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合理界定和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牵涉到中央与地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及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要考虑到国家目标和全局利益,又要考虑地方目标与发展不平衡状况。根据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应优先确保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优先强化义务教育。因此,国家应集中必要的财力,通过设立中央政府教育基金、专项教育补助经费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应允许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本地实际,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如普及高中义务教育,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的标准和水平,为本地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
2.企校剥离,开放办学
根据教育事业和社会化的改革趋势,逐步实现企校剥离,改变学校单一化行政隶属关系和单位所有制状况,实现国家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合理化——现有各类单位附设的普通中学应逐步与原单位剥离。在改革过渡时期,可能在不改变隶属关系和投资渠道的条件下,先面向所在社区扩大招生范围,待条件成熟时交给地方政府举办。从长远看,可根据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结合乡建设规划,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学区。建立学区划分标准和学校设立标准,根据社区发展状况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把企事业办学纳入到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规划当中,形成条块结合、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如陕西省咸阳市在市教育局设立企事业学校管理科,统一协调和管理企事业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对企业办学所需经费采取自补和教育事业附加费返还的办法,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对全市中等教育结构进行统一的调整和配置,使各类教育的布点趋于合理。为了使企业学校能面向社会,与地方学校公平竞争,打破了企事业学校和地方学校的界限,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按服务区分片招生,使各级各类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均衡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三)政策重心由“重点”向“非重点”转移
基础教育的政策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非重点校和“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坚持“大众主义教育”,追求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提高效率、保障教育的民主化,尤其是保障学习的机会与成功。
2.重视公平,保障国家全体公民的基础教育,这是心理和智力自主的根本及终身学习的支点。
3.鼓励参与,使所有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他们所在社会的文化生活。“大众主义教育”也是当今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正如有学者认为,少数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四)突出办学个性,增强办学的“造血”功能
办学模式多样化、个性化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并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指形成了明显特色的学校,就是指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有特色的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
1.明显区别于制度化的学校,对现行学校的划一、封闭、僵化是一种突破,同时又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创新。
2.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其潜能。
3.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发挥学校系统主体性。事实上,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其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基础厚薄,总会存在某种优势,即一定的办学活力。因此,构建特色办学模式,应因校制宜,走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不宜盲目地一哄而上“改制”。否则,会影响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节)普通中学办学模式
普通中学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
一、普通中学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培育一代新人全面打好素质基础。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品行端庄,乐学尚美,学业优良,身心健康,特长突出,个性鲜明,善于合作,不断发展的优秀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普通中学办学目标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中学教育应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化与个性发展;其次,为学生“量身定作”,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第三,“助人自我完善”,学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潜在能量向现实能力转化提供条件和帮助。优质学校,必须能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善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适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功打好基础。中学教育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特征和优质学校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措施。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这一目标具有方向性,使学生既能做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又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体现了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
三、普通中学办学理念
“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旨在弘扬人的主体性,激活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并持续发展。这一教育,构想出以学生主体自主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尝试研究为重点,在教育活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创设和营造激励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的发展应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德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依法治校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中强调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
包括普通中学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端正办学方向,依照有关教育法律和法规,制订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检查,使各项工作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以德育工作为重点
德育工作管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要求学校管理者引导广大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教育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德育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管理的力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告诫人们,如果忽视德育管理,德育工作的时间、空间就有可能被挤占,德育的地位就难以真正落实。还需要指出的是,摆正德育位置还包括协调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努力形成德、智、体、美各育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第三,协调德育工作的各内部因素。德育的实施涉及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种活动途径,德育管理的职能就在于对德育活动所涉及的各类因素加以协调统筹,使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按照《决定》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应坚持德育为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1.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
(1)教学途径的德育管理。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课程,在诸多渠道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为此学校要加强管理。学校领导应派专人负责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保证教师的配备和教学时间。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研究,将思想政治课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评分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其他各门学科则要克服教学中德育一般化、随意化的倾向。学校要组织力量在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学科、各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供教师在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中参照执行。
(2)班主任工作管理。班主任承担着大量德育任务的落实工作,其工作优劣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管理。学校要选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对他们充分理解、信任,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平时要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业务水平。
(3)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管理。团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具活力的力量,在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自治能力以及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学校应强化团队工作管理,选配好团队的专职干部,关心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教育。
(4)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完善的自我管理是中学德育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代表着德育管理的升华。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校长助理制、班级值周制、校际班际交流活动、学生自办刊物等,为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搭建舞台,让学生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养成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2.德育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设置的模式
(1)二级制:在校长领导下,设立校级德育管理职能机构——教导处或政教处,班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构成校、班二级德育管理系统。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隶属于党支部领导系统,教学班建立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基层组织。
(2)三级制:在校与班之间增设年级组,统管本年级的德育工作,形成校、年级、班三级德育管理系统。通常,二级制适合年级数和班级数都较少的学校,三级制适合年级数和班级数都较多的学校。
(3)教导合一制:在校长之下只设立教导处,作为校级德育管理职能机构,在这种模式中,教导处既管教学又管德育,既管教又管导,教和导合二为一。不过,在教导处教务工作和德育工作又有专人负责,分工管理,只是分工不分家。
(4)教导分立制:校长之下分设教导处和德育处或政教处,前者分管教学工作,后者分管德育工作。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学校常采用教导合一制,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教导分立制。
(5)委员会制:不设政教处,而设学生思想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全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无论哪一种形式,一定要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追求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组织管理还应包括必要的制度建设,如德育工作的岗位责任制、检查评比制、奖惩制、协调制、工作研究制度等。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开辟多条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大体可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普通中学单一的以升学为中心,片面强调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全面落实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学科课程,并抓好各种辅助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及劳动素质等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抓好体育工作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学校抓体育工作应首先认真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它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抓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是学校定时定点进行的常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进行日常集体锻炼的有效形式。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它们的实施和效果。其三,抓好课余体育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除校内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或达标活动,还应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远足、野营、举办夏(冬)令营、游泳、滑冰、爬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加强管理,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的兴趣,发展学生特长,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意志,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锻炼身体。但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保证安全。其四,办好每学期校田径运动会等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强调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及其兴趣爱好组织“大规模”体育活动,让人人都参与,力求融群众性、健身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部分学生参加,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认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