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这才是战争
29341100000018

第18章 目标是上党

在之前的一个战例——坎尼之战中,汉尼拔揭示了包围歼灭的真谛,虽然第三章用坎尼之战来诠释“包围”,但用在“歼灭”上一样是个很好的范例。只是现在有个更有特色的例子,那就是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的得意之笔。一般来说,虽然对敌军实施了包围,但在最后歼灭敌军时往往还是要通过惨烈的搏杀来完成,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己方还是很难避免人员的伤亡损失。兵法上有个词语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长平之战虽然不是中国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但它却体现了这种作战的思想。

后世说到长平之战的起因总是说是因为赵国贪图小利接受长党之地而导致长平惨败。比如太史公有“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之语。

要辨明这个问题还是颇为简单的,此时的秦国未必已经有了统一全国的总体战略,从之前的乐毅伐齐、阏与之战和攻齐刚、寿等地等这些事就可看出这些都是战略上的失策,第一个是损人而不利己,第二个是越韩魏而攻赵,第三个是用公器图私利。但自从范雎入秦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后,秦国的战略方针逐渐明朗化,到了长平之战前,首当其冲的韩魏两国力量大减,已无力与秦抗衡,而之后秦虽数次攻韩魏却已经是在为攻赵做准备了,“秦昭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拿下这些地方都是为了分割韩国的上党地区和新郑的联系,从而拿下韩国上党郡,为攻打赵国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此时的上党分成数块,秦、韩、赵、魏各有一块,其中赵国占据了北部,韩国的上党郡在中间,魏国占据了东南一小块,秦国占据了西南一部分。一旦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我们从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向北将威胁到赵国的太原、上党地区,向西可以威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再加上原来魏的河内地,将从南西北三面形成对赵国的战略包围。特别是上党,这是原来晋国的旧地,其地势险要,向来有表里山河之称,海拔上远高于赵国邯郸一带的平原地形,将使得太行山成为秦国对赵国的天然屏障和进攻起点,居高临下之势一目了然。秦国夺取上党之地后,山东诸国将真正成为山东,当年晋国正是利用这样的有利地势,出太行向东南发展,一路势如破竹。可以这么说,一旦秦国攻取上党,则赵国危矣,山东危矣。

秦昭王四十五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河内地区野王县,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依靠赵国的力量保卫上党。

当冯亭的使者到达赵廷时,赵国朝堂正在进行一场争论。平原君赵胜说:听说燕国宣布风能和太阳能归燕国所有。我们赵国再不采取措施的话,其他的资源也会被列国瓜分,因此我建议宣布宇宙归赵国所有。赵胜的建议引来了一片叫好之声,正当赵胜洋洋得意之际,冯亭又送来上党17城,除了平阳君赵豹外,接受韩国之上党郡成了赵国的共识。

秦国辛辛苦苦打了很多年仗,才形成了分割韩国的局面,不甘心上党落入赵国之手,本来此处就是计划内攻赵的基地,自然要全力争夺。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向上党大举进攻,长平之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