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17

第17章 城市传统办学模式(6)

实验学校分三级建立。省市一级、地区一级、县一级、各一所,分别由各级教委或教科所主办、形成各个层次的实验中心校。按这样的安排,全国将有省级实验学校30~50所,地级实验学校300~500所,县级实验学校2000多所。

英才学校和实验学校一般都是完全中学形式的,学制可能多样化。在实验学校中,也会包含少量的中小学一贯制的学校。英才教育也应该考虑小学英才教育。

一般中学宜采取初中、高中分设。高中学校数,控制在使其毕业生与本地区升大学的年均数的比例为2∶1或5∶1为宜。这样,全国一般高中控制在六七千所就够了。将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再按比例扩大高中学校的数量。国家和地方应大力发展职业中等教育,以满足青少年要求完成高中阶段学习的需要,并以这种途径来完成为建设输送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由三种类型的学校、分七个层次组成的普通中等教育的宝塔形结构。这个结构,不仅就全国来看是宝塔形的,而且就一个省,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来看都是宝塔形的。几何学、力学、管理学都已证明:正立三角形,也就是宝塔形,具有最稳定的结构。因此,我们所建立的结构是符合科学的。

在这个结构中,各级实验学校是联结全部一般校的纽带和桥梁。为了彻底实现其示范性,它就有必要办成中心校。各级实验学校都应该成为本地区的教育改革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教育经验交流中心,重要的学科实验、实习中心,成为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埔雷什式的实验学校。无疑,未来的实验学校将主要由现在的重点中学担任。所以,破除现在严重地存在于许多重点中学中的封建保守性,封闭性,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节)重点中学办学模式的实施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里,举办重点中学的目的是很清楚的:一是加速造就人才,二是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加速”和“带动”四个字。“造就人才”不仅是重点中学的任务,也是一般中学的任务。只有“加速造就”才是对重点中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但是,重点中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最突出的自身问题是,即偏重于对高升学率的追求。诚然,重点中学应当有较高的升学率,这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当前这种追求的片面性,可以说达到不择手段的程度,严重的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重高中、轻初中,重尖子生、轻中差生,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美、劳动技术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一切服务于升学。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学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造成了中学教育的严重恶性循环。重点中学不但没有起示范作用,而且挫伤了一般中学办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益。一般来讲,重点中学办学的物质条件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生源起点比较高,学校规模比较大,具有升学率高的必然性,在以“率”论高低,以“分”论优劣的情况下,本来就给普通中学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如果重点中学再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不择手段,收进好生,推走差生,更加形成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对抗情绪,使占96%的普通中学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势必严重损害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

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很多方面,但当前急需解决的,是重点中学如何端正办学思想问题。

一、打好基础,狠抓初中

初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起点,抓好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重点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中等教育本身来说,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表现于完全中学的初中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学生思想处于“危险”期,学生的学业处于启蒙期,学生的体格处于成长期,学生的可塑性处于中学阶段的最大期。所以,抓好初中,事关人才的未来。但是,很多重点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离,只抓高中,不抓初中,摘自然淘汰,大批重点校的初中毕业生被淘汰到非重点校,又将非重点校培养出来的尖子学生,选拔到重点校,造成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在生源问题上的尖锐矛盾。

抓好初中,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好初一和小学的衔接问题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思想、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五方面的不适应,要使这种“不适应”变为“适应”,作为重点中学,要主动组织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和附近小学进行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联系。同时,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初一年级的教育教学规律,变学生的五不适应为五衔接。

(二)解决好初二的分化问题

大量事实说明,初二年级是一个分化高峰阶段和大面积掉队阶段,究其原因,从学生思想讲,初一紧、初二松、到了初三再用功的思想相当普遍,从学生心理讲,初一有新鲜感,初三有紧迫感,而初二处于新鲜感消失、紧迫感未到来的“断裂心理”阶段;从学校的思想教育来讲,初一有少先队,初三有共青团,而初二形成团队工作的“真空地段”;从学校管理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安排,统统是先初三、后初一、最后初二填空白,形成年段教育教学力量的“薄弱局面”;从课程讲,初二课程多达九门,学生负担甚重,而其中的几何、物理、外语,量大抽象,形成“超负荷”年段。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对初二年级,必须强化管理,科学改革,认真研究,对症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初二的绝对分化状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相对分化的距离是可以缩短的。

(三)改革初中的管理体制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研组不利于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其缺欠有:

1.教研组往往面对教材,不面向学生,只教书不育人,只教书不教做人,造成教导分割的局面。

2.教研组把不同年段的班主任和教师集中于一起,无法统筹安排年级的各项活动,无法对学生进行同年级各班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无法及时加强同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3.教研组的工作效率较低,初中阶段的管理甚为重要,而教学的落实必然离不开各年级的一系列管理和安排,但教研组无法指挥各年级,小事往复数次,方可运转。

进行年级组建制,以上缺点均可克服,当然,年级组建制,并不彻底否定学科教研组,而应当是以年级组为主,教研组为辅的管理建制。对一些大型的教学研究活动,仍要发挥学科教研组有利的积极作用。

4.狠抓初中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初中师资质量是目前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中最薄弱的一环。目前重点中学的初中教师,大部分是年青教师,他们热情高,接受新事物快,主观上愿意把工作搞好,但由于一些社会的原因,他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还不够巩固,业务上的功底还很差,缺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所以,重点中学必须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个战略性措施,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面向全体,重视差生

