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学百科-生物工程(科普新课堂)
29372600000005

第5章

有些废弃资源是可以直接作为单细胞蛋白利用的,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柠檬酸、葡萄糖酸、青霉素、糖化酶等的工厂生产过有机酸后剩下的微生物菌体废渣等本身就是单细胞蛋白,只要很简单地将菌体收集起来就可直接用作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添加剂。其他一些工厂的含糖和淀粉的废水可以用来培养微生物制成单细胞蛋白。而大量的纤维素废物,则需要经过加酸或加酶水解后才可用作生产单细胞蛋白。自然界像含糖和淀粉的废水、纤维素废物等废弃物中可供微生物“食用”的多半是其中所含的糖类物质,人们通常用这些含糖类物质的原料来培养醇母菌生产SCP而不用真菌,因为真菌生长慢,蛋白质含量低而不予重视。但人们除了不断发掘新的SCP生产原料,还开始考虑用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作为可食用菌来培养。于是除酵母菌外也用本来不受重视的真菌进行SCP生产。科学工作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真菌不但生长快,含蛋白质多,而且还耐酸生长,不易染菌,操作粗放,不要求严格的培养条件,而且菌丝体大,易于筛滤收集。在有些真菌的身体里还有活力很高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这样它们就可以直接“吃”淀粉和纤维素来生产单细胞蛋白而不必经过复杂的预处理过程。其实曲霉和根霉等丝状真菌长期应用于发酵食品制造,公众早已习惯,不存在接受性问题。例如一种叫禾镰刀菌的真菌,它所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其实就是它自己的菌丝体,这种真菌来自土壤,能吃糖类和含糖的废液。它生长很快,菌丝体大,过滤容易,加工后可制成类似肉结构的产品,吃起来味道鲜美,很受欢迎。

用废水原料生产SCP可分为以下几类:1纸浆废水:造纸厂每生产1吨纸就要排出几吨废水,这些废水里含有许多种糖类物质,例如葡萄糖、半乳糖等,还有一些有机酸类物质,这些有机物质随污水排出,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人类就利用这种纸浆废水来培养圆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这类菌好气培养,不产酒精,耐酸性,不易污染,可长年连续培养。培养时只需在废水中补加一些必要的氮、磷、钾等元素,不需其他生长因子。用产阮假丝酵母为生产菌时,产品可供食用,但生产过程中酵母浆必须经反复水洗干净。我国纸浆废液产量大,大多未加利用或治理,污染江河。其实用纸浆废液生产蛋白质既避免了污染环境,又可使养鱼、养猪或养鸡等投资率低,收效快。世界上用纸浆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比较广泛,年产量曾达30万吨以上。

2.淀粉废水:一般生产淀粉的蛋白洗水中含固形物17%,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和糖类,如果用鲜薯生产淀粉含糖量可高达1%以上,因而用于生产SCP可获得良好效率。一家30吨淀粉工厂,其废水可生产干酵母45吨。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将谷物、薯类、淀粉及水果加工厂的渣滓和废液直接培养微生物,制造SCP,廉价原料加上简化工艺,生产饮料蛋白更有实用价值。

3.发酵废水:我国每年用发酵法生产酒精上百万吨,无论用糖蜜还是用粮食原料生产酒精,每产1吨酒精要排出废液12~15吨,全国一年排出的废液达几千万吨。如果加以利用,每年可生产酵母达数万吨,不加利用废液则成为一种巨大的污染源。味精废液也是可以利用的一项可观资源,生产1吨味精排出25吨废水。味精废液中含糖及有机物,可以不经过滤,补加氮源后直接用于培养菌体,每4吨味精废液便可制造1吨酵母,成本低廉,有一定经济效益。

用纤维素原料生产SCP。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后就可得到葡萄糖。但由于植物材料中纤维素呈微晶结构并被木质素隔离,水分难以渗入,酸和纤维素酶不能与基质充分接触,作用缓慢,通常纤维素原料必须经过预处理才能用于生产SCP。因为必须先经过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再将纤维素水解糖化,才能进一步培养生产酵母,这就增加了成本,使得以纤维素为原料大量生产SCP尚未工业化。

其他再生性资源,例如泥炭也有被用作SCP生产原料的报道。连泥炭都能用来生产SCP吗?是的,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它是植物残体与植物分解物的混合体,有机质含量在50%以上。欧亚大陆每平方米泥炭堆积厚度为045毫米,是一种不断形成的潜在资源。如果能加以利用,那么SCP生产泥料不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吗?含80%的泥炭1吨可生产单细胞蛋白918千克,收率可达115%。其他一些废弃物,如牛粪、柑橘皮等,也可用作SCP生产原料培养微生物。

