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13

第13章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一是隐匿性与突发性,二是多元性与单一性,三是无知性与盲目性。所以,青少年时代是冲突与事故的多发时期,也是挫折感最强烈的时期。因此,对青少年尤其是对中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挫折及抗挫折教育呢?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而挫折具体可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中专有挫折理论,即研究挫折的内容、特点、形式、原因及解决方法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群体和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或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

显然,抗挫折教育是以挫折理论和青少年身心特点为依据,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

从教育的视角看,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其中,比较常见的挫折,如学业失败、亲子关系对立、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恶化、班级地位偏低、个人形象受损等等。

不要以为孩子在家里就一定平安顺利,实际上,家庭也常常成为伤害孩子心灵的地方。例如:过高的期望、专制的安排、无语家庭、溺爱放纵、疏忽照料等方面,也让孩子备感挫折。

那么,该如何面对孩子受到的挫折呢?

毫无疑问,父母与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抵抗挫折,关键还在于孩子本人。尽管许多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

痛苦是一所学校。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发生财产损失或亲人伤亡之类的变故都是难以避免的。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变迁引发的震荡,更会增多家庭变故。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现代人的首要特征是自立自强。现代教育的灵魂正是让人自信自主。即使对于一个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儿童,也应培养其人格的独立,即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四大基本权利,而权利的核心就是人的尊严。

基于上述原则,每一个民主的文明家庭,都应当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了解家庭变故的真相,并给孩子提供发表意见参与决定的机会。即使父母离异,也不应放弃对子女的监护职责,而要小心翼翼地帮助孩子度过危机时期。互爱的婚姻对于孩子来说是良好的教育。为了两代人的幸福,人们有权利改变痛苦的婚姻,却无权将痛苦转嫁给孩子。

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本小书,名为《痛苦-快乐之门》。我想,痛苦是一所学校,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大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在我的记忆中,曹雪芹与鲁迅都是13岁时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由盛而衰,饱经沧桑。然而,正是这些非同寻常的经历,使他们能够更深的感悟人生,从而写出惊世之作。他们是自信自主的,他们是自立自强的,他们由不幸的家道中落的子弟成长为一代巨人,让我们今天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力量。

但在今天许多孩子却无法承受挫折,往往受到某些打击便轻言放弃,甚至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始终忘不了那个男孩的死。

他,年仅14岁,一次与某老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绪激动。

上课了,当那位老师从他身边走过时,他就往老师的背上甩钢笔水,不料被察觉了。老师马上转过身来,厉声喝问:“你干什么呢?为什么往我身上甩钢笔水?”老师扯着衣服细看了一下更生气了,说:“还甩了四滴!”这个男孩子争辩道:“老师,我就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都在这个地方,怎么不是你甩的?你还不承认!哼,我看你呀,就是个人渣!”这个老师说了一句非常不应该说的话,把孩子说成人渣,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受到了侮辱。

这个男孩子非常的生气,越想越委屈,受辱感很强,回到家里就上吊自杀了。他留下一封遗书说:“我要用我的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证明我只甩了一滴钢笔水不是四滴……”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悲剧,《中国青年报》曾有过专门报道。当我去西北某省会城市讲课时,提到了这个发人深省的事件。课后,一位中学老校长走到我身旁说:“孙老师,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学校,完完全全是真事!”“是吗?”我一惊,感觉自己走进了这个悲剧之中,不由得感慨道:“这位教师当然有责任,这位学生也太脆弱,如果他多经受一些抗挫折教育,承受能力强一些,也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呀!”

其实,类似这样的师生冲突,在校园里不鲜见。显然,这位14岁少年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这位教师的粗暴言论更有违师德――仅凭这一点,他就应当受到处罚。总之,这本不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然而,孩子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大家想想看,一个14岁的孩子就为了证明是甩了一滴还是四滴钢笔水,就自杀了,值不值呢?很不值得!现实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社会上不经受一些麻烦,也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不受到打击、侮辱,对他造成影响或伤害。那么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碰到一点挫折马上就寻死觅活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谁还能长大呢?谁这一辈子不会受到一些委屈、冤枉、伤害呢?

