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21

第21章 城市传统办学模式(10)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应当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从我国目前的办学行为看,行业、企业应当承担办学任务。但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企业办学功能明显淡化。从城市来看,行业参与办学在各地有不同的形式,如无锡行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可分为:(1)行业基地型。即为本行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2)企业主体型,即企业办的学校,如技工学校、培训中心。这种办学型在城市已经延伸到了乡镇企业,如江阴市“沿山集团”创办的沿山职校,就是乡镇企业主体型办职业教育的典型。(3)企校联合型。这类办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另外在城市,由于经济优势所带动的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合资办学或投资办学也成为企业办学的一种形式。

3.社会力量办学型

除政府办学、行业企业、外资办学外的另一种办学形式,主要有社会团体办学、私人办学等。这类办学类型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及当地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定,在城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从城市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来看,政府办学型仍然是各地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为各地职教发展的龙头;行业企业办学呈下降趋势;社会力量办学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城市办学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业、企业办学的责任淡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些重大的变革,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带来新的困难,落实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任务十分艰巨。现在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许多机构已不存在,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办学责任明显淡化,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2.办学主体的责、权、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贯彻“大家办”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切实承担和履行办学责任和义务。但在办学实践中,办学主体的责权利问题并没有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尽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各大城市蓬勃发展,但仍属于自我繁荣阶段,还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在教育与劳动部门之间游离。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完善,导致协作办学的道路上出现种种障碍。劳务市场没有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技术从业人员提供应有的指导,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造成学校随意性大,责任性不强,缺乏可行性,没有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相适应的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观。职业技术教育是联系教育与劳动的中介环节,它必须以劳动力结构为依据,确立同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发展水平客观的适应关系。正如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二是城市三资企业、独资企业、私营企业较多,但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责任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说,生产成本中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费用。目前,无论三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大量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但他们仅仅付出的是“使用费用”,而“生产费用”是没有付的;

三是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淡化,即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往往带有一种短期行为,没有真正成为企业领导者的自觉行动,从而影响到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企业效益好就办学,效益不好就不办或停办的现象常有发生。

3.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制约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模式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教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分级分工、按系统归口、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的多元管理体制。虽然它为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格局。这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职教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职教多元办学模式的发展。就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多方管理的格局依然存在,中专由行业或者教育部门管理,技校由劳动部门管理,职业学校大都由教育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往往会造成“小而全”,规模效益差,使教育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不同部门所属学校之间由于政策待遇上的不平等,也往往会相互排挤,各自为战。这种管理体制不仅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而且影响到办学模式改革的深化。

4.职业教育的投资体制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

从理论上讲,投资体制与办学模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说,办学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投资体制。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重叠性,或者说,投资体制就是办学模式,特别是民办、私人办学两者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政府举办的,还是民办或国有民办的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地碰到了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经费的不足和短缺已明显影响到职教办学模式的改革。

四、城市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一)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

WTO既是一个贸易组织,也是一组贸易规则的集合,加入WTO,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按照它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来组织运作。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同一部门、同一产业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也是不同的,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的影响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正确把握入世后职业教育的变化趋势,与时俱进,把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引向深入。

1.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

加入WTO以后,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使原有低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大批消失,而另一方面又会新增加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的和智力成分高的职业岗位。美国在1994—1999年这5年中,有7000多职业岗位消失了,但新增8000多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岗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职业岗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概念,趋势是不断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这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必将会带来严重冲击,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据统计,在全国城乡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水平的仅占2%;新成长的劳动力中有30%在就业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城镇企业的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了一半,其中还有2/3是初级工。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本状况难以适应入世后职业岗位结构变化的需要。

2.就业结构的变化

加入WTO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就业结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入世以后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相当于300多亿美元;而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又可带来400万个就业岗位;据此推算,每年可增加12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据报刊载文,到2010年,我国大约有960万农业劳动力将需要转移到其他部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入世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近期内(3~5年)对我国传统行业和原有的就业格局同样会带来巨大冲击,使就业机会不仅不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它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市场和培训市场,进而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3.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

入世将有力地促使我国开放力度的加大,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与世贸组织成员的交换将不断扩大,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就教育而言,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将产生更大的压力。目前,一些国家借在中国开展经济活动的机会,建立以培训为宗旨的机构,进入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从形式上看,这种技术培训性质的教育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所达到的目的却部分地垄断了该产业在我国的高级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度出发,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市场开发;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入世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21世纪,为了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中如何发挥私立教育的作用,是各国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种种迹象显示,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仅通过传统的公立教育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在许多国家,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公立教育根本满足不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扩展需要,只有通过多元化办学才能得以实现。

世界私立教育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国的私立教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美国,州立公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某些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学校选择”制度的出现以及州政府和社会对私立教育的更大关注。东欧国家的私立学校伴随社会的转型也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亚洲国家除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私立学校本来就高度发达,如今继续有所发展外,其他如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乃至蒙古和越南等国家的私立或民办学校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现在私立学校的发展已涉及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办学的行为在逐渐强化,许多企业和公司出于对员工的发展需要也开始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同时,由于由企业出资开展职业和专业培训的教育机会多于在大学所能提供的机会,而且培训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私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大力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是我们进行办学模式改革的基本依据。因此,城市进行办学模式改革,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满足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

社会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资金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它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全貌,反映出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及需求。教育结构作为受社会结构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体制是教育结构的具体体现,它的变革与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1.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1)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职业群体和新的阶层。个体和私营企业以其自主、灵活经营的内在活力,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促进市场竞争,集聚社会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无锡到1997年底,私营经济户数已达1.2万户,在业人数达到13.7万人。广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私有经济从业人员在广东20年中增长了26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70万人发展到1998年的45.58万人,净增43.88万人,增长25.9倍。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0.64%增加到10.23%。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全国来看,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从12.1%上升为13.5%,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及其他经济成分占2.4%。

(2)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整个“八五”期间,苏锡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提前实现了到2000年末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从“九五”计划开始,由于实施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又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从国民生产总值情况来看,2000年青岛GDP达1151亿元;2000年,苏州、无锡、常州3市的GDP分别达1540.7亿元、1201亿元和600.3亿元,宁波2000年GDP达到1191.5亿元,基本上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现代化社会标准。而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已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县级市第四位的新兴城市。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亿元,人均GDP约2.4万元。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领域不断拓宽

全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1998年的26.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6.7%上升至1998年的32.8%,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递增速度由改革前的5.5%提高到改革后的10.5%。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城市尤为明显。

从7市产业结构的构成来看,无锡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8.3∶53.3∶18.2调整到现在的5.7∶61.7∶32.6。常州市2000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7.5∶56.1∶364。顺德市1997年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为7.7∶56.3∶36,基本上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整个城市商业服务日益繁荣,物资流通比较活跃,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仓储运输、科技信息、人才市场等都有了长足发展。

3.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