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07

第7章 教子成功从培养好习惯做起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重在从培养习惯开始,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坚持90天就会稳定形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有一件小事,我一回想起来便感动不已。

2000年8月,我应邀与女儿孙冉同行赴日本参加青少年活动。在东京,我们出席了一个隆重的中日联欢会。

女儿悄悄地告诉我说:

“扶美子的妈妈和两个弟弟都来了。”

“真的吗?”

我一听就激动起来了。尽管坐在主席台上,尽管还不认识他们,我还是忍不住用目光搜寻着,我相信能认出他们,并希望立即见到他们。

1999年的春天,高三学生长冈扶美子来我家民宿一周。这位日本姑娘白净的脸蛋上透着健美的红润,对人有礼貌,我们全家都喜欢她。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她来中国修学旅行的20万日元,都是自己打工挣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孙冉两次赴日民宿,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扶美子家里,这是他们的盛情相邀。但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明白,两个月的时间给人家添了多大的麻烦呀!况且,人家又给予了孙冉巨大的帮助。

大会休息的空隙,我怀着万分敬意,在女儿的陪同下,去拜见长冈扶美子一家。当时,扶美子的妈妈长冈惠子与大儿子长冈雄一和二儿子长冈健志在会场。我们热烈地交谈着,彼此表达感谢之意。

一会儿,大会开始了。长冈惠子与雄一让我和女儿坐在他们原先的位置上,他们则悄悄退去,居然坐在了水泥地上。其实,我的身旁有不少空位子,可这日本母子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宁肯自己吃苦受罪。见此情景,我的心里阵阵发热,马上与女儿返回了自己的原位。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我长思至今。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说,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最忘不掉的是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中日德育的最大差别在于习惯养成的差别。中国的许多德育起点高,目标远,内容空,于是成了练嘴巴和背知识。日本的德育起点低,目标近,内容实,于是德育化为了孩子的习惯。譬如,“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并未到处声张宣传,却让许多日本人刻骨铭心,并且化作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

中国应当向日本学习,一切教育都着眼于习惯养成,因为习惯养成是儿童德育的核心目标。一个家庭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个学校不重视习惯的养成,根本谈不上教育和教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家福泽谕吉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教育孩子首先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与教师首先要拥有好习惯。因此,要为孩子改造成年人自己的世界,教子成功请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关键词:什么是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心理学的解释:“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我们可能还记得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家最痛恨的就是不讲卫生的习惯,因为不讲卫生就是使SARS病毒流行的一个间接致命因素。还有一个机构为此组织了评选,结果评选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十大陋习,第一位就是随地吐痰。

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但谁都没想到最后一关碰到了麻烦。这一关是什么呢?总经理要亲自面试。

一见面,总经理就对大家说:“很抱歉,年轻人,我今天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啊?”

年轻人说:“没问题,总经理,你去吧,我们等您。”

总经理走后,这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台很有兴趣,写字台上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结果,大家是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没有一个闲着的。看完了还互相交换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总经理说:“面试已经结束。”

年轻人很奇怪,说:“没有啊,我们在等您,还没开始面试呢?”

总经理平静地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不能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些年轻人目瞪口呆,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就很少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所以,在不知不觉之中痛失了这个机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实际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惯例,可以引火自焚,他们美丽的妻子,也心甘情愿跟着跳入火坑;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而伊丽莎白初期,一个爱尔兰死刑犯受绞刑前,要求用荆条,不是绳索――那是他们民族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我们终生不忘。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体育运动也是如此。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三岁决定一生。3~12岁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我看来,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儿童成长是由四块基石决定的,即自信、兴趣、习惯、能力。自信产生兴趣,兴趣养成习惯,习惯化为能力,而核心是人格。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段名言意思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大家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过于宽松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美国人容易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事情特别多。英国就比美国严谨得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

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严谨细致。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可能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计划。”父亲就会说:“你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做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因素。

相关链接: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五大步骤:

步骤一:认识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如定家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比如三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

