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02

第2章 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

我们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

我们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儿童生活的价值。

我有一个梦想: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或许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体验,或许是由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点思考,在自己刻骨铭心的心灵历程中,渐渐地,构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一个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梦想。我深知,他们应当走出黯淡的、单调的岁月阴影,我也希望我的女儿以及千千万万个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即不再像我们那样经受无限的苦难与心灵的煎熬。

我梦想,在新的时代里,每个孩子都能生长出一对翅膀,一只是自由的翅膀,另一只是快乐的翅膀。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身与心的解放,而教育的真正本质恰恰是人的解放,不是人的枷锁。冰心先生告诉我,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想,这正是成长的真谛,即依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然的阳光与空气中自由生长。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心灵的舒畅,而舒畅与幸福一样,是一种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更是人生的动力。新的时代应当是快乐的时代,每个快乐的孩子就是一粒快乐的种子,就像天使一样,让快乐之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

我深深地知道,自由往往来自束缚,快乐往往来自痛苦。今天,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在束缚与痛苦中挣扎,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祭品。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合格教育,是成功教育,却被应试教育异化为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

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也许正是我思索的一个主题: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

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儿童才被“发现”。“发现儿童”本身表明,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儿童本来就是客观的存在。但这仅仅是事实上的存在,与观念上的存在无关。由于封建制度及宗教的禁锢,社会普遍无视或轻视儿童。当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席卷欧洲,人们开始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时候,才开始注意到妇女和儿童的存在。“发现儿童”产生了相应的儿童观,其内容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一,我们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第二,我们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儿童生活的价值。

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可是,当人类送别20世纪的时候,却遗憾地发现,这个神圣的使命只能由21世纪的人来完成了。那么,怎样解放儿童呢?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我梦想,蒙台梭利和陶行知的这些20世纪之梦,在21世纪能够变为现实。

打开孩子身上的枷锁。

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当孩子对您的“志向”感到痛苦的时候,您该怎么做呢?

我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在文化沙漠中长大。因此,我决心让女儿从小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我的家里,有一架钢琴,她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伫立在客厅一角。多年来,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痛。

女儿4岁多的时候,是个令人陶醉的小天使。她爱说爱笑爱唱歌爱跳舞,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起来。1986年,我的第一本书《少年巨人》刚刚出版,扣税后收到1837元稿酬,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一笔大收入。为了女儿,我们连稿费加储蓄倾其所有,托人买回一架珠江牌114钢琴。天真好奇的女儿充满惊喜,总在钢琴那儿弄出一些声响。

说真心话,我们与许多学琴儿童的父母一样,并不敢奢望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家,而只盼着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当然,如果孩子万一走上音乐之路,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为此目标,我们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请了钢琴教师。每周两个晚上,孩子去老师家学琴。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既紧张又兴奋,挺快就掌握了简单练习曲的弹奏方法,回到家里也愿意练习。然而,现实渐渐击碎了我们的梦想。随着进度加快,女儿感到了学琴的难度,不大愿意去老师家,也不再主动练琴。其实,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却犯了急躁的毛病,总训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结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分散了已经较弱的注意力。

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妻又带女儿去老师家学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女儿没记住上节课的要领,一上琴难免错误百出。那位中年女教师表示了明显的不满意,敏感的女儿愈发战战兢兢,更难以达到新课的要求。回到家,女儿被扯到琴凳上,在妈妈的厉声训斥中,不知所措地弹着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女儿的脸上滚落下来,摔碎在象牙一般洁白的琴键上。当女儿明确表示不愿意弹琴了,我们尊重了她的意见,停止了钢琴课。从此,我家的钢琴成了寂寞的钢琴。

多年过去,我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她酷爱读书,喜欢写作,却依然不愿弹钢琴。我问及她童年学琴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恐怖!”她又说:“没学会钢琴是个遗憾,但没有失去自由值得庆幸,它给了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

从那时起,除了游泳之外,我几乎没有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而是选择了多让孩子自由体验的发展之路。

譬如,孩子上小学之后,往往会害怕写作文,因为孩子不知道写什么,也对表达感到困难重重。这实际上是一个坎,也是一个分水岭。喜欢作文的孩子,可能在文科上显示出才能,而害怕作文的孩子,也可能由此对文科敬而远之。

我意识到起点的重要,注意培养女儿的兴趣和观察力,因为这是成功的关键。

一天晚上,我和女儿在街上走着。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忽然问:

“爸爸,您看地上的碎玻璃像什么?”