放心食用单细胞蛋白

用石油、甲醇、废渣等等本来不可食用的东西靠微生物生产出来的蛋白质真的可以食用吗?会不会有毒?会不会很难吃?这种疑问由来已久,因为是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人们当然应该小心谨慎,而用这样方法制造出来的食品人们接受起来当然很困难。其实人们大可放心,用微生物生产SCP提供食用是经过科学证明确保无毒害的,而且从制造原料和方法来看,像天然气、纤维素等原料本身无毒,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也没有产生有毒的物质,这样生产的蛋白应该是安全的,即便是像利用石蜡或其他再生资源生产的蛋白,含有微量的致癌物质,但其含量极少,比许多天然食品,例如大豆中的含量还少,有什么可怕的呢?

确保了单细胞蛋白安全无毒性,剩下的就是人们的接受问题了。人们食用这种蛋白难免会想自己吃的是细菌、微生物,这样一来怎么还能有胃口呢?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单细胞蛋白生产出来后被做成肉状结构,或加工成颗粒状、干粉状,人们在食用时根本就联想不到细菌、微生物的样子。而且多数单SCP是用作食物植加剂或饮料,人们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可见,随着我们的食品加工手段起来越高明,把SCP做成一道道赏心悦目、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克隆绵羊“多利”

1996年7月,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市郊外的一个羊圈中,随着一阵阵“咩咩”的叫声,一只惹人喜爱的小绵羊落地了。尽管主人立即给它命名为“多利”,然而,对它的降临讯息,主人却保持了约有7个月的沉默,因此世人对它一无所知。直到给“多利”办完必要的登记手续——专利申请后的1997年2月23日,主人才对外宣布:“多利”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一头6岁成年母绵羊已完全分化成熟的乳腺细胞无性繁殖成功的小绵羊。它的主人就是英国罗斯林研究所以伊恩·维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这一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采最具轰动效果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是以受精卵胎生的方式繁衍后代的。其中,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是哺乳动物繁衍后代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克隆绵羊“多利”却是没有经过精子、卵子结合这个关键环节而得以诞生的。

更确切地说,克隆绵羊“多利”没有父亲,却有3个母亲。它诞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首先从一头产于芬兰的成年多塞特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一个本身并没有繁殖功能的普通细胞,将该细胞的细胞核分离出来备用。然后,他们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卵巢内取出一个未受精的卵细胞,将这只羊卵细胞的细胞核取出,并换上从第一头母绵羊乳腺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细胞核,再将这个已被“调包”的卵细胞在电火花的作用下激活,使其开始像正常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这个卵细胞经过分裂形成胚胎后,再将它移植到另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使其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这第三头绵羊经过正常的妊娠后产下了“多利”。

在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周刊《自然》

杂志上,英国罗斯林研究所以伊思·维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维尔穆特指时:

“多利”继承了其亲生母亲(提供乳腺细胞细胞核的第一头母绵羊)的遗传特征。也可以说“多利”几乎是第一头母绵羊百分之百的“复制品”。

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开辟了哺乳动物无性繁殖的新时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努力已获得了克隆青蛙、克隆猪、克隆山羊乃至克隆猴,但是这些克隆动物都是通过胚胎细胞进行的核移植,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无性繁殖。因为胚胎细胞本身是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其细胞核中的基因组,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

克隆绵羊“多利”是采用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进行的核移植,它的基因组全部来自于其母本,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无性繁殖。

科学家指出,“多利”顺利降生并能得以健康成长,其最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于:首次采用动物巳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进行的核移植,这是前所未有的,无疑是20世纪科技领域内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最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于:证明一个已完全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还能完全恢复到早期的原始细胞状态,还能像胚胎细胞一样,完整地保存全部遗传信息,这同以往的科学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绵羊“多利”诞生并健康成长的消息像一颗威力巨大的核弹头,将国际生物学界长期以来坚信不疑的“金科玉律”击得粉碎,开辟出了一个生物学的新时代。

无性繁殖

我们知道,用根、茎、叶进行无性繁殖,是使许多植物保持优良特性的好方法。优良果树通常是嫁接成的杂种。用种子繁殖,便不能保持优良特性。因为种子是有性生殖的产物,必须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必然要发生重新组合,很难稳定不变。但嫁接是无性繁殖,直接由体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DNA都要精确地复制一份,每个子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所以,嫁接的苗木和母树一模一样。