步骤三:持之以恒地练习。行为习惯需要持久的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父母们都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一定要训练三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步骤四: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小孩一定要及时地表扬。当然,也需要适当的惩罚。

步骤五:形成良好的环境,逐步培养良好的家风和校风、班风。如在班级里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里就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行为出现了,就受到反对、批评。在家庭中同样如此。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把美德化为习惯。

高度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2004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应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开始。我尝试提出并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良好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要素为起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级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我国德育的传统中,我们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

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成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就是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严重现象。我曾经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认清一个道理并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深入引导和反复训练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是德育的后50℃。

2001年至2005年,我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我发现,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这首先从培养习惯开始。习惯与人格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因此,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工作。老师与父母应该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但要认识到,习惯不是一般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可以说,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总之,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要烧开教育这壶水、德育这壶水,就要把美德变为习惯。父母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儿童的权利。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应是成人与儿童商量,并认真对待儿童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儿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见,并与成人一起做个决定。充分尊重儿童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培养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完全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成年人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科学的态度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向孩子学习,需要父母与教师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难以服人。

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着一系列的指标与规范,但习惯培养应当以人格化为追求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具体说,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以未成年人10个好习惯中的“耐心听别人讲话”这个习惯为例,如果将其培养成技能化的习惯,可以视此为命令或铁的纪律,一旦违反将受惩罚。可以相信,人是可能这样养成习惯的。如果按人格化的习惯培养的要求,则重在培养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技能化的习惯会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人格化的习惯则是自然和谐的,内心认同也有热情。简言之,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相关链接:未成年人的10个习惯。

习惯一: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要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习惯二:文明礼貌,微笑待人;

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我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友善,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习惯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人。

习惯三:尊重他人,耐心听他人说话;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态度。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人应有的良好素养。

习惯四: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如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随意打听别人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生活内容,不打扰别人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他人要及时道歉。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父母的收入等情况不要随便和别人说。

习惯五: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在家里、学校里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善始善终对于儿童是困难的,却又是必要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

习惯六: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道德的重要内容。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是自甘堕落的。

习惯七: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

观看比赛时应热情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能起哄或谩骂裁判、运动员。观看演出时,演出结束时,要鼓掌致谢,要有秩序地退场,不随便中途退场。

习惯八: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需要,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

习惯九:勤奋自强,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机器好,学习效率才会高。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少年朋友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锻炼对于健康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健康第一是儿童教育永恒的方针,也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一个重要的发现值得注意: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养不成运动习惯。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而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生命的质量必定下降。因此,小学生每天应保证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每天应保证睡眠9小时,高中生每天应保证睡眠8小时,而运动1小时以上。

习惯十: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要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袜子,注重牙齿健康,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等。

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开始。

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做人中人,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们常说,人命关天。如果把命比作天,那么天的支点就是科学,而科学一般是通过规则体现出来。万千道理归为一句话,培养孩子养成按规则行动的习惯,是让人终身受益并且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请问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非常惊讶,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老人耐心地回答说: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在儿童时期,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说父母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有一个女孩子叫董晨晨,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学――东直门中学。她到学校以后,各方面表现很出色,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被推选为班干部。有一天老师正忙着批改作业,还要准备发给学生父母们的信,就跟董晨晨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打开我的抽屉,然后拿出章来。咱们把这些信给盖上章好吗?可董晨晨没有去,而是摇摇头。老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呀?董晨晨说,办公室里我去了一趟,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人。老师说,没有人,你打开我的抽屉把章拿出来就是了。董晨晨说,老师,我觉得如果老师不在的时候,打开老师的抽屉是不好的。老师马上就明白了,特别地感动,想不到这位学生还有如此良好的规矩。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说不能够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打开主人的抽屉,翻动主人的书包。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这样的习惯呢?