带头转化差生,提高对差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重点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二。

基础教育既表现为基础性,又表现为全民性。所谓全民性,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学校教育,就是要提高百分之百学生的素质。

重点中学的经验要想具有说服力,就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学校教育,达到国家要求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的水平。如果在追求高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以升大学的可靠系数为限,把学生分为两等,对升学无望的学生采取放任淘汰的办法,这是严重违背基础教育宗旨的。

所谓差生,是指那些比其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这些差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注意力差,思维能力差,读写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学习方法差,他们这种厌倦学习,放弃学习,成绩低劣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智力差,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而又长期未能解决而造成的。

就动机讲,差生的学习动机长期停留在短浅的消极水平上,具有游移摇摆,肤浅狭隘的特点,不可能对行为产生强大而稳固的动力;就兴趣讲,差生的兴趣往往庸俗,兴趣的范围也比较狭窄,而且持久性很差;就感情讲,由于差生对学习本身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理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知何为勤奋、何为刻苦,所以对学习,对老师的感情表现淡薄,并往往因为某些原因,形成对立情绪;就意志讲,自制力和坚持性差,是差生明显的特点,遇到困难,表现急躁、动摇、退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经常抄袭,偶有小病就不上课,在很多活动面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是转化差生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跟踪”

在学校的各个班级中,可建立《差生跟踪档案》,对每个差生的意志、兴趣、个性、基础、智力、成绩通过跟踪、观察,进行定量分析,定性指导,在跟踪过程中,由于差生存在意志薄弱的“致命”弱点。所以其进步往往呈现波浪式,这种“波浪式”又往往被教育者误认为是“屡教不改”,而采取一些不应采取的措施。这就是说,在跟踪过程中,塑造差生的坚强意志是至关重要的。

(二)“期待”

充分利用教师对差生的期望,是转化差生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真诚、暗含的期待,对差生达到偏爱的程度。教师期待和偏爱差生,就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当学生一旦获得“期望”的信息后,就会产生“激励”的效应。这种“期待”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诸如备课,讲课、辅导、批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委托等措施,使差生恢复自信,激起热情,以更大的努力弥补学习上的差距。

(三)“吸引”

仅仅把差生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圈子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相当多的时间鼓励差生参加非学业集体活动,提供给他们施展才智的机会,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改变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缩小他们与优等生的心理差距。

(四)“迁移”

采取多种办法,让差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论高低,受到表彰的,统统只限于学业成绩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差生心理创伤极大,如果开放表彰的内容和范围,制定一系列的单项优胜奖,诸如体育锻炼优胜奖、文娱活动优胜奖、爱护公物优胜奖、助人为乐优胜奖、社会实践优胜奖、小发明创造优胜奖等等,获得单项优胜的学生享受到和三好生同样的荣誉,公布于学校,通知于家长,就会使很多差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我在学习上也一定能赶超别人”的心理迁移。这种迁移,必然带来极大的内动力,出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奇迹。

(五)“严训”

严格的常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差生有学习马虎、不求甚解、不能和老师同学研究讨论的坏习惯,与长期对差生放松严格训练有关。为此,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造成一个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校风,从小处抓起,长期不懈,差生的良好学风一定能够逐步形成。

三、全面推进五育并重

重点中学由于升学率的压力甚重,往往偏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种“唯分”论人,“唯分”取人的“单一型”的质量观,是人才观念的极大偏见,是重点中学亟待解决的,带有方向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点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三。

教育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社会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应当是定向的,而绝非盲目的,这种定向的影响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简曰“五育并重”,这是由普通教育的全面性特点,以及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决定的,中学生不应当也不可能发展为狭而深的类型,而应当在基础方面打下足够的宽度,只有宽一点,未来的成才有可能深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一项是次要的,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的统一体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这就是说,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育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各育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削弱了任何一育,其他各育也必将受到相应的损害。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才而缺德,必然产生反社会的效果,但是,离开智和体的德也是毫无意义的德,正像我们的手和脚一样,一旦离开人体这个统一体,就会腐烂变质,失去任何意义。

当前,重点中学坚持全面推进五育并重的办学方针,需要克服“五育”的片面性,即德育的“务虚不务实,重形式不重效果”,智育的“务教不务学,重分数不重能力”,体育的“务标不务本,重提高不重普及”,美育的“务理不务情,重表象不重心灵”,劳动教育的“务脑不务体,重说教不重实践”,如此等等,都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都是重点中学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落实五育,就重点中学本身来讲,一是要制定五育目标条例。根据目标,落实各育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二是落实“五育”于活动之中,根据学校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制定学校“五育”周活动安排计划。

从学校外部来讲,应当制止按升学率排队,评论学校优劣的做法,使重点中学从升学排队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贯彻,使升学率成为贯彻方针的自然结果。

四、转变观念开放办学

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这是重点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四。

升学的激烈竞争在重点中学兴起,这场竞争在激励着学生,驱赶着教师,席卷着整个社会,在这场震憾整个教育系统的升学竞争中,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少重点中学暴露出一种明显的小农经济思想。一是关门办学,很少或根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应有的社会实践,使一些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办事,如何认识社会,学生唯一知晓的是:“唯书”、唯师”、“唯考”,中学毕业上大学,缺乏时代应有的基本素质。二是在重点中学之间、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之间,封锁办学情报,老死不相往来,抢生源、挖墙脚,造成普通中学的严重内耗,使教育的整体效益受到极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