原来,女儿发现地上的碎玻璃在路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孩子的可爱处之一是能发现成人发现不了的美。我灵机一动,鼓励她自己想一想闪光的碎玻璃像什么。

女儿仔细地看了看,回答:

“这些碎玻璃就像闪闪的星星,又像珍珠。”

女儿能有如此的想像力,并有优美的词句,让我惊喜不已。我大加称赞,说:

“太棒了!你形容得又准确又美丽,如果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呀!”

女儿兴奋起来了,眼睛在灯光下闪着亮光。不过,她又想起了什么,说:

“我想写,可好多字不会写。”

“没关系!你的拼音不是很好吗?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嘛。”

于是,在我的鼓励下,1990年3月10日,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写下了她的第一篇日记:

晚上我学完qín,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地上的suì玻lí在路灯下闪guāng。我问爸爸这xiē玻lí像什么,爸爸ràng我自己想。我仔xì地看了看说:“这xiē玻lí就像闪闪的星星,也像zhēn zhū。”爸爸kuā jǎng了我。

女儿写日记由此一发不可收,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

升入小学三年级时,作文有了难度,怎么选择突破点呢?

我觉得,写作文的成功秘诀在于写熟悉的事,写具体的事,写感动自己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事。于是,我建议女儿观察热带鱼生小鱼、体会吃椰子等生活细节。后来,我还和女儿一起养猫、养兔子。结果,女儿写的《热带鱼生小鱼》等三篇日记,被《中国儿童报》当范文发表,写的长达1500字的《小兔子三部曲》,发表在《东方少年》杂志上。这些都让女儿信心大增,始终认定作文是自己的强项,写作是快乐的事情。

许多父母总是在抱怨当前的所谓应试教育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逼孩子去疯狂地竞争。但实际上,父母不是无可奈何的,是可以有选择的。

回顾女儿成长的历程,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引导女儿走了一条自由发展的成长之路,很少让她参加什么兴趣班,也不争什么名次。女儿18岁以前走过了全国13个省,还在日本参加了两个暑假的民宿活动,她经过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刚毕业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在一家著名的媒体当记者,因为她的独立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强。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自然不例外,因此,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曾经有一位母亲问过我:“为什么孩子总爱和大人顶嘴?”

其实顶嘴也是一种成长,要学会和孩子讲道理,讨价还价也可以,谈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的教育。重要的是不要给孩子的成长道路设置不合理的限制,更不能“一厢情愿”地规定孩子成长的空间,因为教育是人的解放,不是枷锁。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让教育真正解放孩子,我的教育建议是:

把孩子从重点学校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点学校固然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未必每个孩子都适合去重点学校。如果孩子在重点学校读书有困难的话,父母不必非要出大把的钞票让孩子去受罪。考试是重要的,学历也是重要的,但比考试和学历更重要的是人格,是使人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健康人格。

把孩子从分数和名次中解放出来。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还存在,因此彻底摆脱分数与名次的压力还是有些难度。所以父母要端正观念,并与孩子逐步形成共识;只要努力了,即便没有考好也不必太在意。奋斗者的脚下总是有路可走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前途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真正解放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只有彻底尊重了他们,才能使他们远离枷锁。

世上没有坏孩子。

一位母亲问我:“一个半夜拿石块打碎别人家玻璃窗的孩子不是坏孩子吗?”“一个偷拿了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的孩子不是坏孩子吗?”

我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个“坏孩子”,简直不可救药。还有的父母说很后悔自己当初生了这样的孩子。

我相信,确实有一些孩子,他们令老师头疼,让父母担忧。或许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坏孩子。但是如果再想想,到底有什么标准判定他们是坏孩子,谁能保证他们将来一定就是坏孩子呢?

我邻居一个小男孩叫郑重,长得虎头虎脑,憨厚淘气,非常可爱。可是他却是一个在幼儿园和小学都出了名的“坏孩子”。他和我讲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好动,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常常把那些好孩子撞倒。小朋友们都叫我“大马蜂”。我不小心撞倒他们,哪怕撞得很轻,可只要他们一哭,老师保准训我,还告诉他们离我远一点。记得5岁那年,一个长得像洋娃娃似的小女孩把我的鞋踩掉了,而且踩完就跑。我知道她是老师心目中的红人,我偏让她给我提上。她跑去告诉老师,没想到。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了我一通,说我是寄生虫。当天这个绰号就叫开了,一直到幼儿园毕业。