这都得益于她小学时所受到的教育。董晨晨是在府学小学读的。府学小学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学校。学校曾经教给孩子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许可,而且当主人不在的时候,不要去打开、不要去翻动他的东西。所以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父母想在小的时候培养孩子习惯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的教育建议是:

培养习惯从细微处着手。你发现没发现,有的孩子写字姿势很难看,拿笔的姿势不对,扭着身子写字!坐姿很难看,但是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你说坐正,他坐正了不会写,这就是忽略了他最初的训练。所以说儿童的教育要讲细节,要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训练。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培养习惯从第一次开始。在习惯培养当中要特别注意第一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都是从一开始的。

比方说你带着孩子去商场买东西,要做好思想准备,孩子一下看好这个东西了:妈妈要这个。孩子不会管价格和实用性,你说不行,东西不好,孩子可能就会耍赖:不,我偏要!而且怎么哄都不走,拽着你的裤腿死活不走了,甚至躺在地下打滚。天哪,全场的人都看着你,你看丢死人了,但是这就是较量。这个时候就是关键的时刻,有些父母受不了说:好了,起来,给你买。你给他买了,麻烦就来了。孩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哭闹成功了。孩子今后就会用这法宝来治你了,凡是他想要就给你闹,躺在地上打滚。

你该怎么办呢?首先出家门的时候跟孩子约法三章,今天我们到商场去只买什么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能买,不能随便提出要求。把规矩定好了,同不同意?同意咱们就去,不同意不能带孩子去。这是第一步。到了商场里,孩子可不管你刚才的什么约定,看到好的我就要,不给就打滚,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不要理他,你可以在孩子耳边说这个东西不值这个钱,咱们家现在不能买。悄悄地告诉他这番话,孩子如果不听,不听你就走,坚决地走、不回头地走。

你走到商场的出口,或者在一个估计安全的地方,你在那儿等着。你走的时候走的速度不要太快,孩子这个时候跟你真是在较量啊。他实际上是一边闹一边看着你什么反应,看你走了,是不是真走了。有的父母真走远了,孩子一看没戏了,爬起来跟着就走,这时候你就胜利了。一定要把他这个第一次给治住。

习惯贵在坚持。

习惯培养的重要法则之一是,人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训练的。一个好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孩子来说一定要训练,而且要持之以恒。

美国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如果坚持90天,就可能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你就得给他训练,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看看,你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开始孩子一看妈妈,“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那么孩子的习惯养成呢,有一个过程,要训练。因为我有孩子,我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我就建议父母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重要的是要坚持21天到90天。过了90天,孩子就可能养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的。

在我们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登了一篇文章,是深圳一个老师写的。这个老师很会教育孩子,很有责任心。她发现班里有一个10岁的男孩子老是不好好写作业,上课也不认真,非常贪玩,不用心上课。这个孩子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养成不良习惯。

老师说:以后每天放了学,你就到我这儿来写作业,好不好?孩子说好!坚持了几天,孩子表现不错。但是有一天老师开会,回来晚了,回到办公室一看,没人了,孩子早走了,又去玩去了。第二天老师很懊丧,找到这个同学,怎么了,昨天你哪儿去了?孩子说,老师,昨天我去的时候,你不在办公室里。我想你可能有事,我就回家了。第二次,这个老师回到办公室又没有见到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又玩去了。这次孩子编了个理由,他说老师,我看了一眼你还是不在,我就又走了!老师知道:这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贪玩的欲望又强烈了,找个理由就往外跑。

老师知道这样不行,这天晚上就给这个孩子的妈妈打电话,说这样吧,现在你就把孩子给我送来,让他把今天的课补上。孩子太出乎意料了,老师这么认真啊!结果孩子拿着书包到学校里来,老师还在备课,陪着他写作业。这个孩子知道了老师这么认真,我回家了还要把我叫来,以后只好坚持,老师也尽量地和他一起学习。经过了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

帮助孩子坚持好的行为,好行为坚持得越久,好习惯就会越牢。我的教育建议是:

关键在头3天,决定在1个月,成功在90天。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对于习惯培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要注意,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培养习惯重在1个月,关键在头3天,成功在90天。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