可惜谷类和豆类等重要庄稼只能用种子繁殖,因此它们的育种过程就复杂多了。但是,随着细胞培育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把无性繁殖应用到一切植物甚至动物中去,使良种繁殖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巨大的变革。

1962年,英国科学家格登做了一个着名的实验。他用紫外光照射等方法,把蛙卵中的细胞核杀死,然后又从蝌蚪的小肠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并把它移入除去了核的蛙卵里。

结果,这个卵竟在人工培养下,发育成了一只青蛙。

我们知道,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里,所以这只青蛙实际上并没有母亲,它的遗传物质完全是蝌蚪提供的。

后来,有人用老鼠也完成了同样的试验,得到了没有父亲的小老鼠。它的遗传物质完全是得自母鼠,可以说是母鼠无性繁殖的后代。因此小鼠长得同母鼠完全一样。

1981年,美国和瑞士的两名博士合作,育成了三只无父母的小鼠。他们采用的方式是,先从灰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将其植入除去细胞核的黑鼠受精卵中,再将它放在试管中培养几天,然后把它植人白鼠的子宫内。结果这白鼠竟生出了三只灰鼠。

人工制造双胞胎

在我国体坛上,人人皆知李大双和李小双,他们是体操名将,是双胞胎的兄弟俩。

1997年5月11日,上海举行了一个由来自8个省市自治区的11对4胞胎的特别聚会。其中年龄最大的是4姐妹,当时已35岁。年龄最小的是4小凤,年仅1岁。每1对4胞胎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

一卵双生,是由一个受精卵产生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其性别一定一样,脸蛋、性格也一样,几乎难于辨认。

二卵双生,是由两个胚胎发育形成的双胞胎;其性别也可以一样,但脸蛋、性格往往是不一样的,和一般姐妹或兄弟一样,只不过他(她)们是同一胎出生而已。性别不一样的双胞胎,肯定是从两个胚胎发育来的。

多生是超过双胞胎的生育,有3胞胎、4胞胎或更多。

这包括1卵双生和2卵双生的不同组合。例如3胞胎,可以是1卵3胞胎,也可以1卵双胞胎加1卵1胎,还可以3卵3胞胎。

胚胎细胞什么时候分离,单独发育成为一个个体呢?让我们从胚胎的发育谈起。

哺乳动物一般是有性繁殖动物,它由特化了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又叫合子,是单个细胞,带有父体和母体的基因。受精后随之开始进行分裂,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再由两个细胞分裂成4个细胞,一直分裂到32个细胞,成为团状,其形状像叫桑椹的水果,所以32个细胞期的胚胎又叫桑椹胚。此后,胚胎仍不断分裂,并且细胞开始分化。

所谓分化就是胚胎的细胞发育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心脏、肝脏和生殖器官等组织和器官,其功能也随之不同。这样就逐步发育形成一只小动物。哺乳动物除生殖器官的生殖细胞为性细胞外,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都叫体细胞。由于一个个体的全部细胞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都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那么植物呢?在繁殖方式上,植物除和动物一样也有雌(胚珠)雄(花粉)相结合的受精作用外,它还有一种独特的繁殖本领,就是它的体细胞如一段枝条或一片叶子,埋在土里,就能生长,形成一植株,甚至植物的单细胞花粉,经人工处理、培养,也可以发育成为一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做无性繁殖。科学家把植物细胞的这种能力,叫做“全能性”。

那么哺乳动物有没有无性繁殖的方式呢?哺乳动物的细胞是否有“全能性”呢?

哺乳动物没有像植物扦插繁殖一样的无性繁殖方式。小猫、小狗的前肢或后腿,不能生长成为一只猫或一只狗。但哺乳动物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独特的繁殖现象,即发育早期的胚胎,从2个细胞发育到桑椹胚,当分为两个部分或更多部分时,每个部分能单独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双胞胎、三胞或多胞胎。

科学家把2一细胞期绵羊胚胎分为两部分,把4一细胞期胚胎分为4部分,把8一细胞期胚胎分为8部分,分别获得2只、4只和5只羊羔,这表明8一细胞期以前,的每个细胞都是全能性的,每个细胞都能发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科学家把桑椹期的牛胚胎分割成两个半胚,移植给一头母牛或分别移植给两头母牛,经妊娠、分娩,得到同卵双胎的两只小牛。我国学者用分割桑椹胚的方法得到三胞胎的牛。

你们也许要问,胚胎分割技术有何用途?这项技术在家畜繁殖上大有其用处。如在应用胚胎移植技术扩大良种畜群中,结合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胚胎,一个当两个用,降低胚胎成本,并可加速扩群。

借腹怀胎育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