小学6年我换了4个学校,一是因为有的学校老师水平太低讲课特差,二是我总跟老师顶牛,老师经常给我小鞋穿,惹不起只好躲着走。每次转学,妈妈都大骂我一顿。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工作又忙,一个人带着我很不容易。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从没有陪我看过书,辅导我的次数也很少,他们对我很放得开。三年级时我就给自己热饭了。用妈妈的话说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我的学习却每况愈下。第一次转学是因为老师多次找父母,妈嫌丢人不去。结果把老师惹火了,最后老师又把妈妈训了一顿。第二次和第三次转学都与学习有关。在以前那两所学校,我学得不坏,算是中等生。有一次,妈拿出套统考题让我做,我差点儿不及格。妈知道了学校的水平后,又给我转了两次学。最后这次转学,学校倒是不坏,可我却更坏了。

周围的同学学得都比我好,属我最差了。我特别想好好学习,就是学不好,尤其是算术。上课时开小差是常有的事,两眼盯着黑板,可什么也听不进去。我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好玩的事,赶也赶不掉。来到新班级的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考砸了,爸爸妈妈一起骂我不争气。

可最伤我自尊心的还是那次老师分组。老师把班里分成两组,一组是好孩子,一组是坏孩子,我当然在后一组了。我心里特不服气,那些十来岁还得靠妈妈穿衣服的孩子凭什么当好孩子!可气也没用,人家学习好啊,谁叫自己不争气呢!

有一次,我们年级去军训,老师又把班级分成了6个小组,好孩子和坏孩子自愿组合,没人要的孩子就得去外组。学校要求大家带手电筒,好孩子们没有一个拿的,拿的都是我们坏孩子,因为我们都怕被班级甩出去。我告诉老师我可以拿两个。回到家里,我非要求妈妈买两个手电筒。妈妈问清缘由后脸都气白了,只给我买了一个手电筒。

现在我家离学校很远,我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起来上学。晚上11点以前不敢睡觉。妈妈说人活着就得含辛茹苦,可坏孩子这么累也变不成好孩子。真让我觉得像冻冰棍似的那么冷。

我真的是坏孩子吗?可我实在不想当坏孩子!

当父母们读完上述文章时,各位的感想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你知道吗?在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班里,竟有五六个小学生被认定是坏孩子,连他们自己也说自己是坏孩子。其实,他们不过是淘气而已,怎么是坏孩子呢!”

我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推出这样的教育格言:“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这两句话本是著名作家冰心所写,由于我们将其放在最醒目的卷首引发了一些争论,普遍情况是大人不以为然,而孩子兴高采烈。

多年来,无论是当记者还是搞研究,我接触过无数所学校,经常听到关于“坏孩子”的谈论,平均每班都有几个。实际上,好孩子与坏孩子之说是不同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所致。同样一个孩子譬如一个顽皮儿童,从了解儿童、相信儿童和尊重儿童的观念出发,您会觉得这孩子很正常甚至挺可爱;假若从不了解儿童、不相信儿童和不尊重儿童的观念出发,您便会觉得这孩子讨厌,也许就会认为他是坏孩子。

当一个孩子被认为是坏孩子的时候,他的悲剧命运就开始了,而且往往会成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灾难。所以,作为成年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生来就坏的孩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愿意做坏孩子。

怎样面对所谓的“坏孩子”,如何去帮助这些“坏孩子”,使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我的教育建议是:

给孩子善意的评价。也许有些孩子很淘气,但成年人要学着换个角度去评价孩子。同样是面对孩子的淘气,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太烦,惹人讨厌,有的父母却会觉得这是孩子天真的表现,会给予宽容甚至赞扬。所以,建议父母经常给孩子善意的评价,不要轻易把孩子划入坏孩子之列。拿破仑?希尔博士是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他小时候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只要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他都被别人怀疑,连他的父亲都认为他是所有孩子当中最坏的一个。可是他的继母却找到了小拿破仑身上一个优秀的品质,使这个孩子重获新生。

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即便是那些成年人眼里的坏孩子也会有许多可爱之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发现它。当孩子淘气、说谎、逃学、成绩差时,您更要关注一下他身上的长处。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变得更坏,就没有理由把他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的优点去引导他,我们都会为有一个好孩子而感到骄傲。