好行为要反复抓,抓反复。在儿童的成长当中,父母们会有一个顾虑,就是孩子有时候容易反复。比方说你一抓不紧呢,孩子就变了。孩子有的时候给你保证得好好的,说:妈妈,我再也不犯错误了。可是第二天照犯,这就是儿童的特点。儿童年龄越小,自制力越低,因此在儿童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既然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的一个做法就是反复抓,抓反复。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叫早儿,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喜欢她,为什么?这个女孩非常有礼貌,善解人意。谁给她们家打电话,凡是这个女孩接电话,打电话的人常常感叹:“你女儿怎么这么可爱呢?我们好像在电话里都看到了你女儿的微笑。”你说一个电话就能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可爱,为什么呢?这个女孩一拿电话,首先说您好,这里是谁谁的家,请问您找谁。如果她妈妈不在家,她会说,很抱歉我妈妈现在不在,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给她吗?需不需要我记下您的联系方式。而且来电话的人如果不挂电话,她不会先挂掉,总是让客人先挂掉她才挂。所以打电话的人都很感动,觉得这孩子太可爱了。那么,早儿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习惯呢?这就是她妈妈培养的结果。

这位妈妈常对孩子说,凡是给咱们家来电话的人,一般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朋友和客人要热情要愉快,要有礼貌。孩子一听有道理,所以接电话的时候,都是带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那声音就不一样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就忘了,有的时候就心情不好,脸色也不对,妈妈就站在一旁打手势,提醒她,给她示意。孩子就想到了,就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

父母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当教育出现困难时,请父母先做一下自我检查。2003年夏天,我带一个团到新西兰访问。有一天黄昏的时候,路过一家超市,我说咱们进去看看吧。一看里面的蔬菜瓜果色泽鲜艳,我就忍不住去摸了摸,捏一捏,看看是不是真的。我们的导游是个台湾人,他说,孙先生,我们这里有一个习惯,买东西要用眼睛挑,不要用手挑东西。我一听呆住了,因为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挺文明的人,坦率地说,第一次听说要用眼睛挑东西。这就是习惯。当然也有朋友说了,现在中国有些货物的质量有问题,不挑怎么放心呢?确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你可以看到人家有很多文明的行为,而我们没有。父母不是天然就具有给孩子做表率的能力,随地吐痰,谁吐得最多?绝对是大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讲卫生的习惯可能比大人好。所以说我们需要反思,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首先要从成年人做起。请思考一下:当孩子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当孩子帮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表示感谢了吗?因为我们的错而伤害了孩子,我们道歉了吗?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们是否做到了?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许多父母问我,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具体该怎么做呢?习惯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那坏的习惯呢,是一种意识不到的举动,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所以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不良习惯。正如培养好习惯有方法一样,矫正不良习惯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过许多培养好习惯、矫正坏习惯的好方法。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值得向大家推荐的:高寿岩女士介绍了一个好经验――如何改掉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梓豪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个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时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反应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写作业,可是母亲只要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掉。

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教师发现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形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首先,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对梓豪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3星期后可以完全做到。

其次,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这样,3个月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用一种递减法。就是说孩子的坏习惯,必然有一个过程才能改掉。

由此,我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加一加一加一,先加到21天,再争取加到90天。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去访问的时候,在大街上发现有的店里卖毒品。我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这就是递减法。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他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我的教育建议是:

选择适当的标准。对于孩子不良行为或坏习惯的改正,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标准。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定成零次。如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如乱扔脏物,那么就可以采用零次的标准。

要了解孩子的喜好。要改正孩子不良行为,必须要有所奖励。选择什么样的奖励则必须了解孩子的喜好。如孩子特别喜欢动画片,就可以把动画片当成孩子改正不良习惯的刺激物,而且最好只有一个。特别要注意选择的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否则效果就无法保证。

耐心坚持。任何坏习惯的改正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

关键词:区别强化。

区别强化理论的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个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为,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

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这时立即就有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朝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这个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

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但只要头朝向杆子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杆子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然后缩小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杆子,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孩子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