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29334300000008

第8章 思想与行动(8)

在整个中国文化遗产中濒危程度比较高的,从物质、非物质及中间的民间文化遗产中看,民间文化遗产是特别濒危的,而民间文化遗产中特别濒危的也有几大类,第一类是少数民间文化遗产的紧急濒危。许多少数民族如我们的鄂伦春、佤族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现代社会后,他们的语言在消失,而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他们的民俗、技艺、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在在改弦更张,等等。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都存在一定的濒危状况,因这个范畴比较大,具体不展开了。第二类是口头遗产的紧急濒危。我们国家的历史非常悠久,口头的文化特别丰富,它们一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有些口头遗产如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和传说甚至从远古已经开始流传下来,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非常大,这些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也是构成我国作为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标志的见证之一。大家知道,我国是古人类遗址的重要发现地,从元谋猿人到蓝田猿人到山顶洞人,历史悠久,线索不断。我们的口头遗产也是从神话到史诗到传说故事亘古未绝,完全可以与古人类遗址互证。我们的口头遗产价值连城。但是许多却在不断濒危,在文字、印刷、电影、电视、电脑的时代,口头遗产特别脆弱,我们抢救了几十年,仍有无数宝藏未及发掘,需要我们继续开展抢救。第三是远古文化遗存的紧急濒危。因为我们的历史十分久远,就有相当的文化活化石和文化恐龙(冯骥才语)还在民间文化中幸存,比如,神话、傩戏、萨满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自然崇拜、原始艺术等等。它们还活态存留,弥足珍贵。但是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类遗产有重大的历史和人文研究价值,最起码要在它们消失前记录下来,即抢救性记录。第四是传承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以人为本的遗产,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其拥有的文化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天才的哲学家、艺术家,但同时,人亡歌息、人去艺绝也是当前的文化现实。所以,技艺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以东莞市的打工者为例,他们中大部分从边远地区,从其他不同的文化地域过来,他们的离开导致原生地的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当然即使是留在本土的人也没有继续传承,因为他们已经不靠这种技艺继续生存下去,于是导致我们的老手艺,老艺术不能得到传承,我们的老艺人走一个人就带走一种文化,走一群人就带走一群文化,这就是人亡艺绝,人去歌息。第五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濒危,现在,我们的手工技艺全面濒危了。现代化、工业化、机械化、模式化、批量化给手工化以致命的打击。手工作坊、民间美术、绝技绝活成为绝唱绝响。第六是古村落作为遗产的消亡。我们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城市的文化,或者遗址或者传统建筑消亡很快,北京的城墙和四合院以及下面的市、县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这个已引起了各界关注。以前我们的许多城市非常有特色,但现在城市建设都是千城一面,从梁思成先生一直到现在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但效果不大。我记得浙江的滨海古城,即使外国赞誉为空中花园,古色古香美丽至极,但最后还是拆除了,即使当时央视作节目批评,也不为所动。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再如北京后海一家非常出名的四合院,几十个专家学者联名呼吁,信件甚至写到中央,最后也还是拆了,这样的情况非常多。这是非常痛心的事。

另一个是古村落,在城市不断破坏的时候,新农村要发展、西部要开发,现代化已渗入到方方面面,这种破坏也随着许多农村不断被纳入城镇、城市建设而全面开始了。许多古村落在这个情况下拆建为新的城镇,即使这些古村落很有价值,很适合人居。千城一面有可能演变为千村一面。于是文化问题要摆上台面了。

当初,对古村落的问题,建设部、文化部等几个部门都没有全面的了解,到了现在才知道,古村落不仅仅是一座村落、一些民居的建筑问题,它含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我们冯骥才主席在这方面高度警醒与关注,写过许多文章呼吁保护。中国民协为此专门召开国际高峰论坛,总结了六七种保护模式,在山西榆次还作了一个古村落保护试点。在榆次我们动员了地方政府进行整理、保护、开发和作完整的保护,做得非常好。当年我们去的时候,那个村人年均收入才两百多元,现在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七千多元,这都是民俗旅游带动的。而且发现过去是政府投资,现在由企业来管理,许多企业还踊跃竞争。当然我们坚持要从文化角度而不是从商业角度来发展。这个例子是做得很成功的。

国务院发过有关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的通知,但社会却总存在这一种错误观点:农耕文化是落后的、封建的、不现代化的,应予以拆毁和遗弃,例子比比皆是。我在光明日报看到一条新闻,说某地建设新农村,拍了两组照片,一组为新建的房子,一组是拆除的旧的房子,他们想以这样的对比来突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但结果一看,旧的比新的漂亮多了,其韵味十足,可是却拆了。还有一些地方把一些旧的漂亮的窑洞整个涂上白灰,变得不伦不类。这些都是对文化保护的理解不够。所以我觉得建立基层民协非常有必要。要在基层推广和普及民间文化遗产知识。

