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中”是指市区重点之外,初高中均设的中学。这一类型的学校大多是师资设备条件相对而言较好,历史比较悠久的中学。“完中”一般来讲初中的质量较好,合格率、优良率都比较高;而高中由于生源比较差,虽然师生作了很大努力,但因基础较差,与市区重点中学相比总要差一大截。又由于高校招生人数有限,“完中”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名落孙山。这批未被录取的学生既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又缺乏就业思想准备和缺少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家长和学生本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苦闷和彷徨才慢慢地面对现实寻求出路。这支为数不少的“大部队”使“完中”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又由于学校规模和布局的失调,重点学校扩大招生,“完中”又面对相对集中的高中生源的矛盾。
一、“完中”的办学模式非改不可
“完中”的高中应该肩负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劳动者打基础的双重任务。可长期以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成了第一任务,此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学校的课程要求、教材安排,对德、智、体的发展都围绕高校招生而先后“排队”。社会、家长视升学为成才的标杆,这样导致了整个学校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重主科,轻副科。”而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劳动者这一任务只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由于完中的升学率较低,社会压力大,而令师生倍感苦闷,单一的办学模式已走进了死胡同!
今天,我们在研究“完中”办学模式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普高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应该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后备军打好基础,在打好科学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又为全体学生,特别是升不了学的学生提供择业指导和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这才是完中改革办学模式的指导方针。
二、“完中”应在成才率上寻找自身的价值
如何摆脱升学率圈子,如何实施双重任务,使学生个个成才?学生们或是因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被高校青睐,或是有一定专长与技能,成为各行各业企盼的新一代,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以其“长”而受社会青睐——如果是这样,每个学生都不会因升不了学而彷徨、苦闷,每一位家长都会因其“长”而感到自豪。“行行出状元”,这样“完中”的学生不再是大部分以失败者的心态离开学校,那么家长也不会对学校施加压力;社会也不会责难学校,高校升学率的独木桥也不会那么拥挤。当完中”的学生以自己的专长,以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在社会时,人们便不会再责难学校。升学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专长能解决现实问题,每个学生不是在这方面、就在那方面争上游,面宽了,成功的希望就大了,学生、家长、大家都会高兴。
“完中”的教师们应该把学生全面成才看做是教育的成功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企盼的目标、学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完中”只有在全面成才率上做文章,才能找到其自身的价值。
三、“完中”办学新模式探讨
(一)“完中”新模式的核心是分流教育
“完中”办学的新模式就是依据普通高中的双重任务实施高三分流教育,依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办班,进行综合技术基础教育和定向职业技术教育。
从“完中”角度看:将会考与高考全部脱钩,是高中分流的必要条件。会考是高中文化程度的水平考试,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合格者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不合格者需要补考或留级,全体高中生都必须追求会考合格作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分流则视为高中合格之后的第二追求,如果将会考与高考作任何形式的硬挂钩或软挂钩,必然会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种会考是进大学的“敲门砖”,会考就是为了升学的观念。高考从“矫枉必须过正”的角度看还是全部脱钩好。
在会考合格的基础上部分有志于继续升学的,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予以加强提高;部分学生在某方面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好条件或有一定基础的,应鼓励他们选择相应的专业予以培训,使之形成特长和技能。
“2+1”分流,还是“2.5+0.5”分流?
