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实施后,初中毕业生有较多增加,高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实际上,九年制义务教育早于1996年实施的地方,这一压力还会提早到来,且将是现实的、持久的。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进高中学习的呼声比现在更加强烈。高中的发展如跟不上初中,势必会刺激初中教学中对升学率的竞争,反过来干扰基础教育,但如果高中教育相应发展了,高等教育不能同步发展,按目前教育模式,又会加剧普通高中对升学率的竞争,在升学的竞争中,大部分学生被注定是失败者。
(三)职业高中的教学模式
初中毕业生,年龄一般在15~16周岁,在这一年龄段,其职业意识还不强,富有幻想,难以确定职业意向,加上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家庭经济较为宽裕,望子成龙和轻视职业教育的俗见,往往造成职业高中招生困难。这几年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经济行业波动剧烈(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职业高中2~3年的培养周期常常跟不上经济的变化,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到学生毕业时,已是“昨日黄花”。职业高中难办有众多因素,主要是2~3年的培养周期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小型、分散、多变的特点,加上社会、家长、学生的心理倾向,导致了社会对职业高中的参与意识很差,使职业高中这一从中专、技校脱胎而来的教育模式缺少特色和优势,建立起来难,要维持、发展更难。
总而言之,目前农村高中教育的模式,无论是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是改革高中本身的结构;无论是改变“升学教育”的倾向,还是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有重新进行设计的必要。
二、模式的设想
普通高中的基本学制为二年,各学科的毕业会考在第二学年末全部结束。招生时一律就近划片,取消重点中学招生的种种优惠。
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一分为三,一部分进人高等学校预科班(或预科学校),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其余的直接进入社会。高等学校预科班相对集中,一个县可办一所(如县重点中学);招生以会考成绩为主要依据;招生数适当控制,一般为毕业生的30%左右;招收的学生参加第二年的高考。职业高中班也相对集中,学制一般为一年,可根据专业需要适当有长有短;职业高中也招收一定数量的初中学业程度的职业班,学制至少二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发给普高毕业证书。尔后,凡预科毕业或职业班毕业的,经考核合格,也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设想模式的长处与不足
农村高中的这种办学模式有以下几点长处:
1.普通高中班由于教学任务、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会考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促进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校生源基本相同,便于学校之间互相观摩、交流,也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其检查、督促。学制由三年变二年后,招生数量可适当增加,平行班多,有利于更好地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
2.预科班(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能适当集中师资,既避免了目前高中毕业班为应付高考而产生的某些混乱。也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从一个省或一个地区来讲,有利于教学上的宏观指导和调整、控制。
3.职业高中由于周期缩短,能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稳定性,与经济建设结合更为密切。如果加上行政手段,有可能在农村引进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做法,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学生在高中会考后流向职业班,专业思想较现在更为明确、稳固,招生也相对顺利。职业高中本身可扩大规模,有利于稳定和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实习基地,对专业变化有一定的承受力和适应力,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
4.基础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后,因管理体制的改革,客观上迫使高中与初中分离。普通高中招生一律就近划片,范围比较固定,有利于高中对初中的联系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高中分离后带来的教学脱节现象。高中学制由三年变二年,学校的招生能力增加,可缓解初中普及率提高后带来的“升学难”的矛盾。
当然,这样农村高中的这种设想模式也可能会产生以下不足:
1.普通高中三年制变为二年制,教学要求适当调整,对中等和中等以上程度的毕业生来说,文化水平有一定降低。
2.预科班(校)可能变成高考复习班,一些普高毕业生以升学为唯一目标,年复一年地读预科班,反而给学生、学校的“片追”现象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保证、师资保证。
3.为争取进入预科班(校),高考的竞争可能提前到高二年级就出现,加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4.预科班(校)为一年制,职业高中一般也为一年制,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同时学生与教师的双向熟悉和了解过程缩短,对教学质量可能带来一定影响。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也增加难度。另外,在教育模式的变动之初,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冲击;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大分流,又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甚至混乱。
四、权衡与补救
进大学读书,对农村青年的引诱力极为巨大,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情况复杂,良方难觅。与其为应付高考而赶进度,“煮夹生饭”,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还不如学制干脆改为二年,让大多数学校、学生能退出“竞争”的第一线,在缓冲地带从容教学,扎扎实实地参加会考,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不一定减少多少,何况还有分流后的教学。
高考的竞争,虽有可能提前到高二年级,但绝不会象高三那样直接和激烈。有会考制度的制约,辅之对同类学校督导和评估工作的具体化,会给学校、学生以正确引导,缓和升学率方面的刺激,高二以后,学生分流比较自然,如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能减轻在”升学率”问题上的社会压力,提高社会对学校评估的认同度。
为防止预科班(校)变为变相高复班,可以对各科目的会考成绩规定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参考时的有效时限(如哪些科目是当年有效,哪些科目是隔年有效)。会考成绩的时效性也能对多年来屡禁不止的高复班起到制约作用。
预科班(校)固然难办,但与其让每所普通高中都为对付高考的科目组而重新组合教学班(组),还不如集中力量办预科班(校),以保证大多数学校的正常秩序。况且进预科班(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素质较好,学生自觉性强,教师与学生因教学目标一致,双向配合也容易达到。进职业班(校)的学生,由于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志愿,职业意识较强,方向明确,学习自觉性也相对更好,同样地相应降低了办学难度。至于校风、学风,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情况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不取决于学制的长短、在校时间的多少。
(第二节)田林中学办学模式
一、田林中学的办学意识和办学思想
田林中学领导班子形成一个共识:不能等硬件凑齐了才能办教育,才能办好教育;硬件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落伍,看不清教育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田林中学认清形势,立足现实,发扬传统,端正思想,千方百计提高师生内在素质。
(一)认清国情、县情、校情,树立危机意识
新世纪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田林中学要在教育大潮中站稳脚跟,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危机和压力。
