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小百科-航运篇
29382500000014

第14章 中国现代航运(1)

我国最早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始于何时?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开始于秦朝。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四海毕一,国力大盛,秦始皇下令派徐福于公元前219年、210年两次东渡到达日本。徐福第二次东渡日本时,率领庞大的船队载童男童女3000余人,历尽了无数艰难险阻。徐福到达日本岛后,经过对当地居住和生存环境的考察,发现日本岛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非常适合长期居住。于是他们就居住下来,垦荒辟地,与当地日本人和睦相处,互相交流农业和畜牧业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了日本古代文明的进步。徐福东渡,是我国最早的一项大规模航海活动,也是首次大规模对外传播中华文明。时至今日,日本人民仍深深怀念古代航海英雄徐福。

你知道宋朝徐兢航海出访高丽的故事吗?

唐宋时期,我国的国力空前强盛,航海技术日益发达,那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许多商贸、文化等往来大多是由海路依靠船舶完成的。宋朝的重臣徐兢奉旨于1122年率船队航海出访高丽(即现在的朝鲜和韩国等)。为确保这次航海活动的安全和成功,徐兢及同行的将士进行了认真的航海准备,在充分吸取我国以往远洋航海活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专门写成了航海导向用图——《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徐兢出使高丽的船队规模浩大,其中有客舟6艘,神舟2艘,共大船8艘。客舟长10余丈。深3丈,船宽2.5丈。而神舟的规模远大于客舟,载客达百余人。船队在海上航行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到达高丽礼成港(即现在的韩国釜山港一带),顺利完成了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伟大航海活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宋朝时期远洋航海活动的水平和成果。

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哪里?

我国古代先进的农牧业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西方各国所景仰和学习,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就日益繁荣昌盛起来。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不仅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而且依靠古代的物质条件和航海技术,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初具规模。那时,由古罗马经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到达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唐宋时期,我国的国力大增,“海上丝绸之路”无论运输的货物种类,还是运输货物的数量,也都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和繁荣。那时,我国的丝绸、瓷器、种子和生产工具等,都是从东南海港装船启航,向东航行到日本、朝鲜等,向西南航行到达东南亚各国和东非、红海沿岸以及地中海国家的港口,海上贸易运输航线遍及亚、非、欧洲各国,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它是我国人民创造古代文明成果的真实体现。

我国何时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动?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和记载了磁铁的指极功能。那么,它是什么时候被应用于航海活动的呢?公元1119,即北宋宣和元年,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动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海上极其阴暗、难辨航向时起导航作用。到了宋代,指南针就已大范围地运用于航海活动中了。后来,由阿拉伯人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动,并传播到欧洲。应该说,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它使得整个世界航海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什么说鉴真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高僧,他先后6次尝试东渡日本,最终获得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公元742年起,鉴真大师就开始准备航海东渡日本,但终因海上风浪险恶,几乎船毁人亡,前5次东渡都失败了。但鉴真大师不屈不挠,认真总结航海经验,大胆尝试使用先进的航海定位和导航方法,使第六次东渡终于历尽磨难,到达日本岛。鉴真大师到达日本后,不仅筑坛授经,而且还介绍传播他的航海经验,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航海技术交流,提高了航海的成功率。因此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也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我国古代的航海图有哪些?

从古代开始,我国人民在征服和探索海洋的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航海图著作。我国古代航海图的代表性著作有宋朝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明朝《郑和航海图》等,它们都是根据当时的海上活动需要而专门绘制的航海地图。这些专用的航海地图基本反映出船队航行海域的地文、水文、气候、定位等有关资料,对航海活动中常遇到的危险现象和奇异海况予以说明,是我国古代航海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

古代“针路簿”的作用是什么?

我国海岸线绵延数千千米,渔盐资源丰富,我们的祖先在出海捕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航海和鱼讯资料,他们或简单记载下来,或一代一代口述流传下来,最终编写成民间传用的传统导航手册。这就是古代的“针路簿”。在古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水手等就是依靠这种“针路簿”指导从事海上渔业生产和航海活动。直到今天,这种“针路簿”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它是现代化海图、航海指南等资料的雏形。

中国古代的“市舶司”的职能是什么?

中国古代从唐朝到明朝都独立设置了“市舶司”这一行政部门,它是古代各朝代的一个重要行政管理机关。当时的市舶司掌管着进出境船舶管理、征稽关税等行政事务。唐朝时,只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而到了宋朝又进一步扩大,在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地也相继设置了市舶司。到了清朝,市舶司的职能就被海关所取代。但清朝的海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由英国人担任关监。清朝后期,连自己国家的海关主权和船舶管理权都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可见,国力衰弱到了何等地步。

郑成功是怎样经营远洋贸易的?

明朝末年,郑成功就在福建厦门举起了反清复明的义旗,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经营远洋贸易,以补给军队之需。他开始经营贸易时,仅有10余条商船,后来船队规模扩大,远洋贸易的范围也日趋广泛。他的船队主要往返于日本、南洋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郑成功根据远洋贸易货物的流向,不断调整航线,有时直线直达,有时则开辟往返式航线,以此来增加船队的货物运输量。船舶运载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中国的生丝、丝绸制品和瓷器等,进口则是贵重金属、军事用品等。据史料记载,郑成功每年从事远洋贸易获利可达240多万两白银。强大的航海贸易确保了军队的开支和供给,郑成功最终完成了收复宝岛台湾的民族壮举。

郑和是怎样传播华夏文明的?

