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29331000000049

第49章 结语:讨论刚刚开始

抛砖引玉。这是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说的是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徐杰舜提出人类学与中国传统话题的讨论,也有“抛砖引玉”之意。

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一个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人类学在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二百多年,才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无数的沧桑,交织着批判、争鸣、突破和创新。人类学传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了,其间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传播、学习、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互动、磨合和整合。

而事物的发展又是有阶段的,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传播、学习、模仿的阶段以后,必然会进入创新阶段。中国人类学的先躯们为人类学在中国的创新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和国际声誉的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天,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人类普遍价值的东西,在国际学术界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转向中国传统之时,本来就以本土研究为主体对象的中国人类学不是更应该更加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吗?

一部人类学发展史也向人们证明:人类学是在批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从古典进化论到传播论,从功能论到结构论,从文化历史论到社会文化论,从象征论到解释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人类学要发展也必须在批判中创新,今天对人类学与中国传统话题的讨论正是中国人类学创新的需要,正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人类学与中国传统话题的看法还各有己见,但问题已经提出,讨论已经开始。让我们怀着对人类学学科的关怀,怀着对中国传统的热爱,怀着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把刚刚开始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话题的讨论进行下去!

权把此书作为“引玉”之“砖”吧!

2008年6日26日

草于北京青年假日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