田林中学面临的危机和压力首先来自新旧世纪交替时代发展与社会变化。从中国的国情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形势的发展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所以,学校积极支持教师们进行教改,支持教师们尝试先进的教学手段。尽管资金有限,学校还是配备了电脑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要求全体教师参加电脑操作培训,限期要求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电脑备课方法,体现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针对新时期青少年遇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特点,学校还及时配备了一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
田林中学面临的危机和压力还来自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与学校条件的先天不足。田林县的特点是“一大两小”:一个面积大县、经济小县、人才小县。全县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44%,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仅占全区的1.8%。要发展田林经济,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就落在了田林县唯一的一所高中——田林中学的肩上。如果田林中学办学质量低下,就意味着教育投资的浪费,社会不答应,家长也不会答应,更谈不上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地位。在校情方面,田林中学高中生源起点低。由于田林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年中考考生不多;更由于经济欠发达,初中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到外地读中专、高中,进入田林中学的只有小部分。先天不足的生源和相对较差的办学条件,存在危机和压力是明摆着的现实。田林中学只有认清现实,才能树立责任感。
(二)发扬传统,苦练内功,增强质量意识
教师、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是“软件”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低分进,高分出”是田林中学的优良传统,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内在潜力充分挖掘了,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对于教师,田林中学一贯支持、鼓励他们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潮流。学校对在职或离职进修的教师给予补助,且补助数额逐年增加。近几年,田林中学通过进修取得本科文凭或正在进修本科的已达20人,占授课教师总数的28.2%。他们当中,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也有肩负重任、已获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例如,县优秀教师何维善老师,已四十多岁了,早已获得中教高级职称。很多人都说,何老师岁数不小了,又已经是高级教师,不用那么辛苦再去进修。但何老师仍有一种要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毅然报考了函授本科。他自觉充实自我,严格要求自我,在教坛上焕发青春,成为田林中学物理学科的带头人。在1997届高考中,他带的班的物理成绩以520.52的综合标准平均分居13所县重点中学的第一名。田林中学注重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批苦练内功、基本功扎实、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对于学生,我们常用本校的典型事例来激励他们:1991届文科生潘祖贵入学成绩是464分的低分,高考以496的高分在全区三万多考生中排第179名,“低分进,高分出”,最后被四川大学录取。女学生陈春霞,父母离异,母亲下岗,但她在逆境中奋进,199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曾因经济贫困两度辍学的瑶族女学生潘秀丽,1998年暑假入选“全国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学北京高校夏令营”,她自己撰写的一篇发言稿生动感人,被选为内地营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的开营仪式上发言,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压力和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正视现实,发扬传统,有肯下苦功夫的劲头,就能变压力为动力,战胜危机,在教与学的苦根上撷取教学高质量的甜果。
二、田林中学治校育人的策略措施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向管理要质量”的思想观念在田林中学非常明确。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师德好、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兴旺发达的根基。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县级中学,田林中学教师队伍的来源有限,要拥有一支稳定的、有过硬本领的教师队伍的确是一个难题。几年来,田林中学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在政治思想方面,首先是关心教师政治上的进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发展教师优秀分子入党。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可以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其次,田林中学注重抓好师德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发扬田林中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做好田中人,立志山区教育”的观念,爱岗敬业,为振兴田林的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奋斗。
在业务上,田林中学走出去请进来,实行以队伍内部教学科研制度为主,辅之以上级组织的继续教育和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的手段。近年来,先后请了广西师范大学等大中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来田林中学作专题讲座,吸收外面的先进经验。在队伍内部,一是加强教学交流活动。教务处定期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师参加听课和共同研讨,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二是抓好教研工作。学校设立教研处,专门负责教研工作。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选定一个教研内容开展教学研究,期末按教研内容撰写教学论文。迄今为止,已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国家级奖励。三是实行“一带一”拜师制度,给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抓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教学新秀。一批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如在2000年的中高考科任教师中,第一次带中高考班的青年教师就有6位,涉及5个学科。实践证明,这些教师不负众望,带领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加强德育工作,认真抓好班级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田林中学按照《决定》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德育为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1.领导重视德育工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保证德育经费,使德育工作的地位得到切实的保障。田林中学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对校长负责。学校组成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政教处具体负责,由年级组、班主任、学校团队和学生会以及学校保卫组组成的德育工作机构。这些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部署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先后制订了《田林中学文明班级评分细则》、《田林中学年级组长工作职责》、《田林中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田林中学班干工作职责》等德育工作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使德育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2.将德育贯穿于教学
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并在教案检查中加以落实;学校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树立育人观念,以自己的工作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并与考核挂钩。
3.开展德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