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这才是战争
29341100000001

第1章 序一

《这才是战争》(虚实卷)这本书我前后读了三遍,这是一本透过全新视角解读战史、战例,诠释战术理论的著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新观点,却用诙谐流行的语言打开了了解战史、理解战术、学习战争的新窗口。虽然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对其中的战例和理论耳熟能详,但是它带给我的触动依然很大,而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是我身边工作的年轻人,初稿从他们手中交还我时已被翻得不成样子,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引发我对作战理论学习、创新与普及的新思考。

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作战理论。著者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以史为鉴,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因为不研究历史,不研究过程,也就不能揭示规律。约米尼曾经说过,“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的研究”。我们在学习作战理论时,往往不是着重于从“战术”而是着重于从“战斗”的角度去展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战术”主要是研究指导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它可以忽略过程和实例;“战斗”则不同,它必须从战斗实践活动出发,充分尽可能详尽地研究其发展过程和战斗实例。这样学习的结果,能够使我们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和熟悉战争、战役、战斗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且对各个时期所实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知其所以然”。全书共精选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22个经典战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战术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并引起读者思考。

其次是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作战理论。创新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要找到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现实规律。倘若以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为探索战斗规律的开山鼻祖,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至少已经持续了2500年之久。尽管在这些艰苦的理论探索中人们实际提出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但所有的这些具体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战斗的过程和结局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或者决定的,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或者决定战斗过程和结局的。的确,如果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任何以战斗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探索都将毫无意义。为了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古今中外无数军事理论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子、修昔底德、色诺芬、恺撒、马基亚维利、卡尔大公和约米尼等是这些理论探索者中的杰出代表。其中,孙子以其东方式的自然思辨传统建立了“奇”与“正”,“虚”与“实”,“分”与“合”,“迂”与“直”等一系列关于作战方法的概念,并且用这些概念建立了一整套的作战理论。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辨方法正确认识到了数量优势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集中兵力和突然袭击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基本战术。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J。F。C。富勒从对战争史尤其是战斗史的研究中第一个归纳出了直到今天仍被大多数西方国家军队奉为信条的8条作战原则。这本书看似没有提出“开宗立派”的理论,却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对规律的探索。不仅大胆总结提炼出战术“破、分、围、歼”的四个行动主体和“阵型、机动、防御和进攻”四个关键要素,更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从步弓协同到步骑协同、步炮协同,再到步坦协同,直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发展机理,也可以说是对战斗规律的全新探索。

最后是如何让作战理论更有效地普及推广。现在讲到“战术”,并不只是在军事上适用,《孙子兵法》除了在全世界军队中风靡和普及,更影响了商业、外交、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是因为这部传世经典深刻地揭示了作战的规律,更是由于“三十六计”等辅助解析才得以人尽皆知。前些年,一本《超限战》在发表之初就广受推崇,除了其鲜明的理论观点,平实而引人入胜的语言也是成功的关键。近几年,军内外关于战争和战术、战史和战例、名将和名战的著作也有不少,却往往因为或重理论而生涩难懂、或重故事而缺乏内涵,难以引起共鸣,普通百姓和基层官兵不是来之高阁就是一读了之。这本书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语言生动活泼、故事精彩纷呈、分析理性深刻,间或亦有点睛之笔,在看似休闲的轻松阅读中让人深思和回味。

探索战争的真正奥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所著的《这才是战争》(虚实卷)这本书,在专家学者看来也许还不是那么专业,个别观点可能还值得仔细推敲,但我更赞赏的是他利用点滴时间学习战争、分析战史、钻研战术的精神。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激昂写下“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我们的青年官兵都能把研究打仗作为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军事理论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梁沂(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主任)

二〇一三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