作为父母和教师,的确有责任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我的教育建议是:

引导孩子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父母和老师要对孩子加以教育与引导,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引导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挫折,教孩子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在现实中碰到了挫折,可能很委屈,也很受伤,但是没有必要因此而耿耿于怀,更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人的生命是多么的珍贵啊!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提醒孩子珍惜生命,珍惜亲情。不要因小失大,因为一件小事误了自己的前途,是非常不值得的。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常权衡这种价值,不要为一些小的事情付出过高的代价,我想这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引导孩子阅读励志类的书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书是良好的自我教育。引导孩子从书籍中汲取成长必要的营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让孩子明白,虽然不能说经历过不幸的人,都会得到幸福,但真正能体会到幸福的,必定是那些能战胜不幸的人!

注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要不断战胜不幸需要顽强的毅力,人的毅力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因为有着坚强的毅力,而不一定是因为很聪明。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毅力。譬如在学习上可以通过给孩子做一些有难度的题目,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假日可以带孩子去爬山,锻炼孩子的意志等等。只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战胜困难时的喜悦感受,才会使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自信,充满热情,走上成功之路。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曾经有一位叫做“不会有自信”的网友对我说,他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敢说话,15岁了但从来都不相信自己能做些什么,连和父母说话都不敢。我想,这位网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怕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回避做一切事情。

我告诉他,其实撞得头破血流是人生难得的体验。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中,韩国队踢美国队,一比一踢平美国,有一个队员就踢得头破血流,真是英雄壮举。其实人生就是这样,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长大不仅仅是快乐的过程,也有许多痛苦相伴随。重要的是面对痛苦、不幸要勇敢,从中汲取坚强、乐观的“营养”,奋发向上。

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牛顿,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他建立的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等一系列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因为牛顿是在受辱中发愤而起的。

牛顿小时候很聪明,但读书并不用功,都把心思用到做手工、想问题上去了,所以在老师、同学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笨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

13岁那年,小牛顿带了一架小风车到学校去,同学们都围拢来看。有个同学说:“哟,这风车做得还怪灵巧呢!”牛顿自己也笑嘻嘻地说:“我的风车做得怎么样,造得巧吧?”

正当一帮同学眨巴眼睛羡慕牛顿的时候,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说:“对啦!造得巧!”其实,这位同学讲的是反话,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好,一直在牛顿之上,今天看到牛顿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气,还带点嫉妒之意。处在兴奋中的牛顿并没有听出这个同学话中有话,傻乎乎地接着说:“对,很巧,这是昨天晚上我一个人做出来的!”

听到牛顿越来越神气的话语,那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提高了嗓门说:“是啊,这个小风车的外形造得还不错,可它为什么会转动?你懂得这里面的原理吗?”

“你懂得这里面的原理吗?”这几个字像一阵刺骨的冷风吹在牛顿的脸上,不知是发冷,还是发疼,他尴尬极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位同学看牛顿脸红了,劲头更足了,说:“哼!说不出来吧,可怜!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讲不出原理,这说明什么?说明你不过是个木匠!”牛顿被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哭丧着脸走开了。

这时候,原来围在牛顿身边的那些同学也纷纷对他另眼相看了。

“木匠!木匠!连原理都讲不出来,还在这里逞能!”

说着,有的同学还动手打他的风车,别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动手,大家七手八脚把牛顿的小风车打了个稀巴烂。望着这个冷酷的场面,牛顿伤心透了,但他孱弱的身体是打不过那些孩子的,他只有忍受这委屈,任凭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

事情过后,牛顿常琢磨:这些同学为什么欺侮我呀?还不是我自己不争气,不懂原理怎么能更好地发明创造吗?

从那时起,他凡事特别肯动脑筋。看到磨面的风车,他就去看个究竟;看到太阳光下的人影,他就想办法制出“太阳钟”;黑夜里,他仰望星空,想到了苍茫宇宙;刮风天,他又思索起如何测量风速的问题。

等长大后成为科学工作者,牛顿的钻研精神更强了。有一回一位朋友来看他,可牛顿刚准备好吃的,就钻进了实验室。那位朋友等呀等呀,可牛顿却总不出来。朋友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就把桌上的烤鸡吃了,顺手把骨头留在了盘子里。过了好久,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忽然感到肚子饿,就去吃饭。可是,一看到盘子里的鸡骨头,不禁笑了:“哈哈,我以为还没吃饭呢,原来我已经吃过了呀!”

当牛顿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他从未忘记少年时候所受的羞辱。他说:“要不是那时候受到朋友们的侮辱虐待,恐怕我一辈子就是一个不懂原理的木匠了!”

