部结构的物能、信息交换、首先要经过表层结构由表及里地进行。加上表层结构本身特质(如教育层次、专业、形式和分布随人口、经济、科技、政治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决定表层结构需要不断调整而适应外界的变化,因而表层结构的动态性较深层结构明显。
第二,受控性。由于表层结构比深层结构更为直接地与社会相关联,因此外界因素时刻影响着表层结构的形式。如经济发展制约着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科技进步控制着教育层次和专业的扩增,政治风云往往干预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深层结构也影响着表层结构的建构。当外界提出的要求使表层结构的变化超出当时教育条件的承受力时,深层结构会自动抑制着表层结构的变化;而当深层结构各要素的联动与社会变革的方向一致时,外界对表层结构产生的影响,会得到同化或顺应。可见,表层结构同时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第三,中介性。外界不仅向教育系统反映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而且还通过表层结构把这些要求渗透到深层结构当中,变为新的教育思想、目标和教学行动;而深层结构又通过表层结构这个中介,向社会表现出教育的特质和职能。
(二)教育系统深层结构的组合与特点
深层结构能从宏观角度反映出教育系统的特点。深层结构通常由目标结构、教学结构、管理结构以及教育思想等部分构成。
教育系统内部的目标结构、教学结构和管理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在互动着的。而这三者同时又受其结构核心——教育思想所支配。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或观念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目标确定的范围和程度、教学培养职能和管理实施效益。目标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学结构由教学内容、时间、环境、任务、步骤、形式、方法以及师生的教学活动等要素组成。管理结构由管理的内容、步骤、过程以及管理的方式、策略等要求构成。
由于深层结构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间接,其功能也需通过一定的环节才能释放出来,因而它往往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相对稳定性。同表层结构相比,深层结构各部分各要素的关系更为基本、固定,更能体现教育的特点。如教育思想方面,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举一反三”等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后仍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由师徒传授或导生制演变而来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多个世纪后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等。
第二,自控性。深层结构的诸要素对整个教育结构及其内外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社会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观念,但人们的教育思想受不受其影响、受影响的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传统教育思想在人们观念形态中的渗透、依据的程度如何。自近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伦理道德课程占据学校课程的重要位置,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反映。
第三,选择性。教育系统深层结构对外界的影响,与社会的联系是有选择性的。教育思想的先进与保守、教育目标的全面与片面、教学与管理结构的合理与失调,都直接决定着人才素质的好坏、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整个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协调程度。对文革时期“教育革命”的否定,即反映了教育深层结构的本质特征对社会与教育适应关系的选择性特点。
(三)两种结构的关系
教育系统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作为系统的两部分,组成了教育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共同体现出教育系统的本质。单从深层结构来看,反映不出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特点和教育结构的类型;而单从表层结构来看,也不能很好地表现教育结构的本质涵义。一般说来,教育系统通过表层结构表现其形式和量的特性,通过深层结构反映其内容和质的特点。表层结构从宏观上、规模上、速度上、比例上对整个教育结构的建构与变革进行规划;而深层结构则从培养人才的规格上、素质上、教学实施过程、手段、内容以及管理方式上,对教育质量提出要求并努力达到这些要求。
教育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能交换主要在表层结构里实现,而信息交换主要在深层结构中完成。由于表层结构与外界系统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社会对表层结构的调节和作用主要通过物能形式表现出来。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根据教育的预测、学校的种类和层次、专业的性质与形式以及各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开放系统,它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交换,主要是信息交换。教育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具有维系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两个智力、体力、情感水平大致相等的学生,分别经过不同质量学校的造就之后,其智能发展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校接受的信息量不同,即有效知识量在他们大脑输入和加工情况不同而造成了他们之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差异。
教育系统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功能的力度和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种结构的协调程度。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双向对流的关系:一方面,深层结构决定着表层结构,并渗透和融入表层结构之中,共同纳入社会大系统当中;另一方面,社会又作用于表层结构,并通过表层结构影响深层结构。因此,这两部分结构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如何,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排列合理性怎样,直接影响到该教育结构的质量高低和功能大小。因为教育表层结构同时受控于外界社会环境和内在深层结构,并促使外界环境的控制与深层结构的自控取得一致,并且在发生不一致时通过信息双向反馈加以调节。但若表层结构受到社会某一子系统(如政治系统或文化系统)的强控制,远远超出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力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就不能通过自身的组织机制实现信息相互反馈,达到有序,而相反使该结构的要素组合受这一子系统的强大外力作用而出现裂痕或不和谐连接。这样,该结构的功能就会大大减弱,功能范围也会大大缩小,甚至只剩下一两种微弱的、难以自控的功能(如政治功能或文化功能等)。当外界各子系统比较均衡地调控着教育结构,深层结构的自控机制与这种调控力形成一股合力,于是两层结构就能协调地形成有机的整体,该结构的功能会大大增强,功能维度亦随之扩展。