从现实中寻求实施方案:如“2+1”,要在二年里完成高中阶段各学科基本要求,就必须对现行教学计划作较大调整,在一个省市要作如此大的变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2.5+0.5”,在五个学期内完成高中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可行的。将高中毕业会考提前在一月底举行,即可腾出整整一个学期实施分流教育,这样省市便可自行按统一的调整方案实施推行。用一年时间分流还是用一个学期时间分流,哪一种好?从分流的要求看:升学的用一个学期时间复习提高,使之与高考相衔接是比较实际的。但用一个学期培养职业技能似嫌太短,最好一年,好使就业的学生大都在本省市范围内安排,与全局关系不太大,地方可以自行安排。
鉴于完成高中文化学习之后分流带有就业技能性质,为减轻学校负担,适当多收一些费用,家长还是愿意的。
全面权衡,采用“2+1”的方式作为完中办学模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二)新模式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分流
分流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办法是:“完中”在招收新生时公布本校有能力举办的分流专业班名称和学习内容、职业方向以及与本校对口招生的中专、技校、工厂企业举办的一年制专业班情况介绍,让学生报考高中时就注意到将来的分流。第二种办法:教育局牵头成立2~3个分流协作块,在块内设置各种适应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技能专业,由“完全中学自办块内有办班能力的中专、技校、工厂企业、研究院、所协助办,各校学生在完成高中文化学习后自由选择相应专业,去“各得其所”实现分流。
分流不能自流,年轻人都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他们年轻,选择具体职业时常常带有盲目性,一般都希望从事轻松而待遇又好的工作,他们的志愿常常偏离社会的需要,分流时既要坚持自愿原则,同时必须加强职业指导,请社会各方人士现身说法,请家长与教师一起指导,使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能站得高,看得远,自觉地考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分流不能自流,对各种专业班的师资,教学要求,教材选择、场地、设备及专业班的设置都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来统筹,办班的部门要保证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考核评定、结业发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并不断总结、评估、修正、改进逐步完善。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浙江省湖州市实施高中分流教育已有几年,他们的许多做法可以给我们不少启迪。他们的初步成效令我们鼓舞。宝山区的探索、实践给了我们不少经验,如何跨出更大的步子则需要领导的统筹与我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各类学校与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工厂、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为满足社区需要的各种建设人才举办各种专业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理论,老师傅手把手实践操作,多工种、全方位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成才的愿望,各类学生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职工素质大面积提高,“完中”的双重任务才真正兑现,而学校将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第二节)综合高中办学模式
一、综合高中的提出
(一)综合高中提出的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将其进一步上升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并作为《教育法》立法宗旨之一。《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一再强调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旅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瞻性地揭示了未来需要综合型人才,只有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知识广博、能力全面和个性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国家,囤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2.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现代物质生产系统中的产业结构、劳动力水平结构、技术水平结构以及社会的人才结构,给教育结构以影响,使综合高中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产业结构,按西方经济界盛行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国民经济部门分为“第一(次)产业”(以农业为主,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次)产业”(以制造为主,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等)和“第三(次)产业”(以服务为主,包括运输、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仓库等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娱乐、饮食、旅游等个人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等)。各次产业之间构成一定的组合比例关系。
劳动力水平结构,通常可分为普通水平、中等水平、高等水平劳动力,或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社会劳动力总体中各占不同的比例,形成一个劳动力的水平结构。
技术水平结构,一般可分为尖端、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水平,半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中等技术水平,手工工业、手工技术水平3种,也有人称之为先进、中间、传统技术水平。各种技术水平之间构成一定的组合比例关系,连同工人的技术素质水平,形成生产系统中的技术比例关系和技术水平结构。
人才结构,在纵向上,表现为按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分成若干层次。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划分是:专业级(profession:llevel)、专业技术级(technic:llevel)、技术级(skilledlevel)、半技术级(semi‘skilledlevel)和非技术级(.unskilledl“e1)。在横向上,表现为按行业分成各种专业或工种。形成数以万计的职业种类。各级各类人才保持一定的组合比例关系,形成一定的人才结构。一定的人才结构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水平相适应,同时又向教育提出相应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教育结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各级各类人才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制约,为人才结构所决定。
一个国家合理的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要有大量的初级、中级人才和素质较好的普通劳动者,结构必须合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为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发展,最大障碍是人口的素质。
物质和生产系统的结构和社会的人才结构,都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着的。包括中等教育结构在内的整个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具体些说,必须适应生产系统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3.分流渗透理论
所谓“分流”,指社会总生源流向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即部分流向普通学校(班),接受普通文化科学教育;一部分流向职业学校(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实施中的升学分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择业分流,是前期的择业分流,包括初中升学分流和高中毕业分流。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已经完成了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初级基础任务,为定向职业技术教育打下了基础,此时分流是可能的。升学分流的目的,是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劳动者的技术适当专门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其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以培养数以亿万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宗旨,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启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加快农村初中课程、高中综合课程改革,积极扩大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试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可实行高二后分流,试办综合高中。”
分流的意义就在于缩短了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了人的素质增长速度,迅速增强人的劳动技能,短时间内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急需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所谓“渗透”,是在高中教育各阶段各方面各环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全体学生既接受普通教育,又接受职业教育。
渗透模式本质上是综合型高中。其目标是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