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9326100000032

第32章 心理问题的治疗(6)

你也许会哀叹地说:“迟了,有些晚了!”我觉得这种顾虑可以打消掉。《战国策》里有一句话说得好,“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句话就是成语“亡羊补牢”的典故出处。“亡羊补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任何心理模式一旦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不过是在“大体上”勾画出了一个发展趋势的粗线条。我们在前面讨论能不能“从小看大”那个问题时,我讲了两层意思;幼小教育很重要;但又不能把幼小教育看死、看绝。因此,从幼小可以看到一些长大后的发展趋向;但又不能说幼小如何如何,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必定会如何如何。

让每个人都不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赤子之心、成熟之心和父母之心!

总之,“交流分析法”和“格式塔疗法”是对自己的“自我觉察”,发觉、理会、体念、醒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自主训练法”和“生物反馈法”则是对自己的“自我控制”,控制、制约、约束、掌握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如若把自我觉察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那么,心理疗法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笑疗法

当你听到“笑疗法”这个名称时,你也许会感到我们讲的“心理疗法”,越讲越“神”了。笑,难道也可以“医治”疾病吗?我还是用老办法开讲,先请你听一段真人真事。

197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叫做《笑有益于血液——幽默的医疗作用》的通俗著作,作者是美国医生雷蒙德·穆迪。他在这本书里讲道:一个名字叫做诺曼·卡曾斯的美国记者,突然得了缺乏胶原的病(“胶原”是结缔纤维的主要构成物,这位记者由于器官结缔纤维严重损伤,因而行动艰难)。当他接到医院的“没有治愈的希望”通知后,他并没有因此而吓倒。他借来了大量的幽默喜剧录相影片,每天在家里放映欣赏。先是十分钟的大笑,感到有镇痛的作用,疼痛缓和一些,可以睡上两个小时;后来他索性看上几个小时,大笑几个小时。经过几个礼拜后,他的病非但没有恶化的迹象,反而有了显著的好转,经过十年后,这位记者的身体依然很好。

笑,开心的大笑,在这位患重病的记者身上,显示了神奇般的力量。那么这种威力来自何处呢?简单说来,就是这位记者每笑一次,他的横膈膜就大约蠕动十八次,而在他微笑时,蠕动的程度要略小一些。乐观和愉快使他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了协调作用,使他的内分泌稳定,免疫力增强,从而控制了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发作。

如果这位记者在确诊他患了胶原性疾病这种不治之症后,陷进了深深的忧郁、悲哀和绝望深渊里,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身体的免疫反应会被抑制住,他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这两种细胞都有抗病的机能)的产生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不仅仅不能减弱他的病症,反而会增进他的病变。

国外学者已经研究证实,“忧郁、失望、悲哀是癌症发生的前兆”。有人曾对一百名白血病人、淋巴瘤病人进行了回顾研究,发现癌症发生前的一年左右,大部分病人有过个人或家庭不幸遭遇的经历。其实,我国医学中早就有过“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的理论,这讲的也就是国外现在才发现和证实了的“新”理论。这些新科学理论的主要依据就是;悲哀所以会使人致癌,就是因为悲哀可以抑制身体的免疫反应,影响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功能;于是妨碍了及时地抑制和消灭癌细胞。

国外还有一个试验证实,很多种疼痛是由于肌肉所造成的,或者是因为肌肉紧张而加剧起来。这种情况,往往连忍受病疼的人自己也忽略了。比如说,由于肌肉紧张而引起的头痛,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些人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于是他在不知不觉间,头和脖子的肌肉就会紧张僵硬起来,紧跟着头也就疼起来了。如果运用大笑的疗法,情况就会正好相反:笑能使肌肉的紧张程度缓和,疼痛也就跟着减轻或消失掉。因此,你应该放松肌肉。那末,怎样人工地帮助你放松肌肉呢?你可以笑,大笑,因为笑的时候,肌肉就会放松。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们为了笑而笑,这样的笑不是发自内心感受,不会触动情感神经,也就不会收到应有的疗效。但是,我建议人们养成笑的习惯,用笑的表现来诱发出你的快乐与希望。正如你总是紧皱眉头,会诱发出你的郁闷那样,你若是能够养成平日里总是保持舒展眉头的习惯,也许多少会有助于你驱散愁雾。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凡是性格幽默风趣的人,大部分是快乐的人、充满希望的人。他们对待一件不顺心的事,往往一笑置之、不以为意;他们会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地把事情办好。而那些性格过于拘谨的人,却会因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而烦恼、愤懑,闷闷不乐;有的甚至总是记住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唉声叹气,自怨自艾。幽默的人,会笑的人,处在任何沮丧困苦的逆境中,都能将紧张情绪缓冲掉,而保持轻松的自信的心情,从而降低心理压力,缓和内心冲突,排除内心的抑郁,不至于因此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困境中。