宽容孩子的失败。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一些,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如果您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能宽容孩子的失败,因此会常常把不能达到您的目标的孩子看成笨孩子、坏孩子。其实在历史上经常挨罚的达尔文、被逐出校门的爱迪生,都是这样一些“坏孩子”。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孩子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无论如何父母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的坏孩子,要宽容孩子的失败,并给予孩子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

警惕“暗示生短”

有一个特别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只老鹰下了蛋,不知怎的就滚到鸡窝里去了。鸡也下了一窝蛋,然后鸡妈妈把这些蛋全都孵出来了。孵出来之后,等小鸡长大一点儿了,就觉得鹰蛋孵出来的那只小鹰怪模怪样,这些小鸡都嘲笑它:“真难看,真笨,丑死了。”那只小鹰觉得真是谁也不像,真是不好看。

后来鸡妈妈也不喜欢它:“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来了,真烦人。”

后来这群小鸡就和小鹰在一起生活。有一天老鹰来了,老鹰一来,鸡妈妈就带着孩子拼命地逃窜。这只小鹰也跟着一块儿逃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只小鹰,它本来是只鹰,但是它不知道它是鹰。它能够飞翔,它不知道自己能够飞翔,这是个悲剧。大家都说它是鸡,它就认为自己是鸡。实际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有很多很多潜能的,一定要通过尝试,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不要轻易断言自己不行。

而在现实中,我发现,大多数父母都会无意中给孩子一个暗示,如“你真笨!”“你什么事都办不好!”“你的作文简直就是在说废话!”这样的暗示都可能会使孩子在某个方面成为短处。

在这方面我有个深刻的教训。我就认为自己数学不好,从来不去想数学问题。到底我数学好不好呢?到现在我都不清楚。但是有一次,我采访一位数学博士,她讲了很多道理,我发现我特别明白,我就听着特别来劲儿。她说你肯定不笨,你肯定能学数学。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就是不敢碰数学,以至于影响到了我的女儿,我女儿受我的影响,也认为她是文科好一点儿,数学不好。希望大家要吸取我的教训,这就是警惕对孩子暗示生短。也就是说,如果你总说自己某方面天生就差,久而久之,您的孩子也可能认为自己在那方面也差,而这完全可能是一个盲点和误区。

其实,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充满无限可能,是有很多潜能的。作为父母一定要通过尝试,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树立信心,开始有希望的人生。

当然,坦率地讲,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当你真的是数学逻辑智能偏低的时候,在这方面,你很难考出一流的成绩,但是好与差是相对而言的,差并不等于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甚至不能断言不能有所创造,更不至于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什么都不行。

对于父母而言,面对有无限发展潜能而又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如何以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对待,我的教育建议是: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父母要看到孩子之间的差异,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完全一样。那样,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很累的。

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孩子是否有进步,最好让孩子和自己比较,也许孩子昨天写的作业错了两道题,今天如果他只错了一道题,尽管他还是没有全对,但您也要鼓励他,表扬他,因为和自己比,他进步了。如果您总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那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很难感受到成功。一个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对成功不会有追求。

寻找孩子的长处。如果让您说出孩子的5个优点来,您是否讲得出来?若您讲不出来,说明您还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有一位教师,在班级里推行优点卡制度,她给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优点卡,有的学生读书声音洪亮,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也有的学生爱思考,总之,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位老师及时发现优点,及时写在优点卡上,她的做法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父母们是否也可以仿效这种做法,经常寻找孩子的优点呢?

把孩子的弱点变成优点,由弱变强,把潜能发挥出来。很多父母经常看到孩子有明显的弱点,比方说动作慢、题领会的慢,害怕数学或者作文写不好等等一些弱点。科学的做法是对弱点应当加以分析,因为优点和弱点都不是静止的东西,而是可变的。有的时候,孩子的弱点是假相,是由于没有开发他、没有激发他,所以慢慢就成为他的弱点。实际上,他的潜力很大。

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完美的东西时,只要无伤大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大障碍,您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理解和宽容那种不完美。同时,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讲一讲那些不完美的人的成功轨迹,让孩子了解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并存着美和不美的地方。