1727年,牛顿与世长辞。关于他的死因,据四位英国科研人员考证,认为他死于慢性金属中毒。他们将保存了250年之久的牛顿的头发进行化验,发现其中含有过量的铅和汞锑浓缩物。牛顿一生,醉心于科学,什么东西都爱亲眼看看,亲手摸摸,以至亲口尝尝。这成了他的一大癖好。在他的实验手记里,有108处记载着他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用各种方式,摸清了许多事物的规律,彻底弄懂了与这些发现有关的科学原理,为他的伟大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的一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牛顿也太过分了,人家不就说他一句吗,干吗一辈子都那么认真?但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牛顿不愧为大智者。

一般来说,想讽刺别人的人,总想千方百计地找准对方的弱点,不这样,他的话就没有力量。牛顿恰恰是被击中了弱点,才无言以对,默默离开的。可贵的是,他敢于正视这一现实,并能在受辱中发愤。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大海一般的胸怀是不可能的。这种胸怀的座右铭是:凡是有益于我前进和成功的,不论是讥笑还是辱骂,一概纳之;凡是有碍于我前进和成功的,不论是颂歌还是美言,一概弃之。

如何让孩子也能在痛苦与挫折中奋起,我的教育建议是:

陪孩子一起受“苦”。现在有些孩子上重点中学,就得是外语、奥数等特长一样不能少,这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压力,孩子小小年纪受了不少苦。比如学习钢琴,父母往往是从功利的角度要求孩子必须学,可能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意愿,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孩子在学习钢琴时受到的痛苦。其实,父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不要仅仅为考级而学,自由的学琴氛围可能会让你和孩子都能享受到很多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品尝各种味道。孩子越小,越可能对于受到的侮辱、痛苦不知如何处理,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引导与化解,可能会留在心中形成童年阴影。因而,父母要在生活中启迪孩子的心灵,可以在品尝食物时教给孩子对各种味道的认识与理解。一般情况下,孩子不喜欢苦味,相对喜欢甜的东西,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良药苦口”,让孩子明白,在长大的过程中,酸甜苦辣都要品尝。

给孩子讲杰出人物的故事。当孩子面对痛苦、挫折不知所措时,父母可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讲故事,譬如讲一讲牛顿,让孩子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不能轻易放弃,做天才和强者是不会被苦难打败的。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笑纳挫折。

上海作家李楚城在他的报告文学《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女中学生面对不幸却充满乐观精神的真实故事。

1980年春的一天,苏州中学的体育场上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为了迎接春季运动会,同学们正在进行各个体育项目的训练。14岁的姚珧被选拔为跳高运动选手,同学们都把夺标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姚珧正在练习新学会的背越式跳法。面前的横竿一次次升高,她像一只掠空而过的轻燕,每次都顺利地跃过去了。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当她第5次越过横竿以后,竟重重摔倒在垫包上爬不起来了。伙伴们惊呆了。大家慌作一团,手足无措,只知道围着她一股劲儿叫喊:“姚珧,姚珧!”

姚珧苏醒过来,微笑着说:“怎么啦,像睡了一觉似的。”她站起来跳了跳,说:“不碍事,继续练习!”其实,此时她的颈子剧烈地疼。这位倔强的姑娘把手一摆,横竿又升上去了。她又开始起跳,并且取得了成功。

5个月后,她和姐姐去上海度暑假时,姐姐发现了她的异常情况,逼她马上到医院检查,医生仔细地检查之后,眉头便皱紧了,他对姚珧说:“从现在起,我要完全剥夺你的行动自由。你马上躺到观察室去,用沙袋把头部固定住,绝对不许活动。”

姐姐吓坏了,医生说:“你妹妹的情况很危险,从摔伤那天起,她就已经站在万丈峭壁的边沿上!我无法理解她怎么还能活了100多天,这在医学上是无法解释的,只能说是命大!她的第一、二两颗颈椎骨严重脱位。如果再错开哪怕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颈椎就会脱落,她就无法挽救了!”

爸爸妈妈闻讯赶来。医生宣布:姚珧的生命危在旦夕,两天之内要在三个部位进行大手术。严重的是这么大的手术不能施行全身麻醉,必须在病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指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爸爸听了泪如雨下,说:“这简直是进行活杀啊!”他没有勇气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只好由妈妈签了字。

手术立即要开始了。医生告诉姚珧说:“动过手术,头颈就永远不能自由转动了。”

“这倒好,”姚珧笑了,“以后谁也不会说我是摇头派了!碰到事我都点头就是。”

医生可笑不出来。“点头也不成,因为要把颅骨和颈椎连接在一起。”

“那我就做逍遥派,什么事都不表态!”