正确的理解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最后一块堡垒,没了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了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不仅是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专家学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和提出对策,在旅游文化和生活中发挥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针对以上六类濒危形态和形式,其实我们都在采取相应的办法和对策,也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获得了很多的成果。这里也不一一展开了。

下面谈谈起步较晚的古村落抢救与保护问题。关于古村落保护的设计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许多工作,我们中国民协也作了长期的准备和充分的酝酿。现在把这些想法介绍给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古村落的目前现状有两个三:

第一是三种现状,首先是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建筑格局和风格独特,体系比较完备。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其次是古的和旧的交叉,老的在中间占据部分,有的虽然分化零散的,但还有祠堂和庙宇,总体还是成块的。这样的古村落依然值得保护。还有第三就是完全是新的村落,但有古庙宇、祠堂和经典民居散落其中,不成片不成块。

第二是三种情况:一是建筑和民居非常立体典型,物质形态非常完整;二是许多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消失了,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典型,如一些民歌村、故事村、麒麟村和飘色村等等,这些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命名得以知道,但目前古村落主要以古建筑古民居为主,所以这次不列入古村落的保护对象;三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独特,这种也是值得特别关注,如山西的一条古村落因为躲避战火修建在悬崖上,下面有地道上面有城堡,里面有许多民居,这一套古建和他们的生活非常的吻合。

我们原来设想,经过专家认定,列一个古村落名单提交给国务院,现在有了结果了,国务院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这个就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条例,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将于7月1日生效。名村名镇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不够,此前主要从文物出发,对非遗关注度不够。除了一些已知的列入国家级的项目,还有许多省市里面很好的村落,如果我们调查的成果好,也可以就地推荐其进入国家名录进行保护。

如上所说的,在政策上已有了保护的依据,现在申报程序和保护的程序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来制定。那我们现在做什么呢,我们可以进行古村落的普查,为国家名录提供主要依据,同时应和地方旅游共同开发设计,形成旅游系列。例如山西的古村落与周边景点组合成一个有机构成。

下面说说古村落的认定标准,这样也便于大家宣传古村落的价值。一是百年以上历史沿革,或建村史的村镇级族群聚落,它的民居建筑村落格局以及营造方式和技术能代表集中反映某一地域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第二个是古村落历史文化比较完整,传统民居占全部民居50%以上的,另外,公共建筑如庙宇祠堂、戏台、桥梁、道路、碑刻、塔、亭台等能自成体系,整体形态清晰,特别是历史风貌、生态环境生产设施别具一格。而且如果一个地方存在许多同类,应该选择最有典型和代表性的认定,如果传统形态支离破碎,村落中许多民居成为新建的新样式,虽然还存在少数的精美的传统建筑,原则上不列入古村落保护对象,只能把它列入古民居的形态里面保护;第三个古村落除了独特的成规模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相应地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内容包括山水传说,周边的山和水有什么传说,为什么建村在这个地方,成为旅游热点之后,这些山水传说将会很重要;民族迁徙史,如客家的迁徙;还有口头文学,建筑技术如围楼的独特营造方式就与其他房子不一样;民俗节庆,因为日后如做民俗文化旅游,这一套应该要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介入古村落保护,就应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原有的资源配好后,会更生动的体现文化遗产,生态的民俗博物馆才是最有魅力的。第四个,古村落原则上以村级行政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村,就是相对集中完整的,人口一般是定在1000人以下,200人以上,也有些特殊的不是一个村,但分布的相对的比较集中如客家的围楼,几家几户组成一个大家族,在地理上相对成片,我觉得也可以考虑列入调查对象。

再说说调查方法,因为具有特殊性,三五年也调查不完,首先是快速的调查,用最快的速度来做,也就是紧急普查。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摄影,第二是文字,有条件的就录像,这里还可以组织一些建筑学家参与,如果大的,可以请省里面甚至国家里面的建筑专家。调查的内容,村落的概貌,包括地理、人口、生产、生活、民俗等等,这些用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民协设计的调查提纲里面有具体的阐述,大家可以看看。

最后我说一下调查成果的处理,初步的设想一是建立数据库,可以把原始的文件和图片输入电脑,这个数据库可以提供给图书馆和村落保存,方便调阅,也便于更长久的保存和宣传。二是建立名录,尤其是省一级的名录。与此前中国民协进行的别的文化抢救方法相比,对古村落首要进行紧急普查后建立名录,把有特色的有历史的古村落普查出来做成名录,看看有多少,全国自然村有38万个,这个范畴非常大,但有古遗址的并不多,在山东等地,我们的专家了解到的已不多了,河北、山西的比较多,统计出来有五百多个,里面还有很多手工技艺、村落规划、人和自然的关系知识等等,这将会非常有意义。

谢谢大家。

2008年5月13日

7.抢救:责任重于泰山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期推进会上的工作报告

我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协主席团的委托向大家报告自2003年4月在京召开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以来,“抢救工程”立项和实施的情况,以及对今后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一、近一年来抢救工程的立项和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