经常鼓励孩子。一般情况下,父母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当孩子做对某些事情时,父母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一点事情,父母就觉得孩子不努力,不是好孩子,甚至大发雷霆。其实父母首要的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经常给孩子一些适当的鼓励和赞扬。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该如何发展,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下蔡志忠的家教故事。大家都知道,蔡志忠是一个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了全世界。但是,您是否知道,蔡志忠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个信念――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因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该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的。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国出差,于是蔡志忠承担了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责任。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女儿该学钢琴,因为在妈妈看来,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蔡志忠听完女儿的话,二话没说,便把车掉回头,一路开回家。女儿对爸爸的做法有些担心,不禁问爸爸:“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人家也不退钱,那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4000元,对于很多家庭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蔡志忠却认为,如果节省一点,少买两套衣服,少吃几次大餐,钱就可以赚回来,而孩子的快乐是用钱所买不到的,童年也是不会重来的。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她所不喜欢的东西,那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没有自己,只能听从大人的意愿。蔡志忠认为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为了让女儿更好地懂得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在女儿生日的时候,蔡志忠还送给她一个小故事。他说:从前,有一棵很小的番茄树,安静而快乐地生长着。但是人们都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大,结的果实会像西瓜一样大,像香瓜一样香,像苹果一样营养丰富。于是,小番茄很努力地吸取营养,很努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而且,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树不再以为自己是番茄树了,它到处夸耀,说自己是一棵苹果树。

蔡志忠还告诉女儿,千万不要把内在的自己交给别人,不要用精神上的痛苦来换取物质上的满足。他给女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蔡志忠家的新店装潢即将完成的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木工师傅发现蔡志忠竟然忘记了大门的设计。当他把这个发现告诉蔡志忠的时候,蔡志忠将大门的设计交给老木工师傅全权决定,任凭师傅高兴,他绝对尊重师傅的设计,事后绝不后悔,也不更改。老师傅听了这个决定,特别高兴,他将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了别人,自己则很专心地像生养一个孩子般地竭尽全力。结果,仅用了3天的时间,新店的大门就设计好了,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那位老师傅对蔡志忠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最高兴的3天。因为以前自己一直是按照别人的设计图纸施工,尽管可能图样很差,他也只能听命行事。只有这一次,他真正地做了一回自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多么深刻的哲学思想,也是多么深刻的教育理念!蔡志忠的女儿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放眼观察周围,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相反,您却会看到许多人没有自己,做什么都“一窝蜂”:人家炒股,自己也炒股;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得学钢琴;人家的孩子是个小画家,自己的孩子至少也得成个小书法家吧?这种盲目跟进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也有一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让孩子来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要求孩子为自己挣一些面子。其实,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因为孩子的生命不是为父母而存在的,而是为他本身而存在的,父母不过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而已。还有的老师,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就让孩子背老师写好的范文,让孩子说老师教好的套话,让孩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解答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失去了他自己。

当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之路,这么多年来,我们是否想过“我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从何处来,我又要到何处去”这样的问题?同样,当我们做了父母,我们是否能用平等的观点看待孩子,教会孩子多想想“我是谁”,给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上帝”的机会?

几千年来,人们总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上进、上进、再上进,却很少教会孩子评估自己的实力,教会孩子给自己定一个实际一些的目标。其实,正确评估自己,真正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快乐踏实地做好自己喜欢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怎样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作出他自己的选择?我的教育建议:

认识到自己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存在区别。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些父母爱和别的家庭比较,总觉得人家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家庭也应该做到;人家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家庭也应该拥有。这样比下去,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给孩子作出不同选择的机会。选择也是儿童的权利之一,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兴趣爱好作选择,因为那样会容易使孩子丧失个性。聪明的父母是尊重孩子个性的父母。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2003年的春天,我国出现了SARS病毒的流行,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在恐慌时期,北京开始让学生放假,放假放了很长时间。许多父母给我打电话,说:“烦死了,孩子在家里都不知道干什么好啦。学习也学不下去,上学也上不了,也不会自己安排生活。”

这些话让我很感慨:现在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对孩子照顾得细微到极致,从孩子几点起床、几点入睡到孩子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不但过问,还要干涉。这样的强制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几乎和牢狱没有什么不同,即便物质上再优裕,也是很难忍受的。

尽管,父母的爱心满满,但是如果把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全部规定得死死的,孩子一刻都不闲着,那么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长大的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孩子,他能成为主人。主人就必须有自由,他能够按照他的需求来安排他的生活。

什么是快乐的孩子?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告诉自己,自由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在儿童时代大家都很贪玩,其实玩是孩子的一种学习的方式、交友的方式,是他锻炼胆量、锻炼意志的方式。有的时候他这种玩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长的动力和人生的启示。

回首童年,让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是在课堂里上课吗?是在家里写作业吗?很可能都不是。最难忘的可能就是你和伙伴玩的时候。玩的时候你能否痛痛快快地玩呢?当你写完了作业,完成了学习任务,能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

