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办学模式(精装)
29384900000011

第11章 社会环境与办学模式(11)

教育能够通过开发人才资源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推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教育培养的人必须适应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和人才的要求。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教育模式的选择,也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的要求为依据。

(一)学校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

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的同时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合格劳动者。因此学校教育改革既要对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规律,以及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开掘,使其更能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对传统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加以甄别,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相融的教育经验和传统予以继承和融合,部分相融的予以改选和转化,完全不相融的则要摒弃和消除。

(二)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者不但要具有参与竞争的真实才能,而且要具有独特的个性优势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生存与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突显自身的价值。因此,学校教育模式,要以未来劳动者能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选择培养途径的依据。

(三)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反映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这种经济效益不是巧取豪夺得到的,而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真实才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社会的贡献取得的。因而,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能够在不同的岗位,用自己的真实才能承担社会的义务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此,学校教育模式,要以培养具有现代社会责任感的人为选择培养目标的依据。

(四)使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和效益标准,作用于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是单纯以分数为尺度,学校教育不是要求人人都升入大学,但却要求个个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天赋得到体现。以往的教育模式多以分数和升学率评价学生,使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浪费了自己可贵的天赋。学校教育改革模式,就是要以能使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体现为选择评价标准的依据。

二、多样化是学校教育模式选择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多样化

我国存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中等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学校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从实际出发,允许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允许几种学制并存,允许在普及与标准要求上有所差异。在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有多种形式,我国农村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既要办普通初级中学,又要为一些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传授一门技能。因而,就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初级中学、初级中等农村职业中学,或普通初级中学中的初三分流、“三加一”多种模式的特点。

(二)多样化适应经济发展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地延续。高中教育既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基础,又要为进入社会谋职做好准备。因此,高中教育应该是一种多目标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这是我国高中阶段多目标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加速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的改革进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高中文化为起点的劳动者和中级人才。而高等教育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发展,难以容纳众多的中学毕业生,这就推动了高中教育向多形式、多目标方向发展。我国“七五”期间在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相继出现的综合高中模式,就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果。目前,我国高中办学形式有“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三加一”等模式,就是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点的体现。

(三)学校教育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多样化

这是不同产业地区对劳动者素质、技术工人培训程度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学校的特点决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技术工人的培训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不同产业地区具有不同特点,对劳动者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程度又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一致。因此,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比例对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无锡市油泵油嘴厂职校实训与理论教育学时之比为2∶1;而南昌市第三职业中学汽车类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教育学时之比则为3∶2。

三、如何构建学校教育的学校模式

(一)构建学校整体改革模式

学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针对现存的教育弊端,对学校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系统设计和改革,使学生在智力、品德、体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系统思维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别要素,要为学生在智力、品德、体质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要靠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来影响。因此,必须找出学校教育整个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如结构联系、功能联系、起源联系等,以便了解、分析和调控系统的运行。依据这一点,来设计学校的办学思想、改革目标、范围、对象,实施的策略、方法、步骤、程序和与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培养目标体系、操作目标体系、评价目标体系。这就是构建整体改革模式的系统性思维策略。

但是,由于不同层次学校有不同情况,同一层次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实施改革的学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改革主持者的思路不一样,所以,构建改革模式是不拘一格的,多样化的。从已实施改革的学校情况来看,可归纳如下几种模式:

1.立足整体,抓住重点,逐步推进的模式。

如湖南省某子弟学校在改革中提出的“整体优化,争创一流”的教育模式,是从管理入手,大胆借鉴TQC管理方法(企业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通过整体优化措施,使改革逐步推进,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自己的特色,做出了一流的成绩。这是抓住质量管理作为改革的重点,逐步推进,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优化的改革模式。

2.以教育诸要素横向联系,互相渗透为主,使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课外活动一体化,各学科教学互为补充与渗透的模式。

如华东某中学实行的“合格加特长”的整体改革模式就是这种情况。该校将管理、课程教学和其他教育要素在改革中联系起来,并相互渗透。建平中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第一课程、第二课程和第三课程(建平人称为“隐性课程”)同时并进,相互渗透。缩短第一课程的时间,开设第二课程。在第二课程中,分为学科知识类、技能知识类和文化知识类,学科知识类与第一课程的各学科是相互渗透与补充的,第二课程中“微型课”,与学生参与的管理相互联系和补充。“微型课”的开设为学生人格的塑造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学生自觉性的提高,参与学校管理达到整体优化创造了条件。

3.根据某一学科特点,创造出学科特色,进而全面扩展,达到整体优化的模式。

如湖南省某中学,首先形成生物教学特色,进而扩展到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校整体优化特色。

4.从环境育人入手进行改革,创造整体优化的学校特色。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两方面,其一是校园环境;其二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如北京分司厅小学提出并实行的“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成长创造条件”就是从动态环境入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环境的教育模式。天津汉沟小学的“绿化美化与育人一体化”特色,就是从静态环境入手,进而使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相结合,达到育人的整体优化模式。

除以上几种模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模式的构建,它在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协调性的问题,也就是在改革过程中,改革目标、内容、方法和改革的途径等应有协调效应。而操作的协调性是通过“合作”、“渗透”、“协同”、“互补”等多种形态来显现,达到整体改革的优化。

(二)构建多样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培养的学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具有涉及的部门多、专业种类繁、实践性、技能性强的特点,它们与生产业务部门有天然的联系。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市场,它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学校的质量效益体现在所培养的技术工人和各种技术人才身上。因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但要从学校整体改革来实现教育目标,而且要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大系统综合考虑办出专业特色。根据不同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情况来看,有如下几种较好的模式。

1.实行以职养职、模块式教学与管理的模式。

这就是以校办企业为依托,按照对就业环境、职业目标的分析,制订教学计划、大纲,并不断修订,满足企业界和社会的新要求,使学校与企业、社会更好地合作。模块式教学与管理由四个部分组成:职业目标分析(分析该专业的工作责任及与之配套的专项能力),模式大纲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科学的管理。

如山东即墨市第二职业中专就是这种模式。该校将原来的年级组、学科组管理改为专业组管理。将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化学、历史、政治及服装、卫生等16个学科教研组合并为6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配备一名教导主任。专业组长分任各专业经济实体的经理,以此加强专业教学目的的落实、研究及生产、经营项目的开展。该校的改革为保质保量培养并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取得了好的效果。

2.“目标教学”和“情境教育”的模式。

目标教学就是每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揉进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情境教育就是设置与专业目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专业的情境中,得到专业环境的熏陶,从而热爱本专业,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职业中学的学生质量。同时,情境教育推动严格的和科学的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以“情境劳动”为主体的养成教育、创业教育;目标教学又为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学校达到整体优化。

3.以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在优势中发展的模式。

在优势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内部优势,赢得发展;二是从外部寻找优势,利用外部的优势,在改革中办出专业特色,发展自身。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上入手,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化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或开设与本专业相近与相关的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改革模式。

如沈阳市纺织学校的改革,就是创造内部优势赢得发展的改革模式。该校根据人才的市场变化,在改革中摒弃原来单一专业课程的观念,除开设本专业课程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十多种第二专业的选修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整体效果。而南昌市第三职业中学的办学改革,则是从外部寻找优势,利用外部优势在改革中办出专业特色,发展自身的改革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无论哪种改革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学校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学校就必须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思路、目标和方法、才能体现自己的改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