因此,有人将幽默、笑,叫做“精神上的消毒剂”。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过分。笑、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

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高兴和悲哀等不同情绪,对于身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说,当你悲哀忧愁的时候,多么好的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即使你勉强地吃下去,也会由于“气裹食”,感到胃里膨闷胀满,难以消化。这就是因为悲伤和忧愁,通过大脑影响了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产生了生理上或者病理上的改变。

人们为什么在沮丧忧虑时,食欲会减退呢?这是因为当你在沮丧忧虑的时候,你胃壁的血液量就会减少,使得胃粘膜变得苍白无力,胃液分泌也随着减少了的缘故。你在大怒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胃部空虚的饥饿感觉呢?这是因为你在激烈发火时,胃粘膜会充血,血液增加,胃的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大量增加的缘故。同样地,如果你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下,那么,胃液会受情绪的影响,分泌过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溃疡病了。由此可以看出,笑和幽默的对立面——悲哀、忧愁、沮丧、愤怒等等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无疑地是“精神上的腐蚀剂”。这样一来,就更可以衬托显示出笑的积极作用了。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我建议青年朋友每天看些、听些能使你开怀大笑,或者是耐人寻味的幽默的笑话、漫画、相声、喜剧、书籍、杂志等等。总而言之,我劝你每天都要尽量去寻找笑料,纵情地笑、开怀地笑,使劲儿地大笑。因为这样的笑,能够使你的心、肺、膈、肝等内脏器官,得到短暂的运动锻炼活动;能够清除呼吸系统里的异物;能够加快血液循环;能够加速心脏的搏动;能够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这样,你的“五脏六腑”功能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也就增强了免疫的能力。另外一方面,由于你的脏器功能的增强,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前面已经讲过的“儿茶酚胺”的激素,它可以激发你身体内部产生出一种天然的麻醉剂。于是就会帮助你减轻疼痛和不舒适的感觉,帮助你解除厌烦、懊丧、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研究幽默与笑的一位心理学家说:“笑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驱除疲劳、排除忧虑、解除烦恼、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又因为笑可以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时面颊红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显得格外年轻动人。”

那末,作为“笑疗法”的笑,应该怎样笑法?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感的力量和笑的表现,要看是由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感受了什么事物来决定的。因而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法,就不必拘泥于什么笑的方式。不过,我认为作为心理疗法的笑,和美学家所说的笑是一种“艺术”、笑是一种“美”等等,还不大相同。因为我们着眼于“疗效”,而不是去“欣赏”笑的美。

凡是发自内心、触动情感的“真心诚意”的笑,不管它是开怀纵情的大笑、含蓄深沉的浅笑、含情脉脉的微笑、风趣十足的一笑,等等;只要它们能够迷人、动人、感人,就可以程度不同地,达到心理治疗的疗效。电影《三笑》里,秋香对唐伯虎三次变化不同的笑,几乎都使痴情的唐伯虎“灵魂出窍”,给他带来了快乐、宽慰和希望。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笑”,起码应该有两个必须重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应该笑的自然,不要勉强,不要为了笑而笑。第二、当你认为可笑时,就尽情地去笑好了;至于怎样笑法,完全可以不必去计较,因为我们不是在演戏,也不是在进行什么交际活动,因而无须过多地考虑笑的方式。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闭锁在“闺房”“绣楼”上,碍于封建礼仪,不敢纵声大笑,因而常常闷郁成病,这在现代化社会里,应该作为笑话或悲剧来看待了。