在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为发展海外贸易,弘扬大明国威,决定由郑和率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1405年6月15日,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从江南刘家港浩浩荡荡出发。船队有宝船62艘、小船100多艘,承载人员多达2.78万人。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船上装满了金银、丝绸、瓷器、茶叶、铜器、铁器等。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远航到达爪哇、苏门达腊(现在印度尼西亚一带)、满刺加、锡兰等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航迹遍及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远航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的首领和群众互通情况,互换礼物,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用中国的特产换回西洋各国的宝石、珊瑚、珍珠、犀角、白象、香料等。西洋各国纷纷派出使者,或赠送礼物随船队到达中国,开始与中国进行友好贸易和人员往来。郑和首次远航西洋各国历时近4年才回到祖国。

继第一次远航西洋之后,郑和率庞大的船队又先后7次远航西洋,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它标志着当时我国的国力和航海技术已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也广泛传播了华夏文明。

明清时期是怎样推行“禁海”政策的?

我国拥有1.8万千米漫长的海岸线,沿海有6500个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在清朝初期以前,我国的海外贸易和远洋航海技术一直都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从明朝末期开始,我国就逐步实行了禁海政策。禁止海民私自造船和从事海外贸易,禁海政策甚至达到了“片板不许入海”的极端程度。即使到了清朝,禁海政策也没有大的变化,全国只允许一个商业贸易港口与国外进行贸易往来,对外贸易的时间、进出口货物的数量规模、造船限制及船舶配备的人员数量都作了严格的限制。

明清时期推行“禁海”政策先后持续了400多年,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远洋航海事业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这种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使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当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攻击我国时,我们就仅有被动挨打的份了,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了。

航路指南有什么重要作用?

航路指南是专门用于指引远航船舶进出港口和进行远洋航海活动的著作,我国人民使用航路指南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朝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使用航路指南于航海活动的史实。到了近代,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撰写的《四洲志》一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海外各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航海资料,为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现代技术水平很高的船舶航行于世界各地,航路指南仍是必备的航海资料。现在远洋船舶上配备的航路指南资料,其所拥有的丰富信息、知识和新颖性、先进性是过去的航路指南所无法比拟的,它们在国际航海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航运业是怎样兴起的?

中国商船运输业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当时,中国的官商在尝试发展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和举办中国早期的航运业。但近代中国最初举办航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贸运输,而是为了发展军事,运输军用物资和水上作战。在清朝后期的成丰十一年夏天,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鼎盛,整个长江流域的运输被阻隔,南北贸易无法进行,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为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曾国藩等大臣奏表皇上说:“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只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1863年,近代中国第一艘可以使用的汽艇轮船是在曾国藩开办的安庆机器制造厂完工,并下水使用的。

1864年,英国人赫德和李泰国受清朝的委托,在英国购买一艘火轮船,并于同年7月20日抵达上海,船名为“北京”号。这艘火轮船样式特别,外观华丽玲珑,是中国官商从国外购买的第一艘轮船。

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于1868年9月正式下水航行的。在船舶首航驶往南京时,当时的江苏总督将该轮船命名为“怡吉”号。“怡吉”号轮船总长185尺,型宽27.5尺,是当时船舶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运输船舶。它标志着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再次萌发。从此,商船不仅为清政府用作军事目的,而且也逐渐投入到沿海商贸货物的运输。中国近代商船的诞生和发展,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它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吗?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天然良港,是具有良好条件的航运大国。但我国的航运事业是随着清朝的衰败和外国列强入侵,在艰难困苦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是由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即1873年1月)创办的招商局。当时招商局主要承运漕粮,部分兼运商货。1930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将它收归国有。到抗战爆发前夕,招商局已拥有轮船33艘,共计6.77万多吨,已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但是,八年的艰苦抗战,历尽炮火风雨,使招商局拥有的船舶损失殆尽,元气大伤。直到1950年随着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香港招商局宣布起义,飘泊异乡的轮船和爱国船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8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招商局集团。我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的招商局集团已发展成为我国驻港的特大型航运企业集团。从我国招商局诞生发展的历程,不也折射出我们民族曾历经艰难曲折却又勇往直前的发展历史吗?

近代中国的主要造船工厂有哪些?

近代中国的主要造船工厂是在洋务运动的高潮推动下诞生的,成长于内忧外患、外国资本欺压蹂躏的艰难环境,它一开始就坚强不屈地与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进行抗争,为近代中国航运事业的启蒙铺就了道路。1865年,清朝两江总督李鸿章将上海两个制炮局与从美国商人手中购买的虹口旗记铁厂合并,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任务是建造轮船,以供军事之用,兼供民用。它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1866年12月,闽浙总督左宗棠经清朝政府批准开始动工兴建福建船政局。到1871年,基本建成了铁厂、轮船制造厂等。1874年造船合同期满,先后造船15艘。所造船舶实现了由木壳船到铁壳船的飞跃,并开始在船舶上装备了大马力蒸汽机。在此期间,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也都开始制造规模不等的轮船。与此同时,中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招商局诞生了。从此,我国近代航运和造船业开始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艰难起步了。

招商局轮船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招商局轮船都处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之下,随着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招商局轮船上的船员们心向祖国,渴望摆脱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心情日益迫切。1949年9月,载重量3000吨的“海辽”轮是在船长方枕流等爱国人士的带领下,率先高举起义的旗帜,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建国前夕到达大连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海辽”轮是招商局轮船中第一艘起义的船舶,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在“海辽”轮起义义举的感召下,随后又有“海玄”轮等13艘招商局轮船相继加入了起义的行列,纷纷升起了五星红旗。“海辽”轮等招商局轮船起义,是新中国航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直接为新中国的航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中国近代发展商船运输的争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