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29336900000014

第14章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摘要

本章主要概述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终身学习的意义、内容、途径以及终身学习与职业人生的密切关系。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后,即开始了人生旅途中一段新的征程,祖国辉煌的未来和人生事业成功的前景已经展现在面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因此,每位求职成功的同学,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第一节 终身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的支持下,1994年11 月在罗马召开了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自下而上的概念”。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将难以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下去。会议认定对“终身学习”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的,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在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后,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去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甚至是21世纪的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强调的是人的“学习权力”和对学习的激励,它与终身教育不同,因为终身教育强调“教”的一面,前者是主动行为,后者是被动行为。

据统计,人的知识陈旧率高得惊人,一个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毕业10年后可用的仅剩20%。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的加速,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更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就成为伴随人生全过程的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终身学习的意义

宋代诗人黄山谷曾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句话就很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学习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始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助于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但这种改造是通过主观努力、刻苦学习来完成的。

有人认为,从21世纪开始,知识的半衰期将缩短到10年,而电子科技知识的半衰期不超过5年,这就需要在职专业人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那种“大学毕业就能胜任工作”或“靠工作经验的积累就能胜任工作”的观念已经过时。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大学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一般来说,大学只是为参加工作、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打下了经过学习和继续学习成为专家的基础。”大学毕业后若不经过继续学习很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专家。拿到大学文凭的各类知识分子,每一个人只有毫无例外地、不断地接受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和学习,以储存更多的能量,补充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助于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对于每个劳动者而言,都是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只能是从学习中得来。计算机以每秒几十万亿次的速率在运行,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全世界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平均不到1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过去全世界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才翻一番,而如今3~5年就会翻一番。一个大学毕业生,一生所用知识在校获得的只占10%~15%,绝大部分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来获得。概率统计表明,一般科技人员一生工作时间按平均40~45年计算,其有用的知识10%~20%是在学校中学到的,其余80%~90%则是靠在工作中或再次进校学习或培训获得的。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助于增强更新知识结构的紧迫感

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人类知识总量也在迅速翻番。越是社会发展走到了高级阶段,人们对学习的意识也就需要越清晰,并且对学习的认识也需要越明朗。

21世纪人们面临着知识急剧增加和知识迅速老化的双重压力,有人预计,现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不到10年就会过时,职业教育知识5年就会过时;工程师5年不进修不行,科技人员3年不进修不行。在技术领域,知识以每年 20%的速度衰减,从而需要更快速度的知识再生。

美国有人认为,数理知识(基础知识)终身受用,工程知识管10年,技术知识管2~5年,前沿科学技术知识每3~5年就会有50%被废弃不用。受教育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发明、新发现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70 年代全世界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超过了以往 2000 年的总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率由 20 世纪 60 年代的9 。5%增至20世纪80年代的12 。 5%,当今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更快。因此,终身学习和学习方法革命是每个人都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助于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你能把握住分分秒秒的时间,认真学习耕耘,到知识的海洋吸吮甘泉,就会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圣洁、思想变得高尚、知识变得丰富、心胸变得开阔、生活和工作变得更顺利,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二节 终身学习与职业人生

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无论是处于什么环境、什么年龄,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永远都仅仅是开始,而绝不会是结束。

日趋完善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竞争意识,不断地加强学习,增强竞争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知识还不够丰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尽快熟悉并掌握有关的业务,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为事业成功奠定基础。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认真思考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应该接受哪些培训、补充哪些知识、发展什么样的能力等,明确学习的目的,有创造性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积蓄能量。

一、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

“终身学习”绝不仅仅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是职业活动的基础,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远比精通业务重要,毕业生不可等闲视之。毕业生应在职业生活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金银财宝是好东西,但身上背得多了也会走不动。知识、技术、能力有多少在身上也不会有负重的感觉,可以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不占任何空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术越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本领就越大。当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毕业生应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新技术,并能尝试着在实践中借鉴、应用,这样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职业生活的新天地。

(三)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除了知识以外,一个人还需具备各种过硬的技能。有了知识和技能,一个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我们的社会中,常有无数的青年人在努力寻求各种机会,但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种以上的专长,即使是拿着大学文凭,有着众多颇有势力的亲朋好友鼎力相助也仍然没有用。任何职业活动都是由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联结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职业活动能力必定强,这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理工科毕业生,应加强文科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毛笔钢笔书写、文章撰写修改、口头演讲表达等,这些技能在现实中是十分实用的。

(四)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职业生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成功的职业活动都包含着职业科学艺术成分。如怎样设计职业生涯、怎样成才、怎样解除职业生活中的种种困扰等,都存在方法和技巧问题。懂得技巧就可能使职业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活力。如果所从事的工作超越了所学专业的范围,就应发挥自我应变能力,尽快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自己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要求。

二、终身学习的途径

终身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书本和现代化教育媒体进行自学。

2.参加职业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3.在工作中向同事、领导虚心求教。

4.借鉴同行业兄弟单位的有益经验。

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思维和工作方法,努力实践,勤于思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勇于创新,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青团十五大团代表座谈会上向全国广大青年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勤于学习,二是要善于创造,三是要甘于奉献。他给大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立志高远,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必将属于有这样的信念并能付诸实践的人们!