听了这女孩轻松幽默的谈话,医生悄悄地对她的爸爸说:“孩子太可爱了,我们要尽力使她能够仰头点头,尽管这要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

因为做头部手术必须剃光头。谁不知道,秀发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是多么珍贵。姚珧却又笑了起来,说:“不要紧的,我可以打扮成鉴真和尚啦!”

姚珧上了无影灯下的手术台。

她的头皮被切开,手术钻在头颅骨上“咯咯”作响。姚珧似乎遭到了强大电流的冲击,禁不住全身痉挛。她使劲儿咬住牙,暗暗警告自己:坚决顶住,这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明天,可不能一上阵就垮下来!

一个半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姚珧真的没有哼一声,只是在下唇上增加了一排带着血痕的牙印。

医生用手术钻在姚珧的头颅骨上钻了两个孔,直径有一厘米多。然后用两只金属钩子夹到孔里,连上一根系着6斤重铁砣的钢绳,安装在牵引架上,来把头颅和颈椎强行拉开,为明天的更大手术做好准备。

第二天早晨,姚珧第二次被送进了手术室。

她张开手臂,俯卧在手术台上。一只手接受输液,另一只手上连接着各种仪器。整个身子一动都不能动。

医生先从她腰部锯下两块髋骨,随即又在她后颈切开一条6寸长的口子,让颅底骨和颈椎骨完全暴露出来。医生屏住气息,把一根细钢丝伸进第二颈椎的底部,轻轻往上托送。

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姚珧的小生命现在就捏在医生的手指中,哪怕一个细微的失误,钢丝刺坏了颈椎中间的中枢神经,不是当场丧命,就是全身瘫痪。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两根钢丝先后穿过第一、第二两颗颈椎骨,这如同在黑暗中给绣花针穿上丝线,需要惊人的技巧!

钢丝被一丝丝地往上托送。好几次碰到了神经,姚珧就引起全身的抽搐。一发现这个情况,医生立即修正钢丝的前进方向,继续往上推。

三处伤口的剧痛,一次又一次的全身抽搐,比想像中的电刑还要难受。姚珧全身都被汗水渗透。她差点昏厥过去,后来在氧气的作用下又清醒过来。她意识到:这是生与死的考验,有一口气,就得挺住。

守在身旁的护士,一直从搁在姚珧头部下方的镜子里观察她痛苦的表情,忍不住偷偷地抹泪。测量示波仪上的绿色光束始终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姚珧没有一声呻吟,没掉一滴眼泪。经过5个半小时的紧张战斗,在姚珧的良好配合下,医生先后把两根钢丝穿过了颈椎,把它和镶嵌在颈椎两侧的两块髋骨紧紧扭合在一起。脱位的颈椎复位了,日后只要和镶在外面的骨片生长在一起,就如同金属经过焊接一般万无一失了。

姚珧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却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几天后,她同妈妈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

“妈妈,我学过生物学。我知道人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人活着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和目标,那就只不过是一堆细胞,一具行尸走肉!我要学习,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后来姚珧加入了共青团,又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实践毕业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2011年11月,当我应邀为苏州市中小学负责人讲课时,特意问及她的近况,据说她出国留学后事业发展良好。

在姚珧身上十分可贵的一点是当重大不幸来临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沉着顽强的精神。如果姚珧在手术台上任性撒野,医生捏着纤细如发的钢丝,如何能巧妙地从第一、第二颗颈椎骨穿过呢?这样一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正是姚珧平静而坚强的态度,使医生们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做手术。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要教孩子坚强、乐观,坦然面对,我的教育建议是:

允许并理解孩子的害怕心理。一般来说,面对困难、挫折,每个人都会恐惧、任性、听天由命,以一种消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表现,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千万不能过于着急,更不能加以斥骂。

美国二战英雄乔治?巴顿曾经给他的士兵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强迫自己“多害怕一分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视忧虑是克服忧虑的最好办法。事实上,强迫自己正视的过程,就是尝试的过程,就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孩子每天说说开心的事情。每天孩子在学校里可能会有许多事情想和父母分享,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这种意愿。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听听孩子说说他在学校里的开心事,这样能加深孩子对开心的印象,同时能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亲子间的信任感。