由此可见,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教育系统表层结构而忽略深层结构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自控作用,并不能真正增大其功能参数,甚至会削弱教育结构本身的功能。
三、教育系统结构的差异与转型
教育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其内部要素的活跃程度和排列组合方式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不同类型教育结构的产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发展型和抑制型两种。
(一)发展型教育结构的特性
发展型教育结构一般表现为当教育结构出现组合上的变化,使整个教育系统偏离原来适应态时,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整个教育系统重新进入新的适应态,并在动态中不断稳定下来;而系统内部各要素又不断新陈代谢,呈现出旺盛的活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类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教育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形成双向促进的联系。教育系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演变主动对自身结构作出相应的调节。教育系统逐渐从国家完全控制下的结构模式过渡到教育基层部门能根据国家宏观预测和指导的结果,科学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保持自身运行规律,从而增强教育结构的功能。如,当社会处于科技进步迅速、经济增长加快的时期,它对人才的规模、数量、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必然会促进学校规模的扩大,培养种类、层次和形式的进一步拓展;而当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所需之时,便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二,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和谐。该类型的教育结构即使在外界的强力冲击下,亦能利用自身的适应机制和自组织力量,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保持自身结构组合的合理性。如美国教育从19世纪中叶的古典欧洲式结构过渡到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结构(注重农工、技艺),再过渡到现在的多元化结构(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应用、开发并重),都是在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情况下做出的结构调节。
第三,发展型教育结构为适应社会系统的进化,每隔一定时期,及时利用自身的适应机制对本身结构进行分化、重组,通过内外涨落的共振、协调、使结构内部要素在碰撞中达到新的稳定。这种稳定态可能是原来的适应态,也可能是新的适应态。关键取决于该系统内外涨落的协调程度。发展型系统内外涨落较为一致,所产生的共振能量足以使其结构进入新的适应态,实现对社会变化的重新适应。
第四,发展型教育结构对社会系统实行全方位开放。它与经济系统或科技系统的联系较之与政治系统或文化系统更为直接。发展型教育结构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相互沟通,并对它们全方位开放。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于系统与教育系统互相牵制与作用的程度大致均衡。由于发展型教育结构产生于政治或文化的弱控制、经济或科技强影响的时期,因此,其结构内部的要素在活跃的经济因素影响下也活跃起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条件、调控方式影响着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条件、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素质高层化,也将社会经济水平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样,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二)抑制型教育结构的特性
抑制型教育结构表现为当教育内部结构产生组合上变化,教育系统偏离原有适应态时,结构内部各部分或要素之间以及它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消除原有适应态的偏离,教育结构又回复到原来的或近似的组合方式,保持原来的状态。该系统旧结构的核心根深蒂固,并与社会其他一些子系统的关系极不和谐,而依靠某一子系统的外力来支撑它的稳定。故此类型的结构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育系统结构对社会往往只有单渠道开放,即只向社会结构中某一子系统(如政治系统或文化系统等)开放,受该系统控制,从属于该系统。这种单向控制的结果,导致教育信息流动的垂直性,缺乏横向沟通的途径。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或科技等系统)的联系仍要通过该系统间接进行。
第二,教育结构内部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呈相对不和谐或不稳定状态。由于该类型结构的内在要素组合是在某外部系统的强控制之下形成的,故其结构内部的自组织机制难以启动。教育系统无法按自身的规律,而按某外部系统的意图运行。例如,每次单独的政治改革或文化变迁之出现,必然会引起教育深层结构中新旧教育思想的交锋,新政治或新文化很快重新取得对教育的控制权。但这种政治或文化系统往往只对教育系统作表层结构的调整,却无法马上对深层结构中的旧教育思想及其支配着的目标、教学和管理进行改造。因此,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常常造成一种不和谐的现象或不稳定状态。国家往往会利用政治上有力的手段对教育结构强行改组,形成政治与教育的互补结构。但由于教育从属于政治的关系未变,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条件不具备,所以重组新结构的潜在积极因素难以萌芽。这种无“立”而“破”的结果,最终还是使结构回到原来的组合形式。当然,抑制着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因还有其内部因素,认识到这一点,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