求职:学习能力被看好

求职应聘时,一向被看好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等正在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呢?一家世界驰名的计算机软件制造商,今年在上海仅招聘了7人。而一位非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数千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幸运者。他是靠什么受到非常挑剔的雇主的青睐的呢?我们且听听这位幸运者的应聘经历吧。

我是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应届毕业生,虽然母校的招牌已经给了我够多的庇护,但面对近年政府机构改革、大批人员分流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的竞争,我仍丝毫不敢大意。春节刚过就开始去寻找合适的单位,推销自己。

一天,不经意间,我推门而入来到了这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公司的大名可以说每一位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说实在当时并没有抱太大的奢望,只是想积累一些应聘经验,了解一点招聘方法,因为此前我已去过多家软件公司,都被以专业不对口为由而拒之门外。

公司接待人员听说我是来应聘的,立即非常礼貌地让座,请来一位主管模样的先生与我交谈。主管迅速地看了我带去的自荐材料后,又请来一位软件工程师对我进行技术询问。他问了几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软件制作方面的问题后就走了。不一会儿,主管又回到了房间,我正准备起身告别,打道回府时,他按住我的肩膀对我说:“工程师认为你专业能力很低,但是我们想让你回去准备一下,由你自己确定日期,最好不超过两周,再来试一下。”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走出那扇门的,因为公司的大门已开启了一条缝隙。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我对自己说。

离开那里后,我惟一的选择是直奔福州路科技书店,这是全上海最专业的书店。我一口气买下了14本有关软件设计制作的书,从最初级的软件设计入门一直到微软公司最新技术产品的介绍,开始了我漫长的4个月的应聘之路。

在这两个星期中,日日可谓是起早摸黑,把这些书一本本地啃下。好在我在复旦读书,教师教会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阅读方法,我为自己设定了几个目标:一是了解性的知识,粗粗读过便罢;二是需要掌握的软件设计的基本知识框架,自己画成示意图,把相关知识一块一块地“读”出来再填入;三是实践操作性技能,这是重中之重,必须非常熟练地运用,每天要做一定量的重复;四是找高手过招,请教了许多专业人员,让他们出题作模拟考试。

两周的时间,一晃而过。我与公司约定了时间后又一次推开了那扇大门。照例又是软件工程师作考官,问了一些技术概念后,让我自己先定个具体的项目谈设计思路,工程师只有几次打断我的话头,问了几个细节问题,工程师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评价就走了。主管和蔼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丝阴影。“你的专业基础太差,但是两周的时间进展却不小。我们建议你试一下销售职位的考试。”我无法选择地应允了。

又是一个考官提了一连串有关销售业务方面的问题,主管又建议我回家去准备了一段时间,我也同样地又奔向书店,买回了一大沓各种封皮的书籍挑灯夜战,然后再去重复第一次的过程……现在算起来,前前后后我共应聘了那里的7个业务岗位。后来才知道除了公司的财务和法律顾问的职位外,我已把所有业务岗位的上岗培训都过了一遍。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的课程落下了一大截,人熬得精瘦精瘦,家中的书多出了好大一堆。主管在4月27日终于打来电话,严肃地邀我上午10时去他那里。当我又一次推开那扇门时,尽管心中仍七上八下,但平添了一分自信。我对自己说,不管结果如何,我对得起复旦多年来的培养,对得起父母的期待,对得起这120天的努力,因为我尽力了。

主管用从未有过的庄重语气对我说:“祝贺你成为本公司的一员!”

……

通过这一马拉松式的应聘考试,我们或许会有很多思考,但用人单位的独特的考核切入点和评判标准,应引起每一位应聘者的重视。这位应聘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得懂、学得会,比金子还金贵。

坚持不懈地学习,让我顺利就业

我曾是一名就读于工商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主修大专商务英语课程。在校学习期间,我始终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专”,即所学内容过于笼统,将来很难为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职业立足点。尽管自己在校期间已经获得了CE T唱4和英语中级口译能力证书,但我始终觉得最大的危机恰恰是自己只懂英语。“去充电”,这是我在学年结束之际给自己许下的诺言。

去年暑假期间,我来到了上海自力进修学校,出于对前途的投石问路,我选择了国际商务单证这门培训课程。通过120课时的学习,并结合自己优异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我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学业,获得了由商务部颁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

毕业前,我选择了一家外贸物流公司实习,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出口单证的制作。由于外贸物流这一行业容不得半点差错,因此,刚上手的我尤为留心观察,多用心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总结,主动向前辈师傅请教,实习的三个月,我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幸运的是,实习结束时,我与单位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如今,我仍在学习新的课程———报关员。我深知在我现在的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本领的时候,我希望能够用3~5年的时间来学习、积累,然后进入外贸企业,成为一名国际外贸多面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王燕玲,刘万芳,刘献文。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3 。拜五四,赵海胜,李明。大学生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谢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上海: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 。卞成林。大学生就业指导。南京: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6 。陆湘云。职业指导教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 。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 。刘晓波,张志建,郭江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武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 。高绪界,薄爱敬,王彦明。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0 。张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储克森。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 。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3 。本书编委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要点与职业设计及资格认证实用指南。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