孩子需要理想教育。理想是梦想的姐妹。梦想是催促我们成功的动力。梦想是我们的翅膀,梦想没了,人就成了爬行动物。要让孩子从小立大志,从而激励他为实现梦想而扎扎实实地奋斗,哪怕遭遇一些挫折与失败,也不会被轻易打败,不会轻言放弃。要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理想不要过多干预、强迫,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要单方面地为孩子做主。

别让贫穷成为孩子的耻辱。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一岁半的时候,英、法、德、日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与侵略军浴血奋战时,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

父亲死后,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老舍排行最小,上面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官府发给老舍家的只有每月一两五钱银子。靠这点钱是难以度日的,老舍的母亲只有起早贪黑地为别人洗衣、缝衣,挣点钱维持生活。

老舍懂事以后,经常帮母亲和姐姐干活,担水、看火,凡是能干的都认真干。为了锻炼儿子,母亲总是放手让他干。母子相依为命,不怕艰难困苦,老舍养成了勤劳、善良、待人诚恳的美德。老舍7岁时,母亲更加节衣缩食,攒钱送他去上学。体谅母亲的老舍,珍惜上学的好机会,刻苦学习。他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能背诵许多诗词和文章,作文成绩很好。

老舍从来不讲吃穿。大姐给他做了一双新布袜子,老舍放在那里舍不得穿,脚上穿的仍然是那双旧的带补丁的袜子。家里经常断炊,老舍宁肯饿着肚子去上学,也不吭声,免得增加母亲的忧愁。

发奋读书,成绩优异的老舍在小学毕业之后,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第三中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老舍上了半年中学,之后又考取了北京师范学校。这样,衣、食费用就不用家里负担了。

5年之后,老舍毕业了,刚满19岁就当上了小学校长。母亲看到儿子工作了,挣钱了,日子有盼头了,高兴得热泪盈眶。

母亲的辛劳和希望得到了回报,老舍当了大学教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仅在建国后就写了大约300万字的作品。

老舍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次他谈到母亲的时候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贫穷并没有把老舍打垮,他反而在贫困中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启迪,母亲那朴实、坚韧的性格,使他得到了精神的营养,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他走向了成功。

有一位青岛女孩叫甘琦,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收入也很少,生活比较困难。但甘琦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表现十分出色。她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英语特色学校。有一位外国的老师非常喜欢她,就跟她说:你想不想到英国去留学?我可以做你的担保人。

甘琦想,这真是个好机会,不妨试一试。回家后她跟妈妈商量,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闺女,你想出国留学是件好事,但是咱们家没有钱,拿不出钱来供你到国外读书。你要去,只能靠你自己,靠奖学金。甘琦对妈妈说,好!我一定会努力的!

结果经过联系、考试,甘琦如愿考取了英国的一所学校,而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英国这所学校的校长后来知道了甘琦的家境,就把她找来了,说,甘琦,我知道你非常的辛苦,现在咱们学校有一份工作,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你干了之后,你上学的所有的费用就都解决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非常愿意。您说吧,什么工作?

校长说,清扫厕所,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甘琦说,非常感谢校长,我愿意接受!我保证把这份工作做好!

从此甘琦就一边上学一边打扫厕所。

大家想想看,很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去留学,都是从家里拿了很多钱。英国当地也有很多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很有钱的。这样的孩子很少在外打工,更别说在学校里打扫厕所,所以甘琦这么做,他们中有的人很瞧不起她。但甘琦认为,自己靠劳动上学是干净的,是值得骄傲的,她继续奋斗,最后考上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学府呀!所以连英国人也非常敬佩她,BBC还做了一期她的专题,她的照片还登上了杂志的封面。从甘琦的经历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古人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穷并没有错,错的是在穷苦中认命、放弃奋斗,甚至自暴自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十分困惑,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就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听起来这样的父母很崇高,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很遗憾,孩子的前程以及能够换来这前程的教育,是用钱买不到的。看看老舍的家庭,看看甘琦的家庭,他们绝对比大多数家庭贫穷,但他们一样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要知道,现代教育的确需要金钱,但光有金钱堆不出一个现代的教育。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遭遇某些困难时,如何面对孩子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隐瞒家中的实际情况。当我们的生活面对一些困难,如突然父母下岗家庭生活难以保障时,该怎么面对孩子呢?有的父母非常担心,由于害怕家庭生活困难会导致孩子自卑,所以他们宁肯自己吃得更差一些,不买衣服也要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甚至担心孩子自尊心受不了,不让孩子知道经济困难等家中真实的情况。其实,父母应该从小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从孩子入学起,就让其了解家庭的真实情况,使他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义务,教会他要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孩子只知道一个劲地索取,就会成长为一个自私的人。