我曾经当面听过一位担任高中班主任的中年女教师,“教导”她的大学生女儿说:“女孩子家,不要笑得前仰后合!”这位母亲规劝的理由是,这样的笑法太“野”,不成“体统”,让别人觉得你“缺乏教养”等等。其实,这种“教育”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笑的方式,往往决定于情感的强度,而情感的强度如何,又决定于外界刺激物的强烈程度。因而,当你面对十分开心、惹人发笑的景物时,你本应大声地笑,但你却抑压自己的情感表现,“唇不露齿”地微笑、或者不笑,久而久之,势必会引起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爱说,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文化水平,决定着人们具有不同的乐趣,以至会表现出不同的笑法。但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就未免太死板、太拘泥了。所以我想再重复地讲一句: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笑不必分作什么“雍容大方”或“庸俗鄙陋”。而且实验证明,越是纵情地大笑,疗效也就越大。

总之,我想请青年朋友牢记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生活中不能没有笑!你与其吃药、打针,不如使用“快乐牌”的“精神消毒剂”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追求笑、寻找笑,甚至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一些措施来使大家都发笑。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种想法未免离奇,其实,这在国外已有先例。七十年代,在英国的一所大学里,创建了一个“幽默教室”。在那里,人们可以用各种手段发笑;而且经常举行关于幽默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许多人建议:建立一些城市娱乐中心,作为促进人们集体大笑的设施。我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坏,这对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大有益处。

至于什么样的笑,对什么样的病最有益处?这还没有最后研究出来。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得出结论的。

幽默、微笑,对于人际关系上的和谐交往,也很有必要。它可以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加强情感的交流,缩短人们彼此间的心理上的距离,使人们彼此更加亲密无间,促进团结。

我在1958年,曾看过苏联女作家库兹涅卓娃写的《生活在召唤》小说中译本。这本书里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什么东西能比真诚的笑来得更美好呢?笑可以使人愉快、高兴、精神焕发。由衷的笑可以使剑拔弩张的敌对双方互相谅解,能使素不相识的人们马上亲密起来。”大约经过二十年后,在法国的巴黎出现了一个叫做“在国际关系中运用幽默协会”的组织,这个协会的宗旨就是,让笑成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使各国人民更加相互了解的一种手段。

你能说“笑”不是一种疗法,不是一种精神“武器”吗?

音乐疗法

如果有人现在对你说,音乐是“巫术”、音乐是“魔法”,我想,你一定会认为说这样话的人是太愚昧无知、太迷信落后了。可是,在古代,以至在现在,世界上某些未开化的落后地区,的确把音乐看成是巫术或者是魔法的。

埃及的古书里,曾记载把音乐当做一种自然药物,而加以利用的事例,认为音乐能够祛邪降福。西方研究音乐心理学的一些学者于是认为,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音乐疗法的国家。实际上,最早使用音乐疗法的并不只是古埃及,还有我们的华夏古国。

古代埃及人发现了音乐的疗效作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音乐会产生奇迹般的疗效。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就把音乐看做是一种“魔法”。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除了在庆典祭礼时,都伴有音乐外,巫师们是唱着咒语为病人治病的,因而音乐被看成是“巫术”。

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正式地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它出现在本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后在美国首先应用于临床实践上,到了70年代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美国对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较快,现在有39所大学,开设了四年制的音乐治疗专业,专门培养“音乐疗法工作者”。

西方心理学界认为,音乐疗法的第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是十八世纪末叶的I·M·阿特休勒。他第一次对病患者使用音乐来配合情绪和精神的节奏,发现音乐对精神病患者的反应有促进的作用。

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已发现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感情,能起重要的作用。《礼记》中的《乐记》写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说:音乐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发人的感情,能移风易俗。《乐记》中还写道;“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咩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大意是说: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大众就会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而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又节奏鲜明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群众便会感到康乐和幸福。

你看,《乐记》这本古书里的记载,不是把音乐对人心理的作用,刻画得既鲜明而又很深刻的吗?

1981年上半年在瑞士,一批实验心理学家们聚会,研究音乐疗法的效果与可能性,他们提出了四千年前中国就曾使用音乐使人道德高尚的经验。由此可见,国外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音乐疗法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那么,“音乐疗法”究竟有哪些“神奇”作用呢?

根据史料记载传说,一位名字叫做大卫的音乐师,在竖琴上弹拨出优美的曲调,曾使所罗门王忧郁不安的精神宁静下来;同样地,音乐家弹奏作曲家巴赫谱写的戈德堡变奏曲,治愈了凯瑟琳伯爵的失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