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圣经-你是孩子的榜样
29337600000073

第73章 远离伤人的体罚

“妈妈日志”

打屁股

畔畔特别喜欢交朋友,这让我们很放心,因为我们相信喜欢交朋友的孩子至少不会是心理孤独的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自闭倾向,对于将来的人际交往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小朋友在一起玩,这是我们一直鼓励的。也非常乐意让他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一起玩耍。

有一天,畔畔请了三个好朋友来家里玩,一会儿过家家,一会儿玩玩具,笑声不断。看着他们那么开心,我在一旁准备晚餐都特别有兴致。

要留几个宝贝一起吃饭,可他们都说要回家了,在一个小区里也比较方便,于是就送他们回去了。畔畔自己也将玩具归整到收纳箱中,然后等他爸爸回来就开始就餐了。

晚饭后,我习惯性地再看看畔畔收拾的玩具,看有没有落下的,突然发现一个小车的车轮子不知去向了,便将畔畔喊到房间里来,“畔畔,这车子怎么坏了啊?”

畔畔低着头,不敢看我,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我不知道!”

看他的表情和语气,我清楚他肯定知道,“是哪个小朋友弄坏的吗?”

畔畔依然不看我,没有回答,我又问了一遍,“可以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吗?”

畔畔低低地说:“是雷雷,是雷雷弄坏的!不关我的事!”我并没有问畔畔是不是他弄坏的,可他却急于说与自己无关,很明显畔畔在说谎。

我走过去,把房门关上。“畔畔,妈妈并不一定要处罚弄坏东西的小朋友,只要以后小心就可以。还记得咱们的一条家规吗?不论是谁,任何时候都不许撒谎,否则就要打手心,还记得吗?”

“妈妈,我记得!”畔畔轻轻地伸出一只小手。

“畔畔,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不过,既然这是规定,那么妈妈就要执行这样的规定,对你进行小小的惩罚,可以吗?”

“恩,妈妈,打我的小手吧!”畔畔看着我的眼睛。

我用我的手轻轻打了一下畔畔的手心。

“反面教材”

接畔畔回家,是我一天中相当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份快乐的工作。每当和他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他都会和我说说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遇到开心或不愉快的事情。而我也会简单地说说自己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在这样开心的对话中,一天工作的疲劳也消失了。

今天刚接畔畔走到楼下,看见言言站着,一动不动,脸上挂满了泪珠。言言五岁多了,是方姐的宝贝儿子,比较调皮,父母都拿他没办法。有时言言犯了错,无论是动嘴或动手教育,似乎都对言言无效,父母气不过,就会让言言罚站。

“言言,怎么了!”我不知道言言是不是又被父母罚站了。

言言不说话,也不抬头看我,还是默默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这时,言言的爸爸走了下来,“你还没站够,让你上去了,你还偏要站在那,脾气真够倔的!”他的爸爸边说,边要拉他上楼,还一边对我说,“你看这孩子,让他站一会儿,惩罚一下,还跟我扛上了,不肯再回家,还要我下来请他回去!”他一脸无奈。

我看着父子俩上楼,心里不是滋味,想想言言忧伤的表情,再看看畔畔,他似乎也被这场景吓到了。“妈妈,我不想被罚站!”畔畔怯生生地告诉我。

“畔畔,放心,妈妈不会的,如果畔畔真的错了,咱们就打一下小手,好吗?”我蹲下来安慰畔畔。

“恩!”畔畔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

我知道孩子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他们究竟会如何看待家长给予他们的惩罚呢?小小的他们会有正确的理解吗?是屈服或反抗,或在心里完全将惩罚扭曲呢?

“榜样力量”

当心体罚!

是孩子,就难免调皮犯错。我国自古流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直到今天,体罚孩子仍是许多父母的“法宝”,甚至还有父母将其奉为至理名言。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大多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的确,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和品德培养时应该严厉,但通过打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却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孩子如果经常挨打,性格会变得比较孤僻,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等孩子步入社会后,在与别人相处时会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碍。父母动不动就打孩子,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谎。

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长,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都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快乐的童年呢?

要知道,没有人是天生什么都会做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爱心和理解,打孩子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育儿理论”

意外不是惩罚

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年龄愈小的孩子愈能区分“被处罚”与“不幸的遭遇”有所不同。临床经验发现,经常被罚的孩子,在偷偷做一些事而发生意外时,会误认为意外是一种惩罚。比如,小孩跑出去玩,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他会将这意外当作是一种惩罚,这种“自责情绪”所造成的恐惧感,会延续到成年时期。

一些成年人容易自责和逆来顺受,或常将不幸命运归于上天,他们不能看出不幸事件的真正原因,无法力求改正以扭转自己的命运。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处罚,由于遗传的差异,每个孩子可以承受处罚不一样。六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区分意外遭遇与处罚,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以上,还不能区分和检讨不幸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的话,家长与教师就应适时纠正,以免导致他的人格发展产生问题。

“举一反三”

1.三岁半以前,孩子已较懂事。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父母宜先加以警告,勒令他停止;若仍不听从,便可拉他到无人的地方打一两下屁股,打完之后,需向他解释,以不伤亲子间的和气。到六岁时,确立一套管教模式,对犯错误的子女,可处以剥夺特权的惩罚,如禁止外出等。

2.六岁到十岁时,屁股受刑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宜采用,而以剥夺特权的方式作为处罚为佳。10岁以后,孩子心理已较成熟,打屁股便不可行。

3.打骂孩子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显而益见,不仅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更会让他们的内心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情会变得麻木,并且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另外,遇到挫折,还可能选择离家出走的方式解决,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4.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