我的手小时候有冻伤的历史。因为我们小时候在冬天经常玩一个游戏,就是弹蛋,弹彩色玻璃球。我还在央视《艺术家们回忆童年》节目上弹了一会,看谁弹得准,那种感觉特别快乐。小时候几分钱买一个玻璃球。我们男孩子都有一个很高的本领,站在挺远的位置,对准别人弹出的玻璃球,准确地弹出自己的球。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这个球击中别人的球,那就是赢了。这个时候手的用力要非常非常地巧,而且要弹得非常准。大家互相比,那真是一场竞争,而且是争得你死我活,因为如果输的话就会输掉自己的玻璃球。因此,逼得你要不断地练习。当时是大雪天,由于贪玩,结果手就冻了。当然手冻还有别的原因,如从厚厚雪堆中抠别人遗失的玻璃球,还有打雪仗等等。但是手冻了大家也不戴手套,因为弹球的时候戴上手套是弹不准的。在我们的眼中,谁弹得准,谁就是英雄。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有的时候对事情缺乏热情?我想可能就是他的自由的游戏太少了。他内心的情感不能释放,他那种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所以他是被动的。一天的24小时都是大人给安排,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自习,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睡觉,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生活,孩子不可能有热情。一个人如果总是被动地生活,那他的人生是很可怜的,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不能对自己负责。我现在回想童年,非常感谢父母和老师,就是因为我们当时能自由地安排,自由地生活。自由激发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兴趣盎然,虽然经济上贫穷,但是我们精神上是快乐的。一个自由的童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生活没有危险,但是,如果您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您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必然是被剥夺自由的痛苦。连自由都被剥夺的人,您还能指望他独立、有思想、有创新吗?

凡熟悉我的家庭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孩子很宽松,似乎有点儿“放纵”。比如,女儿傍晚放了学,有时会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老爸,我今天太累了,想去看一场电影放松放松。”我当即同意,只关照她注意安全早点回家。

有人担心地说:“都高三了,大考临头,敢这么放吗?”又说:“现在的年轻人挺复杂的。女孩子不管严一点行吗?”

这些提醒自然不无道理。可是我想,一个不能安排自己时间的人,怎么能长大呢?越被严密监视的人,逃跑的意识越强烈,何不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呢?况且,疲惫不堪的人,应该有理由放松身心。只要孩子不选择危险的活动,父母就应当宽容。

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上午,我的女儿都在睡觉,似乎到中午才能醒来。有人知道后表示惊讶,说:高三学生怎么能大白天睡觉呢?我却觉得,越是大考的学生,越需要充足的睡眠,因为精力充沛,才能更有效地迎接挑战。再说,这是女儿的权利,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为什么非按别人的标准生活呢?

在对待孩子方面,我有个总的原则:学习很重要,但培养健康人格更为重要。不论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活动,都不可忘记这一总的原则。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2010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一天拥有3小时以上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少年儿童的比例仅占到15.9%,17.4%的少年儿童拥有31―60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但仍有8.4%的少年儿童完全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说明我们的儿童拥有的自由自配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相反,我们却用功课和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占满了孩子的时间。

自由支配时间,还意味着儿童具有了热情的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怎样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享受自由的乐趣?我的教育建议是:

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刚画完画,又安排了学外语,外语学完了还有钢琴。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大人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要分开。有的父母总是埋怨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边写边玩,却不知道这些坏习惯可能正是自己给孩子养成的。因为父母经常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复习了这科又复习那科,都复习完了以后还要做些高难的题目,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

不能让自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自由是需要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险的,规则是要遵守的。

记得有一天晚上,女儿给我打电话:“今天考完试特别累,我在同学家里玩,玩得特高兴,我想今天晚上住在这里行不行?”我说:“不行!”“为什么呀?”女儿问。我说:“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国家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夜不归宿,必须回家。”她说:“没什么,我在同学家里呀!”我说:“我知道你在同学家里,但是她的父母不在家,未成年人未经双方父母的许可不能夜不归宿,因为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这就叫有一定之规!”

给孩子自由,但不能够让孩子随意地滑向任何一个方向,一定要给他立下警示标,此路不通,这个办法不行,必须要怎么样。因为任何自由都应该和责任相对应,责任、权利统一,有自由就有义务,有义务你就享有自由。所以我特别希望每个家庭要给孩子确立一些家规。200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都是要遵守的,这就是我们今天中小学生的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