让孩子发表意见。家庭中讨论大事时,应让孩子参加并发表意见,这样能增强孩子的“重要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譬如家庭中召开民主会议时,不要因为孩子小,看法幼稚就剥夺他的发言权。

教孩子“人穷志不穷”。许多父母因为害怕自己曾经遭受过穷苦便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因此单方面地死撑着,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其实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在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不得不为个人前途艰苦奋斗时,成长得更好更强,正如俗语所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要忘记,穷且益坚是孩子应当拥有的良好品质。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立,是所有民族教育后代的共同目标。

我曾读过一篇短文,说蛾子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谁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子却不会飞。原来,蛾子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

这个事实给人很深刻的启示: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

我的女儿孙冉两次赴日民宿,曾做过关于自立方面的调查,她在《成长悟语》一书中写道:

扶美子家并不很富裕,一家五口人的生计主要依赖当记者的父亲,简单的三室一厅的公寓还是借钱买下来的,至今尚未还清债务。姐弟三人挤在一间屋里学习和睡觉。我在她家民宿时,大弟弟雄一和小弟弟健志就把睡觉的地方让给我,自己睡到了客厅的硬地板上。她家里本来处处节省,对我却非常慷慨,不但带我四处游玩,怕我吃不惯家中的口味还频频外出吃饭。

20岁的扶美子是家中的老大,个子不高,有着日本人中少见的健康黑发,面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是一个非常坚强,真诚且可爱的女孩子。

2000年8月赴日民宿的同时,我在做一项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项目。扶美子姐弟三人正好符合我访谈的对象的要求,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年龄段的日本青少年。

我问:“你们怎么看待劳动呢?认为它是美德还是挣钱方式?”姐弟三人都理解成了广义的劳动。扶美子认为就是一种挣钱的方式,比如打工,但同时又能交到好多朋友。的确,扶美子打工多年,这其中的感想可以连说一整天。她的学费、零用钱,甚至去中国的20万日元费用全部出自自己劳动的一双手。高中时候她就开始在花店、料理店等地方打工。我住在她家时她经常白天陪我出去玩,晚上我看电视,她还要外出打工到很晚,辛苦异常。但她似乎对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很满意,很少抱怨父母对她的做法。可是在我看来,这简直无法想像。我想,中国的父母绝对不会这么狠心的。然而,这样确实培养了扶美子自立坚强的性格,我很佩服她。

近些年,中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潮下,锻炼能力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中提到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才能自强!

然而,现实却让人欲哭无泪。

某报报道: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17名候选人从考场门口走过,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个人捡起来。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北京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当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18岁走向独立时,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青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的父母们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无私的,尽管有的父母贫穷却也竭尽全力,他们连让孩子吃一点苦都不舍得,何谈让孩子18岁离开家庭,走向独立?

问题的严重在于中国的教育像缺氧一样缺乏自立精神。

的确,有许多父母在补偿心理和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最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任何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美国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要高出20%左右,并且他们的夫妻离异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孩子的劳动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据媒体报道,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当父母们埋怨孩子没有责任心、懒惰、不独立的时候,您是否反思过责任到底在谁?当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懂事、能干、自立的时候,您是否想过您该给孩子创造的是怎样的成长空间?

自立并不是家庭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自立能力之所以被称为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自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

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独立成长?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孩子学做家务。专家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对中国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家务劳动呢?我向父母们介绍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制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关标准: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教会孩子穿脱衣服,把衣服摆得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主要是使孩子们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3.指导孩子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4.让孩子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5.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6.学会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逐步学会使用洗衣机;7.让孩子自己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8.让孩子购买简单物品。

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父母平时要跟孩子讲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在跟伙伴玩耍时,要注意不要伤害到对方。我觉得这种关爱之心确实是要让孩子从小培养,既保护自己又保护别人,只要有了安全的意识,掌握了安全的方法,孩子们就会避免伤害。另外,要注意孩子行为的危险倾向,如在马路上打闹,你追我赶,父母要及时加以制止并告诉孩子,在马路上玩耍是十分危险的,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这样,父母才能放心放手让孩子走向独立。

不给孩子任性的环境。如果父母们总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去做事,那么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娇。如果您觉得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就一定要说不,不能迁就孩子,更不能屈服于孩子。

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自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