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29324500000037

第37章 银行和储蓄者(5)

雷蒙德·弗农早期曾致力于区位经济学的研究,后转入对信息和专业化服务的研究,受克拉伍斯和波斯纳技术差距理论的启发,于1966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产品周期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于1968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由此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商品与生命相似,有一个从出生、成熟、衰老的过程,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

1新产品创始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内市场容量大,开发研究资金多的国家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方面居于优势,厂商掌握技术秘密,将新技术首次用于生产。此时对厂商来说,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是在国内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产品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日益扩大,产品的价格弹性加大,降低产品成本尤为迫切。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低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边际运输成本大于国外生产的成本,所以把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另外,由于产品出口量的急剧增加,厂商原来拥有的垄断技术也逐渐被国外竞争者掌握,仿制品开始出现,厂商面临着丧失垄断技术优势的危险。为了避开贸易壁垒,接近消费者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厂商便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公司,转让成熟技术。一般来讲,厂商总要先到技术水平较接近,劳动力素质较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分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

3产品标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工资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地区。在本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厂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厂商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该产品,转而从国外进口该产品。

4雷蒙德·弗农的出版物与著作

1966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1968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1977年出版《跨国公司上空的风暴》;《在海湾的主权,美国企业的多国性扩展》。

幸福与“边际效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其实,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我们从一个幸福方程式讲起。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那就是幸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D。%代表效用,D代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问题是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正是这种递减使人们感觉到“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

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

一袋谷物是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2,其余的依次确定为10、8、6、4。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假如损失了一袋谷物,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惟一合理的道路,即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西,比如“昨天看戏没有买到最好的票”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边际效用高的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拆迁等事情上来。

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吃蛋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和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低积累都是有害的。

“吃蛋原理”的第一种方案虽不失为保守之策,但在平衡中却暗藏着危机,看似原地踏步却意味着落后。第二种方案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无异于杀鸡取卵。第三种方案表明适当的积累不会压制消费,反而能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汽车的普及

20世纪初,汽车是由技术工人手工打造而成的,成本较高,因而价格难以下降,汽车成了地位的象征,拥有汽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福特的贡献在于把汽车变成了普通商品。福特用大规模生产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创造了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工作时间,降低了成本与价格。为了满足市场对汽车的大量需求,福特利用了当时颇具竞争力的营销战略,只生产一种车型,即只生产T型车;只有一种颜色可供选择,那就是黑色。黑色的T型车就是汽车的代名词。这一点,几乎成为所有MBA教学的经典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福特能以最低成本生产,用最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汽车。T型车的使用改变了日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使美国变成了汽车王国。1908年冬天伊始,美国人便能以825美元的价格买到一部轻巧、有力、两级变速、容易驾驶的T型汽车。这种简单、坚固、实用的小汽车推出后,它的创造者——福特欣喜若狂。这大大增强了广大中产阶级对汽车的需求,而福特也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到1914年的时候,福特汽车占有美国一半的市场份额。当然,至1927年,福特不得不关闭了T型生产线,汽车多样化时代开始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福特用最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汽车,拉动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带动了福特的汽车生产。这体现了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下降会剌激需求,进而影响到生产供应),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使福特成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这体现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经济学原理。